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全与环境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全与环境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
安全与环境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

赵云胜

双月刊

1671-1556

aqyhj@cug.edu.cn

027-67885049

430074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安全与环境工程/Journ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于1994年,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季刊)。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及时报道安全与环境两大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安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事业。主要刊载内容包括:安全原理、安全防护、安全鉴定、安全技术;火灾与爆炸灾害控制、噪声与振动控制、尘毒控制;产业安全、机电安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交通运输安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变化、水资源保护、生态工程、固废处理、处置与利用、环境设备开发、环境信息技术等。读者对象,非常适宜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政府部门管理及决策者、厂矿企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赣南某工业园区地下水金属污染特征和成因研究

    江驰欧丽黄田心李洋...
    190-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赣南某废弃稀土矿山型工业园区地下水中金属污染特征及污染成因,采用空间分析、地下水质量评价和多元统计法对研究区75组地下水样品中6种超标率高的金属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金属污染,不同点位金属浓度超标率从高到低依次为Mn(79%)、Be(58%)、Tl(58%)、Al(53%)、Fe(42%)和Pb(37%),其中A河所在的中部地区地下水污染明显,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同样表明地下水排泄区污染严重;Tl、Pb、Mn、Al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Tl-Pb(0.83)、Mn-Pb(0.59)、Mn-Al(0.58),说明这4种金属元素可能是复合污染或存在同源关系;造成该工业园区地下水金属浓度超标现状的主要原因为矿区历史开采活动和地质背景,其中矿山开采中浸矿活动为主要污染来源.

    地下水稀土矿山金属污染成因分析赣南地区

    不同来源土壤有机质对苯的吸附/解吸特征及机制

    唐志李义连熊扬福杨森...
    199-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和地下水系统中苯系物环境归趋和风险水平的关键组分.选取3种土壤有机质作为典型代表,探究不同来源的有机质组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苯的吸附与解吸特征,并分析对比了其吸附机制.结果表明:由2种不同生物质原料制备而成的黑碳(BC)对苯的吸附量显著高于胡敏酸(HA);HA和BC对苯的吸附均为放热且自发进行的物理过程;温度和pH值升高将抑制有机质对苯的吸附过程,而离子强度升高仅抑制BC的吸附过程;BC对苯的吸附速率较慢且解吸滞后程度更强,这可能与BC丰富的孔隙结构有关;HA和BC对苯的吸附机制包括苯环与苯分子之间的π-π EDA作用及有机质对苯的疏水分配作用,但BC与苯的π-π EDA作用更强.

    土壤有机质吸附/解吸特征环境因素吸附机制

    水文水井钻探泥浆特征参数在线监测技术

    高辉徐媛蒋巍冼天朗...
    209-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文水井钻探是开发地下水资源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钻探过程中产生的泥浆排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为对泥浆进行有效净化并循环利用,开展了泥浆在线监测方案的研究,首先利用管道黏度计对泥浆密度、表观黏度、塑性黏度、动切力进行实时监测,然后通过预先训练基于泥浆密度、流变性参数和含砂量的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经过固相控制之后的泥浆中的含砂量.结果表明:通过管道黏度计监测的泥浆密度、表观黏度、塑性黏度、动切力的平均误差分别为 0.2%、1.7%、3.4%、3.7%;通过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含砂量的平均误差为15.9%,预测模型不依赖模型训练中使用的泥浆配方,能够适用于相同体系的其他泥浆配方,表明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泛化性.该泥浆在线监测系统能够满足绿色勘查的要求,适合水文地质及水井钻探的现场应用.

    水文水井钻探泥浆净化在线监测泥浆性能参数含砂量BP神经网络

    近40年鄱阳湖面积变化及其归因分析

    蒋涛张旭东江聪黄琨...
    219-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其面积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了1984-2021年鄱阳湖部分日期的水面面积,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构建了水面面积与湖区水文站实测水位之间的关系,并对连续长序列面积进行了估算,获得了1980-2021年鄱阳湖连续的日尺度面积数据;其次,采用Mann-Kendall检验对面积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基于双累积曲线法定量分离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面积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①过去40年间,鄱阳湖面积显著减少,面积变化的突变点为2003年,突变点前的基准期(1980-2002年)的多年平均面积为2 585.4 km2,突变点后的变化期(2003-2021年)的多年平均面积为2 198.7 km2;相比基准期,变化期的面积减少了386.7 km2,减少了约15.0%;②不同季节鄱阳湖面积的减少程度不同,其中秋季面积减少得最多,减少了约22.8%,其次是冬季、春季和夏季的面积,分别减少了约13.6%、13.1%和11.8%;③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面积减少的贡献分别为24.7%和75.3%,人类活动是造成鄱阳湖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鄱阳湖面积估算面积变化归因分析

