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

修济刚

双月刊

1003-3246

dzdc@cea-igp.ac.cn;dzdc2327@126.com

010-68729361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Journal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0年创刊,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及中国地震分会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合办,是从事地震、地磁、空间物理观测和研究的地球物理专业工作者及地震台站管理人员进行工作、科研的重要参考文献,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是中国统计源期刊之一。为国内读者了解地震学创造了方便条件,同时也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研究人员提供一方展示成果、交流信息的园地。本刊为双月刊,16开本。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预滑活动可能是地震前兆异常远程关联的物理机理

    许健生李丽吴琼武立华...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注地震前兆异常的远程关联现象,有助于准确预测未来震中位置.2008年汶川Mw 7.9地震发生前,大约在2008年3月20日前后,华北地块区及次级地块准同步发生了预滑活动.临震前1天,在冀鲁和鲁东黄海地块上,有10个地震台的水位仪、形变仪、地面和井下气压计记录到低频震颤震相Tp,且在地域和时间上与华北地块的预滑活动及此次汶川Mw 7.9地震的发生相关性较好.推测认为,可能是华北地块区及次级地块在地幔热物质对流力的驱动下发生的震前预滑活动,地下气体逸出激发低频震颤,形成此次汶川Mw 7.9地震前兆异常的远程关联现象.在数千千米尺度上的预滑活动,可能是地震前兆远程关联的物理机理,厘清异常位置(震中附近或远程关联),对作好未来震中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预滑活动低频震颤地震前兆远程关联机理汶川Mw7.9地震

    地震波三重震相在地幔转换区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崔冉周元泽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幔转换区位于上、下地幔之间,作为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的关键场所而被地学界长期关注.410 km和660 km间断面是地幔转换区的上下边界,对这2个间断面附近的速度结构及间断面起伏形态进行成像,有助于了解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循环.地震波三重震相对速度缓变的结构较为敏感,因而可用于直接约束间断面附近的速度结构及间断面起伏形态.本文概要介绍三重震相对地幔转换区结构的响应特征,并对三重震相波形拟合方法获得的全球多个地幔转换区的速度结构及间断面起伏特征等方面的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并据此探讨地幔转换区间断面起伏形态和俯冲滞留物质等对地幔物质组分、温度变化、地幔矿物含水量、地幔动力学过程和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的约束能力.

    地震波三重震相地幔转换区速度结构

    上海佘山地震台阵地壳精细结构研究

    贾思超吴珊珊钟卫星叶青...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上海佘山地震台阵16个子台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时间域反褶积方法计算不同频率的P波接收函数,采用H-κ叠加搜索方法获取每个子台下方地壳厚度和vP/vS波速比值.研究结果显示:整个台阵下方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值存在弱横向不均一性,其中上海佘山地区平均莫霍面深度较浅,约26.9 km;vP/vS比值较高,约1.87.采用最小二乘法联合多频率P波接收函数和瑞利频散曲线,反演上海佘山地震台阵下方地壳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中地壳存在S波低速结构,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

    接收函数地壳厚度vP/vS波速比联合反演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Ms 6.2地震前单台波速比变化特征

    邢康贾漯昭刘晓锋吴亚锋...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收集整理甘肃及邻省地震台网2015年1月-2023年12月产出的震相观测报告,采用单台多震和达法,分析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Ms 6.2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单台波速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民和、兰州台波速比震前呈不同形态的低值异常,白银、渭源、合作和岷县台波速比震前变化基本平稳;与地处震中以北的民和、兰州和白银台相比,位于震中以南的渭源、合作和岷县台波速比均值明显偏高.综合分析认为,民和、兰州台波速比低值异常对判定此次积石山Ms 6.2地震前震中以北和北东方向可能存在孕震体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震中附近单台波速比具有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

    积石山Ms6.2地震单台多震和达法波速比震前变化特征

    黑龙江地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时序演化特征

    马艳丽姜锦华张雁翔张盛峰...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目录数据是当前进行地震预测预报及危险性分析的重要资料,而反映地震目录质量水平的最小完整性震级评估又是开展这些工作的重要基础.整理黑龙江省及邻区(42°-54°N,120°-136° E)1970-2022年地震目录,应用震级—序号法分析地震密度随时间的演化特征,同时应用多参数方法,即拟合度分别为90%和95%的拟合优度检测法,分析最小完整性震级的时序演化特征.结果显示:1970-1983年,研究区由于地震台站数量较少,Mc评估结果约为ML 3.0-2.5;1984-2006年,地震台站运行较稳定,地震台网监测能力有所提高,Mc评估结果约为ML 2.5-2.0;2007-2022年,经"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升级和改造,地震台网监测能力提升,Mc稳定在ML2.0-1.5.

