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论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任纪舜

双月刊

0371-5736

georeview@cags.ac.cn

010-68999804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论评/Journal Geological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地质类学术性刊物。重点报道地质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国内外科技动态和会讯。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地层构造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论文和述评等。读者对象为地质工作者、科研人员及地质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宇生核素深度剖面暴露测年的原理与应用

    郑佳宏张志刚崔海涛袁雪...
    1475-1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宇生核素暴露测年技术是目前第四纪地貌年代测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由于难以定量化继承性核素以及侵蚀对样品暴露年代的影响(通常假设继承性和侵蚀的影响为0),其测年结果难以反映地貌的真实暴露年代.通过测定地貌剖面不同深度样品的宇生核素浓度,建立"宇生核素浓度一深度"剖面曲线,可同时定量化研究地貌体的暴露年龄、继承性宇生核素浓度以及侵蚀速率,有效地弥补了宇生核素暴露测年中继承性核素以及侵蚀速率不确定性的缺陷.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宇生核素深度剖面暴露测年模型(简称蒙特卡洛深度剖面模型)是最常用的计算模式之一,然而,国内关于该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大大限制了该方法的广泛使用.笔者等详细阐述了蒙特卡洛深度剖面模型的原理及其在冰川地貌、河流阶地、冲洪积扇等地貌测年中的应用.此外,介绍了深度剖面模型的复现、非稳态模型、线性反演模型等其他几种计算模式并进一步探讨了蒙特卡洛深度剖面模型暴露测年技术的野外采样方法,以使其能够广泛应用于第四纪地貌学和年代学研究中.

    宇生核素暴露年龄深度剖面蒙特卡洛方法

    东天山中段晚古生代面状剪切带形成机制与金成矿关系研究

    张忠义肖文进杨国龙高军辉...
    1489-15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天山晚古生代康古尔塔格构造-金矿带的中段南带开展构造控矿研究,为区域金矿定位预测与勘探提供依据.采用区域构造分析和构造解析方法,在雅满苏北部厘定出一类已发生变形改造的大型面状脆韧性-韧性剪切带,构造恢复表明,其形成于晚古生代造山早期向北的分层剪切或低角度逆冲剪切(S1//S0)作用,并作为区域金矿的一级控矿构造而成为俯冲带深源成矿流体向上运移成矿的主通道.在造山过程中递进变形的分层剪切或低角度逆冲剪切晚期、向南北向横向缩短转换阶段,伴随区域抬升和断褶作用,拆离剪切带分支断裂开始成生并向上突破,导致封闭在拆离带内运移的深源含矿流体以断层阀方式分流排泄,成矿流体沿分支断裂向上运移,在断裂上盘或上盘背斜枢纽处的低序次的断裂、破裂中聚集卸载,形成充填石英脉和交代蚀变岩型(造山型)金矿,并有时限为276.5±2.9Ma的石英闪长斑岩侵入产出;晚期褶皱、断裂等叠加构造则对矿床(体)破坏、改造及保存起了重要作用.

    东天山面状剪切带金矿晚古生代控矿机制

    川东北米仓山寒武系苗岭统陡坡寺组沉积特征、物源分析及构造意义——沉积记录的限定

    张英利贾晓彤王坤明
    1503-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东北米仓山寒武系苗岭统陡坡寺组主要由碎屑岩-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物组成,多数学者认为其形成于克拉通盆地.笔者等通过对陡坡寺组的野外地质调查,综合分析其沉积环境和物源区,探讨陡坡寺组的构造环境.米仓山地区苗岭统陡坡寺组主要为灰白色中-厚层灰岩和白云岩、紫红色薄层粉砂岩、泥岩及少量灰白色薄层细砂岩等,发育水平层理、结核等沉积构造,沉积环境为潮上带和潮间带.陡坡寺组砂岩中重矿物主要由锆石、电气石、金红石、白钛矿、重晶石等组成,指示沉积岩和岩浆岩的物源母岩类型.碎屑电气石电子探针结果显示,母岩主要为贫锂花岗岩类及伴生伟晶岩和细晶岩、变质板岩、变质砂岩等.碎屑锆石的物源分析表明主要来自于542~520 Ma和993~731 Ma的岩石,来自于冈瓦纳大陆以及康滇古陆等.根据陡坡寺组的沉积序列、重矿物、锆石年代学等综合分析,陡坡寺组形成于与碰撞相关的构造环境.

