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子器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子器件
东南大学
电子器件

东南大学

孙立涛

双月刊

1005-9490

dzcg-bjb@seu.edu.cn

025-83794925

210096

南京市四牌楼2号东南大学

电子器件/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 Devi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向国内外介绍有关电子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和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本刊发扬学术民主,坚持双百方针,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电子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本刊主要刊登真空电子学、微波电子学、光电子学、薄膜电子学、电子显示技术、激光与红外技术、半导体物理与器件、集成电路与微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真空物理与技术、表面分析技术、传感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光源与照明技术、电子技术应用,并涉及电子科学领域里的最新研究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具有漏端Offset的非晶铟镓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特性及开态电流模型

    赵金凤杜孟君张冬利王槐生...
    953-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究了具有不同漏端Offset长度(LDO)的非晶铟镓锌氧化物(Amorphous Indium-Gallium-Zinc-Oxide,a-IGZO)薄膜晶体管(Thin-Film Transistors,TFT)的电学特性,发现器件的阈值电压(Vth)、亚阈值摆幅(SS)、关态电流(Ioff)与LDO无明显依赖关系.通过分析漏端Offset区域的电流与电压关系,发现其遵循欧姆定律,由此提取出漏端Offset区域电阻(RDO).研究发现RDO与LDO成幂函数关系且幂次随栅源电压(VGS)的增加而增加,由此我们提出RDO的经验模型,同时利用此模型得到漏端Offset a-IGZO TFT的开态电流模型并通过与电流-电压曲线拟合得以验证.

    漏端Offset薄膜晶体管非晶铟镓锌氧化物电阻开态电流模型

    S波段空间行波管返波振荡抑制研究

    张晓冉成红霞刘逸群肖逸男...
    959-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针对公司配套某型号卫星用S波段空间行波管输入端存在返波振荡的问题开展抑制方法研究,利用微波模拟器套装MTSS软件通过合理设计螺距相速跳变方式和进一步匹配夹持杆衰减器分布方式及长度分配,消除了行波管输入端存在的返波问题,同时改善了行波管流通率,整管效率也提升3%左右,其他非线性指标同步改善.

    S波段空间行波管返波振荡MTSS

    2.4GHz高阶微带滤波器的设计与仿真

    罗兵刘建圻
    963-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了滤波器的理论基础,并在理论计算与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射频/微波仿真软件ADS/SONNET设计了一种2.4 GHz(WLAN系统1信道)微带带通滤波器,为了达到带外极高的抑制能力,滤波器共有14阶,采用梳状型结构,能有效抑制带外干扰,提高WLAN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设计结果表明在通频带(2.401 GHz~2.423 GHz)内,2.33 dB≤S21≤3.45 dB,SWR≤1.41,而带边陡峭度高达17 dB/MHz,带外抑制达到50 dB以上.比较了电路仿真、电磁仿真和实际测试结果的区别,最终结果表明,电磁仿真与实际测试结果吻合,将高阶滤波器用于电磁环境复杂的场景,能显著改善WIFI通信系统的通信距离和通信质量.

    高阶滤波器ADS仿真SONNET仿真与优化驻波比插入损耗高抑制

    基于压电驱动的全固态可变焦微透镜结构设计与仿真研究

    孙旭宇李廷鱼张文磊郭丽芳...
    968-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光学透镜通过音圈马达(VCM)驱动,焦距不可调且结构复杂、存在电磁干扰;当前研究的热点是液体微透镜,可通过改变微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实现变焦,但存在漏液、重力效应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压电驱动的固体可变焦微透镜,通过采用压电陶瓷-玻璃薄膜-压电陶瓷三层式结构的压电驱动器间接驱动柔性微透镜介质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薄膜,使其产生相应的弯曲来达到调焦的目的,具有体积小、可变焦范围广、无漏液和重力效应、无电磁干扰等优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利用COMSOL仿真软件研究了不同压电驱动结构对微透镜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微透镜各组件的最佳结构参数,探讨了不同驱动电压下微透镜的形变量和焦距,为高可靠微透镜的设计提供了新颖的解决方案.

