首页期刊导航|东岳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岳论丛
东岳论丛

李然忠

月刊

1003-8353

dongyuelunchong@sohu.net

0531-82704571、82704700

250002

济南市舜耕路56号

东岳论丛/Journal Dongyue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改革开放和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三维解读

    王成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重要论述是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生成,是马克思主义同传统文化"双轮驱动、双重创新"的必然,有着深刻的生成逻辑.从哲学视域出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凝结着道法自然的民族智慧,与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充盈着知行合一的行为品质,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具有深刻的同源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闪耀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为此,我们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系统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手段,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提高人们的节约、环保和生态意识,倡导简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凝聚人民的力量,将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转化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

    中国共产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两个结合"

    运河驿站诗与明清社会文化——以新嘉驿女子题壁诗为例

    张伟王占一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河驿站是明清时期政客、商贾、文人士子的集散地和社会文化的交流场,运河驿站诗的创作也百卉千葩,且诗作中以题壁诗居多,其中女子题壁诗最为亮眼,成为反映明清社会文化的重要名片.新嘉驿女子题壁诗见于明末万历年间,一经发现便引发众人唱和,成为当时女子题壁诗的代表之作,更为后世誉为"明末清初最有名的女子题壁诗".该题壁诗是一名会稽女子经由山东运河驿站——新嘉驿时,泣泪题壁而成绝句三首并序.由序及诗,深刻而清晰地反映了明清时期女子北上远嫁、江南女子教育、题壁文学盛行、驿站文人云聚等社会文化现象,是明清时期社会文化的缩影.

    运河驿站诗新嘉驿女子题壁诗明清社会文化

    胡适《国风》今译与现代白话文学观的建构

    刘东方沙莎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学人将白话文学的源头追溯至《国风》,为现代白话文学观的建构提供了历史合法性依据.在学理观念上,胡适对《国风》的重新定位冲破了经学的思想牢笼,恢复其文学真相,注入了现代白话思想;在今译的实践中,胡适通过对《国风》的字词训诂、文法研究和今说新解,为现代白话文学寻找到了语言资源和抒情传统,力图梳理出一条白话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形成了古今演变的中国白话文学整体观.胡适等人以《国风》今译为"方法"建构现代白话文学观这一路径值得肯定,但在今译和白话文学古今演变的梳理中仍然存在缺失与偏颇.今天需辩证地看待传统资源与现代白话文学之间的关系.

    胡适《国风》今译现代白话文学观

    永乐大典本《大全赋会》残卷用韵考论

    王彬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永乐大典本《大全赋会》残卷所收作品皆为南宋律赋.通过用韵分析发现,这些南宋律赋较少存在"落韵""重叠用韵"等"不考"类问题,却普遍存在以"初入韵用隔句对第二句无韵"为主的"抹"类问题.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南宋时期的贡举令降低了"抹"类问题的严重性:北宋时期试卷一般犯三"抹"就等同于"不考",会被"准格落";南宋时期试卷即便犯五"抹",也只是降为下等,尚不至于被直接黜落.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南宋律赋体式方面的新变就是初入韵用隔句对的地方增加了,而且其第二句普遍不押韵.这种新变使南宋律赋显得不够精严、整饬,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大全赋会》南宋律赋用韵

    经典解释学视域下易学文本理论——以朱熹的易学文本理论为视角

    林忠军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经典解释学的文本与西方解释学的文本皆有原典性、原创性、开放性、发展性的特点,不同的是中国经典解释学有自己独特的文本理论.南宋朱熹与他以前的易学家和经学家一样,通过反思易学和经学的发展,在文本形成、文本整理、文本结构、性质和特征及与文本意义关系等方面做了系统论述,恢复了易学的经传分离古文本,提出易文本具有原始卜筮性、虚设悬空之理、象数理辞融为一体的特征,创造性地阐发了易文本的理论,确立了解释理路与方法,重新建立了易学解释的范式,丰富、发展了中国经典解释学的易文本理论,对于易学文本及其解释等问题作出了历史性回应.朱熹的易学文本理论是易学发展历史的必然选择.朱熹从文本结构、性质、特征出发,提出以书观书、虚其心、卜筮解《易》、三圣分观等经典解释方法,重视文本和文本作者,体现了中国经典解释崇尚文本、以经解经的传统.相较于西方解释学中的文本理论,以朱熹为代表的中国经典解释学文本理论独具特色.

