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岳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岳论丛
东岳论丛

李然忠

月刊

1003-8353

dongyuelunchong@sohu.net

0531-82704571、82704700

250002

济南市舜耕路56号

东岳论丛/Journal Dongyue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改革开放和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蕴义、实践要义与发展旨义

    洪向华解超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有对现实的实践主体、过程与目的进行内在解放的实践意蕴,也内含立足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对现实的反思和对历史规律精准把握的历史意蕴,还蕴藏拒斥"单向度"文明发展模式、强调建立一种"整体性文明体系"的文明意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要义在于打开认知中华文明和中国道路新维度、重建与挺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重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叙事新范式.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旨义在于巩固与重构中华文化形态、形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样态、激活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主体性

    "精神共富"何以可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的理论逻辑与推进路径

    陈思宇胡承槐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不仅要达至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还需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构建精神共同富裕的社会样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概念产生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概念的联想与外推,构建精神共同富裕的社会样态,需要厘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理论上的可能领域,厘清迈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层次与路径,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理论证明和理论导引.这一论题涉及知识共富、情感共富、德性共富和格局共富等多个层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需要遵循精神活动的运行机制与特殊规律,探索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与实践路径.

    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社会条件推进路径

    新时代检察机关诉源治理改革论纲

    牛正浩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检察机关的双重职能属性,使其在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具有重要职责,应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维护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诉源治理现代化.检察机关推进诉源治理现代化面临过程性监督质效亟需提升、民事检察和解程序制度保障空白、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狭窄、社会治理检察建议采纳率较低等挑战.应当秉持以点带面、检察谦抑、司法能动理念,从协同治理、社会互构、多元解纷、利益衡量等理论出发,构建检察机关推进诉源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通过加强过程性检察监督、完善民事检察和解程序、积极稳妥拓展公益诉讼范围、提升社会治理检察建议采纳率等路径,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现中国之治的检察担当.

    枫桥经验诉源治理检察监督能动检察多元解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契合性论析

    李阳光郝书翠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方面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在此基础上,二者呈现出相与有成的交互态势: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富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基础,驱动和保障着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成为中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价值遵循;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能增效.二者的高度契合交互有效推进了"两个结合"的发展进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

    《鲁迅全集》中的《呐喊》

    鲍国华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鲁迅的第一部创作小说集,《呐喊》收录于迄今出版的不同版本《鲁迅全集》之中,但各版本《鲁迅全集》对《呐喊》的文本进行了相异的处理,体现在校勘、标点和注释之上.在《鲁迅全集》的编校过程中,《呐喊》的文本和注释形态既受到不同编辑理念的影响,又遭遇意识形态因素的干扰.该书的编校注释彰显出中国现当代出版史的若干问题.各版本《鲁迅全集》对《呐喊》的不同处理,折射出鲁迅作品出版的历史变迁.

    《鲁迅全集》《呐喊》版本校勘注释

    《伤逝》的诞生与域外材源之"拿来"

    古大勇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伤逝》的"诞生"具有"外源性"因素,作为材源的域外文学在《伤逝》创作过程中起了不可忽略的关键作用.以往学术界在研究《伤逝》创作材源或所受域外文学作品影响的时候,多谈某一部作品对《伤逝》创作的影响.但事实上,《伤逝》的"诞生"不是某一部作品单向度影响的结果,而是鲁迅阅读多部外国文学作品之后受到综合影响的结果.具体而言,在《伤逝》的影响材源中,包含了《玩偶之家》的动机触发与主题延伸思考、《金鱼》的故事"挪用"与整体风格影响、《工人绥惠略夫》中的观点"融入"和局部细节"借鉴"、《诱惑者日记》中的哲理"移植".甚至还有《舞姬》《妻子》《地下室手记》等小说自觉不自觉影响的散点印痕.鲁迅在《伤逝》创作中充分展示出融会贯通、如盐溶水、高超的"拿来主义"创作艺术.

    《伤逝》域外材源艺术"铸剑"

    《斯巴达之魂》与史传

    吴海洋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留日时期发表的《斯巴达之魂》一文历来在译/作上存在争议,双方观点虽然都言之成理,却忽视了中国文学与文章体系的关联,对文章观念与文体的考察.从文章学的视角考察《斯巴达之魂》一文,可知鲁迅是以"史传"的文章之法对斯巴达三百武士的史实进行了重述,纪人叙事不同于历史小说的随意点染发挥,立意谋篇上也有着著者独特的安排,不能简单等同于对它作的译介.文中一些情节的想象虚构更接近史家的"代言"与"拟想",起到了补阙情节、渲染气氛的作用;在文章作法上鲁迅以联络法、伏脉法等叙述方式行文,史实叙述详略有致,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文章以新小说的"演说"代替史传的"论赞",增强了文章感情抒发的强度与论述的力度.

    鲁迅《斯巴达之魂》史传文章学

    从"图像增值"到"视觉异化"——视觉时代的图像事件、表征危机及其文化批判

    张伟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当代社会愈发普遍的视觉现象,图像事件的高频发生推动了重审现代视觉机制的必要,也使得基于文化批判的立场考察现代视觉成为可能.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耦合使得现代图像文本愈发成为现实世界的代言,其文本增值的表象背后是对事物价值真相的背离、主体"求真"意识的消解以及对文本审美意蕴的遮蔽.现代视觉机制对社会关系结构的篡改则体现为社会性窥视的兴起与全民性身体焦虑的发生.基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视角来审视现代视觉,不仅揭示了视觉异化与技术及消费的隐性关联,贯通视觉异化与技术异化的内在脉络,同时也为理性重估现代视觉机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案.

    图像事件图像增值视觉异化视觉机制技术媒介

    弥衍的视觉与触觉:科幻电影中的性别控制

    李攀柳旭东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形象往往被赋予女性身份,并被片中男性统治者施加多种控制技术,从而削弱了女性人工智能在实现性别平等方面所具有的解放潜能.从视觉与触觉两个主要方面切入观察,可以洞悉相关电影作品中男性统治者针对女性人工智能所施加的性别控制.后人类语境下,男性统治者一方面将女性人工智能塑造为欲望对象,移除女性人工智能的主体性地位,另一方面也保留着针对物质身体的暴力性手段,确保女性人工智能最终无法挣脱男性统治.而视觉与触觉作为性别控制手段,其形态并非固定的,而是处在不断进化或繁殖中,最终弥衍于想象与现实的肌理之中.

    后人类科幻电影性别控制视觉触觉

    数字文化逻辑下短视频对影视作品的"再媒介化"研究

    赵明哲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视作品的短视频"再媒介化"不啻于内容的直接移植,并且蕴含了媒介之间信息组织逻辑和视觉呈现方式的辩证协作过程.影视作品作为大众娱乐的视听文化资源,在技术赋能和网络空间的收编下逐渐成为可供短视频制作者操作的数据集,进一步,以资源重组的方式完成短视频化书写,这种数据库逻辑是数字文化时代"再媒介化"的底层架构系统.另外,短视频作为一种数字文化的交互界面,具备"超媒介性"的文化特征,影视作品的短视频化也意味着将旧有视听资源导入到多媒介信息呈现和动态性共生网络的数字媒介环境中.

    数字文化短视频影视作品再媒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