    城市水体斑块对热岛效应的缓解能力——以沈阳市为例

    尹利娜汪小义林茂森夏晓芸...
    228-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体对环境具有调节作用,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水体通过冷却周围地表从而有效缓解热岛效应.采用Landsat影像分析了2000-2020年沈阳市辖区的城市热岛效应的演变情况,利用常规的水体斑块构建缓冲区并进行分析,通过冷却范围、冷却幅度和冷却梯度 3个指标量化水体斑块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能力,利用水体斑块的面积、形状指数和周围建成区占比定量分析了影响水体斑块缓解能力的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沈阳市城市热岛分布由中心城区向郊区扩展,热岛面积增加约40%;②水体斑块能有效降低周边建成区地表温度的平均距离为0.27 km,相邻建成区平均降温2.26℃,每距离水体边界1 km的建成区平均地表温度的降幅为8.28℃;③水体斑块的面积增加对冷却范围和冷却幅度有着极强的增强作用,水体斑块形状指数的增加也会增强冷却作用,而水体周边建成区占比的增加则会抑制水体斑块的冷却范围与冷却幅度,水体斑块的冷却梯度仅与周边建成区占比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而与水体斑块的面积、形状指数无明显关联.

    水体斑块热岛效应缓解能力冷却作用城市地表温度环境遥感

    自然保护地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与应用

    汤珂苏雅丽李宏卫罗朝晖...
    239-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保护地的管控要求高,然而矿产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与自然保护地存在重叠,因此对自然保护地应该实施差异化管理政策,并在决策层面开展自然保护地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目前已建立的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系统,多针对矿产开发对矿山环境地质的影响进行研究,而对自然保护地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很少.首先,综合分析矿产资源的开发特点、矿山企业特点、矿山环境地质特征,参考矿山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特点,筛选出对应的指标因子,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构建自然保护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以2010年为基期,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资料分析,结合遥感解译评价结果,针对广州帽峰山森林公园饮用天然矿泉水开发工程项目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广州帽峰山森林公园饮用天然矿泉水开发工程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得分为84.21分,属于"适宜(勘查)开发"等级,该案例验证了本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适用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该研究结果对同类型矿泉水开发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自然保护地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矿泉水开发层次分析法(AHP)

    柴埠溪大峡谷形成演化及造景地质作用

    闫常赫李园李会强陈厚权...
    249-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柴埠溪大峡谷属典型的岩溶峡谷,汇集了早期、中期、晚期3个层次的岩溶地貌,是开展地貌演化和造景地质作用研究的理想场所,其独特的岩溶景观给地貌演化、水文演化及造景地质作用赋予了新的内涵.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演化为柴埠溪大峡谷的形成提供了独特的地质背景,新构造运动、表生改造、气候变迁、水文演化共同作用,塑造了具有"雄、奇、险、秀、幽"特征的柴埠溪大峡谷景观.在地史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地质过程分析方法,推演了柴埠溪大峡谷地貌的形成过程,总结了区域造景地质作用,对柴埠溪地质公园建设研究及科学旅游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柴埠溪大峡谷地貌演化造景地质作用科学旅游

    新时期应急信息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究——基于创新应急管理教育发展视角

    程刚游钦凉曹德胜韦科顺...
    25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加强新时期"全灾种,大应急"背景下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利用VOSviewer软件表征了应急管理-信息化关联,从我国现代应急管理教育发展阶段演化、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现状、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发展现状3个方面系统性分析了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并基于创新应急管理教育发展视角,探究了新时期应急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路径.结果表明:通过利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助力应急信息化革新、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学科水平、需求牵引拓展应急管理课程体系规划等创新发展思路,打破学科壁垒,增强信息化技术对应急管理的支撑作用,可提升新时期应急信息化人才培养实效.

    新时期应急信息化人才培养路径应急管理教育多学科交叉融合公共安全

    基于Grey-DEMATEL-ISM法的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实验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马奔张洪铭冯祥瑞谢恬...
    266-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预防和减少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实验安全事故,综合分析了2012-2022年间发生的66起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致因,并参照人因分析和分类系统模型,共提取出实验不安全行为的17个影响因素;应用基于灰色理论的决策试验评价与解释结构模型(Grey-DEMATEL-ISM)法对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评估和判断,构建了影响因素的多层递阶解释结构模型,并分析了各因素对实验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高校实验室的组织制度和组织过程是影响学生实验不安全行为的本质因素;物理环境、监督检查、技术环境、精神状态、实验指导、资源管理、管理计划、问题纠正和生理状态是造成学生实验不安全行为的过渡因素;学生的偶然性违规、认知偏差、习惯性违规、机体活动能力、决策偏差和技能偏差是导致实验不安全行为的表层因素,对不安全行为有直接影响.各种影响因素的属性分类可为有效防控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提供参考.

    实验安全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不安全行为决策试验与评价(DEMATEL)法解释结构模型(ISM)法灰色理论

    《安全与环境工程》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