    黑龙江及邻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时序演化特征

    乌加河地震台面波震级偏差分析

    柴宁娇刘伟王耀临范玲玲...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乌加河地震台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记录的全球570个4.0≤Ms≤7.9地震事件,重新测定面波震级,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地震目录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发现,乌加河地震台面波震级偏大,二者平均震级偏差为-0.134.分析震级偏差与震级、震中距、方位角的关系,发现震级范围在Ms 4.0-4.9的地震,震级偏差较大;60°≤Δ<105°为震中距最优区间,震级偏差最小;在NW方位,震级偏差最大,在NE方位,震级偏差最小.

    面波震级震级偏差震级震中距方位角

    2022年德令哈Ms 6.0地震序列视应力时空演化特征

    胡维云余娜刘文邦黄浩...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Brune模型,对2022年青海德令哈Ms 6.0地震序列中145个ML≥2.5余震视应力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德令哈Ms 6.0地震序列余震视应力值与震级具有良好的拟合关系,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在强余震发生前,视应力具有升高趋势,对判定后续强余震发生时间和地点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德令哈Ms6.0地震地震序列视应力

    2023年12月2日芒市Ms 5.0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

    高琼杨树锋张华英杨芬...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2023年12月2日云南芒市Ms 5.0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异常,发现震前存在中期、短期和临震异常.其中:①中期阶段:滇西地区M≥5.0地震存在东西迁移规律,且ML≥4.0地震活动具有由滇西北向小滇西迁移的特点;②中短期阶段:小滇西地区中小地震活动显著增强,3、4级地震围成孕震空区并伴随出现ML≥3.0地震条带;③短期阶段:出现逼近地震和前兆震群,临震前10天发生前震.分析认为,"逼近地震"和前兆震群的发生,是地震孕育过程从中期转入短临阶段的拐点.

    芒市Ms5.0地震孕震空区地震条带逼近地震前兆震群

    民丰卫星地震台站勘选与建设

    杨恒岳奥斯曼·阿木丁乌尼尔阿曼尼沙·阿迪力江...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民丰卫星地震台站台址勘选和建设过程进行回顾,其中:①在台站勘选过程中,使用EDAS-24IP数据采集器和短周期地震计CMG-40T-1进行数据记录,分析认为,拟选台址达Ⅰ类台基噪声水平,且所在地区阳光充足,干扰源较少,适合建设地震台站.②在台站建设过程中,依据相关规范建设其主体结构,并充分考虑太阳能供电系统以及设备和数据安全等因素,采用卫星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传输.③台站建成后,重新计算台基背景噪声RMS值及功率谱密度,确定台基噪声水平为Ⅰ类.台站试运行期间进行仪器标定,脉冲与正弦标定波形良好,符合标定要求.

    台站勘选标定背景噪声卫星

    观测环境变化对日喀则地震台观测质量的影响

    白玛桑布单增曲珠次旦卓玛洛桑罗布...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日喀则地震台连续波形资料的分析,按照年、季度、月、日等不同时间截点计算台站背景噪声RMS值,并采用噪声功率谱概率密度方法得到相应概率密度函数,结果表明,该台观测环境变化对观测数据质量造成显著影响,台基背景噪声水平由Ⅰ类下降至Ⅱ类.随着日喀则城市化发展,台站周边自建住宅及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导致人为干扰噪声日益明显,且均表现为高频干扰(1-30 Hz),建议地震计采用观测山洞或者井下安装方式,以有效抑制高频、短周期等人为活动造成的强干扰.

    台基背景噪声观测环境变化概率密度函数高频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