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

修济刚

双月刊

1003-3246

dzdc@cea-igp.ac.cn;dzdc2327@126.com

010-68729361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Journal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0年创刊,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及中国地震分会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合办,是从事地震、地磁、空间物理观测和研究的地球物理专业工作者及地震台站管理人员进行工作、科研的重要参考文献,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是中国统计源期刊之一。为国内读者了解地震学创造了方便条件,同时也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研究人员提供一方展示成果、交流信息的园地。本刊为双月刊,16开本。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4年新疆乌什MS 7.1地震数据产品及其分析

    李旭茂邹立晔张滨张琪...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 年 1 月 23 日,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前沿地带的新疆乌什地区发生MS 7.1 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国家测震台网中心快速产出地震数据产品,为地震发震构造研究、震源区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基于中国地震台网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新疆乌什地震及主震后 38 天内 3 487 次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定位结果显示,主震震中位置为(41.28°N,78.62°E),震源深度为 31 km,余震序列呈NE—SW向线性展布,扩展范围约 80 km,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 30 km以浅范围内,发震断层倾向NW.同时,基于所得地震定位和前人震源机制解结果,采用PSGRN/PSCMP软件包,计算本次地震不同深度上的库仑应力分布,根据结果分析表明,主震发生使得主震周边区域进入应力卸载状态,并分析了主震对余震发生的触发作用.最后,使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站网数据计算本次地震仪器烈度,显示最大烈度值为Ⅸ度,烈度区域小,且集中在主震NEE方向.基于上述结果,结合周边地质构造,认为此次新疆乌什MS 7.1地震事件为一次兼具走滑性质的逆冲型地震.

    新疆乌什MS7.1地震精定位震源机制库仑应力仪器烈度

    山东地区介质非弹性衰减关系与台站场地响应研究

    董腾超苗庆杰殷海涛张春鹏...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山东地震台网及所接入周边省份共计 113 个台站(速度型观测)记录 329个ML≥2.0 地震波形资料,分别利用Atkinson反演方法和Moya方法,得到山东地区介质非弹性衰减关系和台站场地响应.其中,山东地区非弹性衰减关系式为Q(f)=416.7f 0.4728,场地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大部分台站台基良好,场地响应值在1-2上下波动;部分台站场地响应在高频部分存在放大效应,说明台基有一定风化;部分台站场地响应在高频出现衰减,说明台基可能存在松软沉积层.该研究可为山东地震台网计算地震震源参数提供更加全面的基础数据,对台站场地选址和评价、地震灾害评估和抗震工程设计均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遗传算法非弹性衰减品质因子Q值场地响应震源参数

    基于迁移学习的岩石边坡微地震事件检测算法

    蔡育埼于子叶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迁移学习,设计一套岩石边坡微地震事件检测算法流程,用于自动化处理岩石边坡数据.基于海量人工标注的天然地震数据进行训练,得到深度学习预训练模型,并利用少量人工标注的微地震数据进行微调,使得模型可以适用于滑坡体微地震数据.采用实际标注数据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分别可达 0.884 和 0.91.分析认为,在迁移学习流程中,深度学习模型减少了对于标注数据的依赖,同时可以仅经少量迭代即可得到鲁棒的、高精度结果.该模型部分程序是开源的,可以将其迁移到更多区域的微地震事件检测工作中.

    迁移学习微地震事件检测深度学习边坡

    麻城地震台远震体波震级偏差分析

    彭籽壹胡洪梁子晗倪乙鹏...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收集整理麻城地震台记录完整的 203 个远震事件,按照新的震级国家标准GB17740-2017,测定短周期体波震级mb及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与全球矩心矩张量项目(GCMT)中提供的矩震级MW进行对比,计算震级偏差,并分析震级偏差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及震中方位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麻城地震台单台测定的mB(BB)震级与MW震级的吻合程度更高,受各种因素影响相对较小,映震能力相对较强.

    体波震级震级国标震级偏差

    2011年腾冲MS 5.2地震前近场地球物理异常分析

    马学智李宗兴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1 年 6 月 20 日和 8 月 9 日,云南腾冲地区先后发生MS 5.2 地震,构成腾冲MS 5.2 双震.2 次腾冲MS 5.2 地震前,地震地球物理异常集中分布在震中100 km范围的近场区,对 2 次地震近场区内水位、形变(水平摆观测)、水氡、水温、流量等地球物理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发现:①大部分异常持续时间在3 个月以上,部分异常始于 2010 年初,显著中期异常测项为腾冲滇 19 井水位和腾冲水平摆倾斜观测;②2 次地震发震前 2 个月,龙陵邦腊掌水氡测项出现高值异常;③临震阶段,6 月 20 日腾冲MS 5.2 地震前,腾冲荷花塘、热海大滚锅出现明显宏观异常,震后异常强度和频率明显增强,对8月9日腾冲MS 5.2地震有明显指示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在震中 85 km范围内,2011 年 3 月 10 日发生盈江MS 5.8 地震,2 次腾冲地震的中期异常成为此次盈江地震"共同的地震地球物理异常",且震后部分异常持续,并出现新的异常,表现出异常时空演化过程与地震活动迁移相匹配的特征.