    陡坡寺组碎屑重矿物碎屑锆石年代学碰撞环境

    东昆仑拉陵高里河沟脑地区晚三叠世花岗闪长斑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特征

    刘建栋张焜王秉璋王春涛...
    1525-1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者等对东昆仑拉陵高里河沟脑花岗闪长斑岩开展详细的全岩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并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成岩构造背景.结果显示,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1.1±1.2 Ma,指示其侵位于晚三叠世早期.全岩K2O/Na2O值为0.69~0.71,Mg#值为40.5~41.6,里特曼指数σ 为1.90~2.09,A/CNK=1.01~1.03,属弱过铝质中-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Yb)N值为19.54~25.52,具弱负Eu异常(δEu为0.96~0.97),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Th,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具有高的Sr含量(606.0× 10-6~647.9× 10-6)和Sr/Y值(60.38~62.99),较低的Y(9.62×10-6~10.66×10-6)和Yb(0.86-6~0.92×10-6)含量,显示Adakite(高锶低钇中酸性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Hf同位素εHf(t)值介于-6.93~-2.94,地壳模式年龄(TDM2)范围为1.45~1.70 Ga.综合分析表明,拉陵高里河沟脑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东昆仑洋壳俯冲末期至局部碰撞的转换阶段,岩浆源于高压条件下的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

    东昆仑高锶低钇中酸性岩晚三叠世Hf同位素加厚地壳部分熔融

    M5.1地震引起的一个不寻常的砂砾层大范围液化——盐溶的液化活化效应及其机理

    钟建华倪良田孙宁亮曹梦春...
    1543-1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液化阈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一般认为M5地震不会形成大面积的液化.2009年12月14日,中国新疆哈密市发生了 M5.1中等地震,震源深度仅4 km.地震砂脉网格在平面从几十厘米到2 m以上;砂脉纵断面呈楔形、倾斜(平均75.10°),分选较好.通常情况下,它们通过液化和流化分异作用发生在细粒丰富的盐渍砂砾层(SSGL,Salinization Sand-Gravel Layer)和盐粒砂砾层(SGSGL,Salt-Grain—Sand—Gravel Layer)中,尽管没有细粒盖层和源砂,但这些盐渍的砂砾层极易在盐溶后发生活化,颗粒之间的摩擦力骤降,液化上涌而形成砂脉.液化边界距震中可达80 km,甚至可能达到120 km,相当于M7.0~8.0级地震的液化最远距离.哈密地区之所以能在M5.1地震作用下形成远程砂脉,主要由于以下5个优势:①砂泥的盐溶液中细粒组分容易发生液化流化.浓盐水能够降低颗粒的剪切能力,平均降低25%~75%左右,使地震液化阈值降低到0.15~0.05 g(以0.2 g为一般阈值).与此同时,浓盐水由于密度大,盐水可使淡水最小流化速度(Umf)降低12.51%~21.58%,有利于流化.②广泛分布的盐渍砂砾层和盐粒砂砾层.③震源极浅(深度仅4 km).④基底极浅(深度0~3 m).⑤表层盐屑混合盖+盐渍砂砾层+盐粒砂砾层+极浅基岩基底组成了特殊的三明治结构.通过对液化流化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砂主要来自砂脉底部的砂砾层的流化分选,流化分选会在砂脉底部的砂砾层中形成一个分选晕.

    砂脉液化盐溶活化流化地震哈密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生长演变规律——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

    何艺玮房元龙冯文杰刘远航...
    1564-1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辫状河三角洲是一类常见的沉积体系,也是一类常见的油气储层,其沉积特征、沉积演化过程及内部结构一直受到沉积学研究的关注.为明确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演化过程及生长演变规律,笔者等通过水槽实验模拟辫状河三角洲在平缓的水下底形上逐步发育的过程,并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延时拍照等手段进行精准的沉积地貌监测和定量沉积学分析.研究表明:①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中,三角洲的规模、水流分散样式、沉积体表面地貌特征及沉积物分布样式存在阶段性差异,可据此将实验辫状河三角洲的演化分为3个阶段.②在最初阶段,辫状河携带沉积物直接入"湖"堆积并形成朵状河口坝,入"湖"水流无明显的水道化特征,随着朵状河口坝逐渐堆积露出水面,三角洲平原初步形成,平原上河道开始分流并导致后续河口坝转变为连续的弧形坝分布于先期沉积体周缘,这一阶段三角洲平均半径快速增加;进入第二阶段后,三角洲平均半径增速减缓,供给河道进入三角洲平原后形成1~2条主干分流河道与多条次级分流河道,并在主干河道河口区形成弧形的前缘朵体;到第三阶段,三角洲平原面积已经较大,其平均半径增速进一步降低,平原上分流河道的分叉性更强、宽度更小,不同分流河道规模接近并可同时将沉积物输送到三角洲前缘多个部位发生沉积,在同一时期形成多个孤立的小规模的前缘朵体.③在整个沉积演化过程中,伴随着三角洲规模的逐渐增大,分流河道的宽度逐步减小、流程变长、分流河道数量逐步增加,三角洲前缘沉积由少量弧形的连续分布朵体转变为多个孤立分布的小规模朵体.④在第二、三阶段,分流河道表现为多个侵蚀-回填的自旋回演化过程,形成了多套自旋回沉积复合体.⑤辫状河三角洲前积层存在自下而上、由近向远表现为沉积连续性逐步减小、叠切规律逐渐复杂的特性.通过水槽实验揭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及内部结构,可为露头解剖与地下储层研究提供参考.

