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岳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岳论丛
东岳论丛

李然忠

月刊

1003-8353

dongyuelunchong@sohu.net

0531-82704571、82704700

250002

济南市舜耕路56号

东岳论丛/Journal Dongyue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改革开放和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虚无主义问题

    刘宇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价值虚无主义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普遍的精神价值问题,它是传统最高价值的废黜所引发的意义世界的萎缩与价值秩序的颠覆,不仅消解了"神圣的本源",瓦解了"共善的目的",亦遮蔽了"质性的价值",成为现代文明深刻的精神危机.这既来自于资本逻辑与技术理性缔造的人类普遍的抽象性生存境遇,也来自于现代空间架构之原子化存在与排他性博弈的交往形态,亦来自于符号价值"附魅"的"经验神圣"成为生活意义的源泉.现代文明只有在否定之否定的意义上扬弃片面的形式合理性、回归传统的实质合理性,才能走出价值虚无主义的困境.

    价值虚无主义神圣的本源共善的目的质性的价值

    劳动异化与交往异化关系探赜——基于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考

    颜岩郑亚岚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异化劳动思想是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社会根基,主要源于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继承和超越.在赫斯货币异化思想的影响下,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对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关系做出全新考察,澄清了异化劳动理论潜在的逻辑循环难题,避免了"孤立人"的陷阱,走出了抽象人本主义的阴影,为成熟期的物化和拜物教思想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辨明劳动异化与交往异化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化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还能打通青年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的逻辑壁垒,重塑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

    马克思劳动异化交往异化私有财产《穆勒摘要》

    虚无主义的生成及超越——基于资本逻辑的批判性考察

    孙萌萌韦雷雷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无主义"一词的流传始于俄国,却在欧洲其他地区产生内涵变易和发展.19世纪前半叶的欧洲充斥着理性与信仰的交锋,这种交锋为世纪末虚无主义的兴盛提供了条件.在如何超越虚无主义问题上,尼采通过价值重估打破传统的价值体系,用感性个体取代普遍理性的绝对统治.海德格尔则诉诸对存在本身的追问,通过诗意的沉思克服价值之虚无.然而,无论是对价值理性的否定还是对存在本身的追问,都无法真正克服虚无主义.马克思从资本逻辑入手,通过资本批判揭示了虚无主义产生的世俗根源,在通往自由王国的历史进程中完成主体精神世界的重构.

    虚无主义价值重估存在资本逻辑

    集体意向性与社会本体论的融合发展:理论与现实的对话

    陈睿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体意向性与社会本体论的结合,是哲学理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深刻融合,为理解和改变社会现象提供了全新视角.集体意向性认为社会行动中个体之间讲求共享意图,而社会本体论则认为组织、制度等存在才是社会行动的主要方式,这两个概念的融合体现了集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集体意向性在理论层面构成对传统个体主义观点的挑战,同时社会行动的集体性及协调性问题因此显现出来;从现实层面看,这些理论框架对于解释社会行动及组织行为等社会现象有帮助作用,为其提供科学分析工具.当然,这一理论框架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如文化差异等问题往往被忽略.总体而言,集体意向性理论与社会本体论的融合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也为制定具有洞见性的社会政策提供了哲学上的支持.

    集体意向性社会本体论理论与现实的交汇

    用影像书写人的现代化之维——勘绘重大主题电视剧的精神图景

    张斌潘丹丹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重大历史、重大革命、重大现实为题材书写中国故事的过程中,重大主题电视剧深刻展现了人的现代化这一关键面向.重大主题电视剧从国家发展、社会变迁、家庭转型纵横交织的经纬出发,全景式描摹出在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的思想、观念、情感现代化的影像书写样态,凸显出人的现代化的底层逻辑,引领了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也为建构中国叙事体系提供了独特的经验.

