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域研究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域研究与开发

冯德显

双月刊

1003-2363

yjkf@vip.sohu.com

0371-67939201

450052

郑州市陇海中路64号

地域研究与开发/Journal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的地理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1982年创刊,主要刊载地域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主要是地理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平原县域集市村特征及其对村镇规划的启示——以河南省宁陵县为例

    吴娜琳石博源李小建武小妮...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集市村空间分布特征、发展条件与潜力是科学定位其在村镇聚落体系中功能的前提.以豫东平原宁陵县为研究区域,从空间分布、资源规模等多个方面,采用空间分析法、景观分析法等多种手段,将 72 个集市村与274 个非集市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平原县域集镇布局基本符合"六边形"格局;(2)集市村多位于行政边界地带,是二级中心地远距离辐射不足的补充;(3)集市村居民点用地更加集聚高效;(4)集市村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更加丰富,非农产业发展基础更具优势,基础设施条件更利于现代农业发展,且综合发展潜力更大.鉴于此,在村镇规划与建设过程中,集市村可以作为仅次于集镇的重要节点.

    集市中心村村镇规划平原县域河南省宁陵县

    平原农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特征及乡村振兴路径——以河南省扶沟县为例

    文倩韩婧范利瑶蔡天毅...
    147-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平原农区河南省扶沟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和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析农产品生产、非农经济发展、人居生活、社会保障和生态保育 5 类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并结合优势功能法综合划分乡村地域功能类型区.结果表明:(1)扶沟县乡村地域多功能整体上表现出"社会保障功能最强,生态保育功能较强,非农经济发展、人居生活和农产品生产功能相对较弱"的位序特征,并且各类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2)基于优势功能识别结果,将扶沟县 14 个乡镇划分为综合型、单功能主导型和双功能并重型3 种功能类型区,并按照"强化优势、补齐短板"的思路,提出分区差异化发展对策,为推进扶沟县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提出的指标体系和分析策略可为平原农区其他类似县域明确乡村地域功能特征、探寻乡村振兴科学路径提供有益借鉴.

    乡村地域多功能功能类型区乡村振兴扶沟县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分类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省封丘县3个乡镇为例

    杨宇豪乔家君王卫雯朱肖勇...
    15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编制村庄规划、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选取封丘县 123 个行政村,从村庄规模、产业基础、城乡区位、用地适宜性、特色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6 个方面评价村庄发展潜力,结合POI数据进行核密度分析,利用村庄分类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五类村庄的划分阈值.结果表明:(1)利用"先评价、后分类"的分类体系,分类结果相对合理,证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研究区地处平原,自然环境条件差别极小,影响村庄类型的主要因素集中于村庄规模、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3)村庄类型的主体为整治改善类村庄,此类村庄的发展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

    村庄分类乡村振兴村庄规划多源数据河南省封丘县

    京津冀产业结构演进的碳减排灵敏度分析

    王韶华赵暘春张伟成梦瑞...
    161-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产业结构优化助推京津冀稳增长与碳达峰目标协同并进为研究目的,运用岭回归探究京津冀产业结构演进的碳减排灵敏度并筛选调控路径,预测减排潜力,验证协同减排效应.结果表明:(1)提升第一产业比例及第二、三产业劳均产出有助于北京、天津提前碳达峰;提升第二产业比例及劳均产出有助于河北提前碳达峰.(2)北京、河北调控后的减排潜力显著提升,说明两地可协调推进增长和减排,天津则难以协调.2030 年后,京津冀调控后的减排潜力在50%以上,说明降低碳强度主要依托于产业结构演进.(3)随着京津冀产业结构高度协同演进,产业协同趋势显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呈倒"U"型趋势,优化京津冀产业结构高度可为区域协同减排赋能增效.

    产业结构演进碳减排稳增长灵敏度京津冀

    复杂网络视角下京津冀晋鲁豫地区PM2.5的相互作用特征及归因分析

    柳林汪恒生李万武王晓霞...
    168-173,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空气质量的有效监控,从复杂网络的视角研究PM2.5 的相互作用,在传统复杂网络的基础上,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确定京津冀晋鲁豫地区城市间PM2.5作用关系,引入生物学中的营养一致性理论,探索PM2.5 网络层次特征,从经济社会因素和气象因素两种视角,对京津冀晋鲁豫地区PM2.5 复杂网络特征进行归因分析.结果发现:京津冀晋鲁豫地区PM2.5具有显著的空间网络特征,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传输关系复杂,不同季节之间PM2.5网络的稳定性不同;相比于高中介中心性节点,城市春秋两季网络的效率对度中心性高的节点更敏感,冬季则对二者的敏感程度相近;北京、郑州、济南、太原4 个代表城市的PM2.5浓度与经济社会因素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与气象因素之间则存在不同强度的长程正相关性特征.

    PM2.5相互作用关系因果检验有向网络特征归因分析京津冀晋鲁豫地区

    陕西秦岭以北地区清代霜雪灾害与寒冷气候事件研究

    李嘉宁岳大鹏赵景波杨天宇...
    174-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灾害等级法、数理统计法、小波分析法等对清代陕西秦岭以北地区的霜雪灾害等级、时空分布、周期性及致灾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秦岭以北地区清代(1644-1911 年)268 年内共发生霜雪灾害 97 次,1644-1703 年和1864-1911 年为高频期,1704-1783 年和1784-1863 年为较低频期,且存在3 年、7 年、11 年、28 年的准周期.(2)霜雪灾害频次和等级存在季节性特征.霜灾在春秋两季最为频繁,雪灾在冬春季节发生最多,冻灾几乎仅在冬季发生.中度等级灾害多发生于春秋两季,重度等级灾害常发生于秋冬之际.(3)霜雪灾害的强弱与频次在空间上有较好一致性,多集中于陕北黄土高原北部和西北部以及关中盆地东南部.(4)霜雪灾害发生高频期对应气候更为寒冷干燥.冬季风强度是决定霜雪灾害发生的直接因素.(5)小冰期气候在清代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较暖或炎热月份发生降温达15~20℃的灾难性降温事件,并导致灾难性天气过程.(6)清代陕西秦岭以北地区发生两次极端寒冷气候事件,分别在1662-1692 年和1861-1900 年,后者指示清代气温最低的时期.

    清代霜雪灾害时空变化寒冷气候事件陕西秦岭以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