    辫状河三角洲水槽实验沉积特征演变规律内部结构

    火成岩岩石薄片智能识别及分类方法

    曹蒙王志章李冰涛曲康...
    1581-1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油气勘探、评价及开发中,岩性识别和薄片鉴定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准确的薄片识别结果可以为勘探和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传统的人工判定方法或实验室分析方法具有主观性强、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目前基于内容的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在准确性和具体应用方面还面临着许多难题.论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与油气勘探与开发中岩芯薄片图像的特点及要求,设计并研制成功薄片图像自动识别系统和薄片智能鉴定系统.利用图像梯度分布和色彩分析进行火成岩岩石薄片智能分类,对所有像素进行类别划分进而得到整体的鉴定结果,实现了省时、高效、高精度的薄片智能鉴定成果 .

    火成岩深度学习图像梯度色彩分析薄片智能鉴定

    鲁迅与顾琅早期地质作品新论——《中国地质略论》与《中国矿产志》知识来源考

    白育坊孙承晟
    1589-16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曾于1903年在《浙江潮》发表《中国地质略论》一文,1906年与同到日本留学的顾琅合作出版《中国矿产志》(附《中国矿产全图》)一书.它们在中国地质学史上均具有开创性并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中国矿产志》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地质矿产著作.本文从中日地质学交流的角度,结合新发现的史料,通过文本对比分析,指出《中国地质略论》和《中国矿产志》均是吸收当时日本的一些地学著作编写而成.《中国地质略论》的地史学内容主要来源于佐藤传藏《地质学》(1898)一书,有关煤炭内容以及中国煤田分布图则来自日本海军少将肝付兼行发表在《太阳》(1903)杂志上的《东方之煤源》一文;《中国矿产志》的导言部分是在《中国地质略论》的基础上拓展而成,增补的内容则参考了矢津昌永的《清国地志》(1905)、横山又次郎的《地质学教科书》(1903)以及石川成章的《地球发达史》(1904)等著作,本言部分主要参考了日本地质调查所1902年发表的《清国及韩国主要矿产颁布图说明——附清国主要矿产地名表》;《中国矿产全图》则是顾琅依据日本《清国主要矿产分布图》绘制而成.《中国地质略论》和《中国矿产志》(附《中国矿产全图》)的编撰很大程度上是面对西方列强觊觎中国警醒国人而作,也反映了 20世纪初日本逐渐成为中国地质学知识的主要来源.

    鲁迅顾琅中国地质略论中国矿产志中日科学交流

    沉积型钛铁矿品位计算方法

    彭程
    1605-16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沉积型钛铁矿品位计算中时常出现简化计算公式,忽视钛铁矿中TiO2实际含量和钛物相分布中钛铁矿占比等因素,导致钛铁矿品位计算数据偏差,影响钛铁矿储量计算和项目经济测算.为了减少钛铁矿品位计算的错误,本文以莫桑比克和马拉维钛铁矿项目勘查资料数据为基础,论述钛铁矿物中TiO2实测含量及钛物相分析中钛铁矿占比的意义,正确运用钛铁矿品位计算公式,使沉积型钛铁矿品位计算更接近实际,为提升钛铁矿砂矿资源储量和项目经济性测算的准确性提供重要支撑.

    钛铁矿钛矿品位品位计算钛铁砂矿物相分析

    全国云端地质大标本园建设工作思考——以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为例

    张志伟刘文卿王增祥杜东阳...
    1609-1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国云端地质大标本园平台建设将全国百余座典型矿床的大型矿石标本"搬"到了云上,可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云上虚拟漫游体验,全方位、多渠道了解我国矿产资源、能源知识.文章通过分析全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博物馆、科研院所等地质大标本园建设现状,提出了全国云端地质大标本园建设原则及思路,以实物资料中心地质大标本园为建设案例,展示了建设内容与架构,分析总结了全国云端地质大标本园建设前景及社会效益.

    云端地质大标本园矿产资源矿石标本地质资料馆藏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