    重大主题电视剧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论夏衍《上海屋檐下》的接受及其经典化

    张倩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屋檐下》的文学剧本自诞生起就具备了经典性,但其经典性却没有在八十余年的舞台演出中得到很好的转化和呈现,致使其经典化遭遇重重阻碍,至今仍只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仅在有限的范围内传播,无法获得大众的广泛关注、产生持久的社会影响力.剧作的接受史及经典化历程表明,话剧的经典性由剧本和演出的经典性构成,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出的经典性;话剧的经典化是话剧内外部因素和受众的接受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在统筹兼顾、协调利用好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剧本的改编和演出的再创作,不断挖掘和重塑契合时代和受众需要的经典性,才能实现话剧持续的经典化.

    夏衍《上海屋檐下》话剧接受经典性经典化

    黎元洪离鄂驻京与民初政潮之探赜

    高翔宇
    137-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特以邀约副总统黎元洪进京议政为名,将之调离湖北大本营而置于肘下.离鄂进京前夜,黎元洪与袁世凯展开了多个回合的过招,但周旋多日后,因由政局形势的变化而博弈败北,被迫在秘密神速的情境下仓促北上.黎元洪解除湖北都督一职,引发了京鄂之间政界的人事代谢与权势分野.入京后,黎元洪幽居瀛台一度失却了在政界的主体性地位,并充当了袁世凯意志裹挟下的政治道具.其在政治会议、解散国会、改行总统制等问题上的发声,颇系一种无奈的附从.至于黎元洪辞卸进步党理事长及脱党之举,既是一种因应政局的政治妥协,背后还与梁士诒及其公民党的隐秘操纵不无关联,此为日后民初政潮的走向埋下了伏笔.

    袁世凯黎元洪北上进京人事代谢民初政潮

    论《苏俄在中国》"极密件":兼及陶希圣与中共早期人物往来

    叶杨曦刘晓艺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蒋介石文胆陶希圣在为蒋氏捉刀写作《苏俄在中国》过程中,留存有一份"极密件".探讨此件的出处与成因,可以管窥上世纪五十年代国民党在中国台湾地区的文宣运作模式;剖析蒋介石的亲笔批注,有助于今人理解蒋介石婉饰战败历史的心态及败亡台湾后的自我反省.此件上的几处笔误又反映出,"书生从政"的陶希圣其实对早期中共的人事及组织认识不足.他与多位中共早期人物、尤其是陈独秀有过密切的交往;两岸关于陶、陈交游的历史记录,颇有误传之处,需要澄清.陶希圣的学术之笔于1937年便已封缄,但其政论之笔,虽未亲署,却得以托具蒋介石之名持续影响中国历史."极密件"的发现与揭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当代对陶希圣本人及其所寄身的蒋政府文宣系统的认知.

    "极密件"陶希圣《苏俄在中国》早期中共党史

    战争、舆论与外交——全面抗战初期美国的民意变化与对华政策的调整

    朱叶汪希
    15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初期的国际舆论引导是中国获取国际援助的关键,但是相关舆论对国外普通民众的认知转变有多大推动作用,缺乏细致梳理.而民意的争取与国际援助间的关系,依然朦胧不清.七七事变以后,以《纽约时报》为首的美国大报以其特有的国际视野,对中日媒体的报道进行了大量刊载,同时刊发诸多国际观察者对中日战争的观察,成为全面抗战初期国际了解中日战争的窗口.随着局势的变化,美国的读者对这场战争亦有相当大的认知转变.仅全面抗战第一年,美国主流大报上就刊载了数百封美国读者的来信,纷纷表达对中国局势的认识.以上认知所代表的民意变化,也对美国的远东政策调整提供了一个民意和宣传的视角.

    《纽约时报》全面抗战中美关系政策舆论民意

    汉语历史演变的概念显著性动因

    冯赫李诺然
    169-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念显著性源于人的基本认知能力,与语言结构和语言演变有自然的关联.汉语的量度标记、副词性的"多(么)"、指物名词"东西"的形成等,都与概念显著性动因有关.由概念显著性支配的词汇、语法变化,在汉语历时演变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规律性和普遍性,不是单纯的形式省缩或省略现象.

    变化动因概念显著性词汇与语法历时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