    经典解释朱熹易学文本理论解释范式

    经传关系视域下的今帛本《易传》对《坤》卦卦辞的解读

    陈仁仁李纯如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虽然传是对经的解读,但是《周易》经传之间相隔数百年,体例亦有别,思想观念自然不能等同.传对经既有本义的诠释,更有思想的阐发,体现了不同时代思想观念的差异与变迁.同是对《易经》的解读,马王堆帛书《易传》与今本《易传》之间也呈现出时代差异.以对《坤》卦卦辞的解读为例,今帛本《易传》均有"坤德""坤为文"的思想,但是帛本《易传》基于此还有"坤之至德"以及"文德"的思想,为今本《易传》所无.因此,合理的易学和经学解释方法,既要依传解经,又要经传分观.从思想观念发展看,后者尤为重要.

    《坤》卦卦辞今本《易传》帛书《易传》经传关系易学阐释

    易学哲学的内在逻辑及当代建构

    董春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学哲学的建构,首先需要确立其基本问题意识,以"推天道以明人事"为核心话题的《周易》,其基本问题不应围绕如何去认识、探寻"是""存在"而展开,而要以如何实现"天人合一"为中心.其次,不同的问题意识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周易》通过其独有的象思维,以"象"为基本要素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精微而广大的意义世界.这种思维方式以天人合一为基础,超越了主客二分,以经由"感而遂通"实现天人宇宙生命和谐为最终目标.最后,在易学哲学的建构方式上,我们需要正确对待易学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联系与区别,要回归易学本身,围绕《周易》的理论特色展开,凸显易学哲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易学哲学天人合一象思维建构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学术自觉与理论维度

    姬德强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基于对当下流行的国际传播理论的去西方化和去殖民化改造,充分认识到其作为冷战社会科学的偏见和所内含的结构性矛盾与对抗性实践.基于回归中国的学术自觉、聚焦文化的历史自觉、关注技术的实践自觉等三个前沿研究焦点,应从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话语底色、以传播正义为斗争目标、以朋友关系为统战逻辑、以天下胸怀为文化精神、以技术创新为发展导向等五个维度,构建新时代的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与此同时,认真处理好开放性与自主性的二元互动关系,避免陷入文化民族主义和方法论民族主义的窠臼.

    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传播正义方法论民族主义

    超越中心:国际传播的本质主义迷思与"一带一路"建设新探

    虞鑫苗培壮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际舆论场中,"一带一路"倡议经常遭到西方媒体"新殖民主义""债务陷阱"等话语的攻击.诚然,这种攻击根本上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与现行发达国家主导的"中心—边缘"体系有所冲突,但是却无法解释为何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媒体同样采取类似报道框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西方的掠夺式援助并无不同.通过对历史脉络与政治经济结构的展开,可看出这一认知其实与本质主义的迷思关联甚大.进而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交错历史进行国际传播与本质主义的阐释分析,可考虑从理念创新、话语阐释、叙事策略等三方面切入,完成国际传播中超越本质主义迷思的可能性.

    国际传播本质主义"一带一路"倡议世界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生产及其国际传播话语建构

    唐青叶于桂章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本土知识与世界不同文明交流对话的重要话语资源.知识生产与全球对话以话语体系建构为基础,依托有效的话语体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认同.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建构以符号媒介层、形式结构层、语义内容层、实践语境层、意识形态层五层次理论为指导,解决中国式现代化生产什么知识、传播什么内容以及如何传播的问题.知识生产共享性与话语传播在地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所内含的主体间性思维的对立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首先立足中华民族主体特征与文化基础,把握不同区域国别的现代化发展需求,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地方性知识与世界性知识互动,从而形成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与话语表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中国式现代化知识生产国际传播话语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