    腾冲MS5.2地震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短临异常宏观异常

    安徽霍山区域科学台阵背景噪声分析

    周志隆爱军赵希磊樊冬...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徽霍山地区区域科学台阵为"十三五"期间新建台阵,为了评估该台阵各子站背景噪声水平,采用噪声功率谱密度法和功率谱概率密度函数法,进行背景噪声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参照台基分类标准,Ⅰ类台基 13 个,Ⅱ类台基 5 个,Ⅲ类台基 1 个,Ⅳ类台基 1 个,台基噪声水平整体较低,各子站台基勘选较为合理;CLZ站UD分量背景噪声偏大,需要对观测系统运行进行检查;各子站背景噪声概率密度函数分布结果同功率谱密度结果基本一致,但包含的细节或信息更多,特别是叠加噪声功率谱密度后,包含了背景噪声在时间和频率 2 个维度上的信息,能够显著显示人类活动、仪器标定等干扰在频率、时间上分布.

    安徽霍山区域科学台阵背景噪声

    基准地磁台选定基线值约束方法研究

    古云飞黄好贺巍黄英...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磁站网运行管理技术细则》《电磁学科观测资料质量评比办法》对基准地磁台绝对观测基线值的选定无约束条件或规定,使得观测人员在进行基线值选定时无据可依,容易导致基线值错误,进而导致地磁绝对值错误.通过 2 种对选定基线值的约束方法,可降低基线值错误率,提高数据质量.2 种方法分别为:①直接约束法(选定基线值约束):通过基线值预处理、温漂消除、"2σ"准则等方法,实现对选定基线值的约束和判定,有效率达 60%以上;②间接约束法(绝对值约束):通过绝对值预处理、基准线设定、迪克逊准则引入、离群值等概念和算法,实现对异常绝对值的自动判断,进而判定基线值是否正确.

    地磁基准地磁台绝对观测基线值约束方法

    2020年古冶MS 5.1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变化特征

    张娜龚燕民苏树朋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归纳河北及邻近地区 2014 年以来 4 级以上中强地震震兆异常特征位置,结合 2020 年古冶MS 5.1 地震发生前后岩石圈磁场H矢量、D、F总场 3 个要素地磁异常变化图像,分析发震前后岩石圈磁场震兆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河北及邻近地区7个M≥4地震均发生在岩石圈磁场各地磁要素0值线附近的高梯级带、0 值线附近及矢量方向转向等特征部位;②古冶MS 5.1 地震符合河北中强地震岩石圈磁场震兆异常空间位置特征,概率达 75%;③丰南MS 4.5 地震后唐山岩石圈磁场异常区异常特征出现增强,原地震危险区有再次发震的可能.

    岩石圈磁场流动地磁2019年丰南MS4.5地震2020年古冶MS5.1地震

    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MS 5.1地震前延庆地电场变化

    王丽红董鸿燕武敏捷王同利...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日均值曲线形态、日均值一阶差分及优势方位角法,对 2020 年 7 月 12日唐山古冶MS 5.1 地震前北京延庆地震台地电场异常变化进行分析.该台 2 套地电场日均值具有较为清晰、稳定的年变,存在季节性变化,自 2020 年 5 月开始出现年变畸变或年变幅改变,表明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台站所在区域地下构造活动由平稳到逐渐加剧.地电场日均值一阶差分在震前 1-3 个月呈高频突跳或丛集异常变化,震后逐渐平稳.日均值一阶差分可反映日均值突跳、阶跃和快速明显的趋势变化,对缓慢渐变过程反映弱.方位角背景值中间值约为 70°,与延庆台所在区域主压应力轴平均值 74.45°相当,代表了该区域的主要裂隙方向.方位角的改变,可以反映地震孕育过程中一定范围内地下应力应变活动.方位角自 2020 年 5 月跳变范围收窄,变化幅度约为 45°,异常开始至发震约 3 个月.应用方位角法,可以提取台站周边 300 km范围内MS 5 左右地震地电场短期异常变化.

    地电场一阶差分方位角古冶地震

    丽江地区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基岩地温异常变化与地震关系初探

    杨珍珍陈瑜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丽江—小金河断裂沿线 5 个基岩地温观测点高精度温度数据,与同区域地震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 1 个或多个基岩地温测点数据出现异常变化后,一定范围内有发生地震的实例.结果显示:①2022 年 1 月 2 日宁蒗MS 5.5 地震前,基岩地温无明显异常,然而在当年 4 月 16 日宁蒗MS 4.6 余震发生前,基岩地温异常明显,并伴有宏观异常;②不同构造位置,基岩温度异常幅度不同,变化模式也存在差异.沿丽江—小金河断裂,其基岩温度异常变化对断裂带沿线地区地震活动具有较好的映震效果,但也显示出异常分布的复杂性,需积累更多震例做进一步研究.

    基岩高精度地温丽江—小金河断裂地震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