    可变焦透镜聚二甲基硅氧烷压电材料COMSOL仿真

    无机导热粒子对铝基板导热性能的影响

    吴小青秦会斌
    973-977,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对铝基板覆铜板导热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升铝基板覆铜板导热率的关键在于提高绝缘层的导热率.绝缘层以环氧树脂为基体材料,填充的无机导热粒子间通过相互接触形成三维导热网络通路,从而提升铝基覆铜板的导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基体材料与主要填充的三种无机陶瓷导热粒子的比例达到EP:BN:AlN:Al2 O3=1.9:1:3:6时,绝缘层的导热系数最终可以达到2.8 W/(m·K).

    导热网链无机粒子环氧树脂导热率

    应用于体域网通信的低SAR值天线设计

    于有海尹波张晓玲刘珈利...
    978-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了一款加载EBG反射板且工作于ISM波段2.45 GHz的天线系统,可应用于体域网通信.采用单极子天线作为辐射主体,利用梯度馈线结构和地板蚀刻环形缝隙的方法调节天线端口匹配;在天线底部加载一块2×2阵列的风车型EBG反射板结构用以提升天线增益性能并增强与人体之间的隔离.仿真结果表明,风车型EBG反射板的加载能够提升天线增益和前后比的幅度分别为4.5 dBi和17 dB,对人体组织SAR值缩减达到95%以上,且加载反射板之后天线系统整体尺寸约为0.46λ.测试结果显示:天线工作带宽为65 MHz,中心频点2.45 GHz处回波损耗为-20 dB,在人体不同部位测试时辐射性能稳定,实测结果与仿真结果较为吻合.

    体域网梯度馈电电磁带隙比吸收率

    基于高频高速PCB应用的新型差分线结构

    李秋媛王善进陈彬赖颖昕...
    985-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频高速PCB上串扰产生的机理,以两条传输线之间的耦合电容和耦合电感等作为优化的参量,提出了一种改善信号串扰的差分线结构——T型差分传输线.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T型差分传输线结构的多个参数对远端串扰的影响,得出了改善信号远端串扰的最优组合方案,确定了这些参数对改善串扰的重要程度及主次顺序.利用HFSS对T型差分传输线和Tabbed Line进行仿真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T型差分传输线改善串扰的效果明显优于Tabbed Line.

    串扰正交实验差分线高频高速

    一种用于功率MOSFET的分段驱动电路设计

    王九山郭兴龙刘桂芝夏虎...
    991-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减弱栅极电压过冲振荡,避免功率管在导通和关断过程中对系统以及其他电路产生的电磁干扰,提出了一种新型功率管驱动电路.该电路通过逻辑信号的分段控制,使得被驱动功率管缓慢开启和关断.研究了传统功率驱动电路的模型与工作过程,分析了功率管导通损耗的来源,提出驱动电路的要求,详细阐述了所设计的驱动电路的工作原理与工作过程.整个驱动电路采用0.18μm工艺在平台Cadence Spectre仿真并通过PCB板测量实现.理论与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可以有效达到减弱功率管过冲与振荡的要求,保证系统的稳定.

    驱动电路功率MOSFET开关功率损耗电磁干扰DC-DC变换器

    基于灰色线性回归-加权模糊马尔可夫链模型的电力能源需求预测

    方欢欢姬洪博田书欣
    997-10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力能源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利益主体的复杂系统,其需求总量变化趋势的预测是新能源规划决策的重要基础,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电力能源需求总量历史样本数据特征,提出一种基于灰色线性回归-加权模糊马尔可夫链模型的电力能源需求预测新方法.首先,利用线性回归理论对电力能源需求灰色预测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剖析电力能源需求时间序列中的线性变化特性,进而基于灰色线性回归方程对电力能源需求的未来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引入加权模糊理论对马尔科夫链理论进行改进,构建灰色线性回归预测残差的状态转移加权模糊概率矩阵,实现对灰色预测结果残差的修正,解决电力能源需求预测中的局部波动变化问题.最后,以我国H电网区域的电力能源需求预测为实际算例,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电力能源需求灰色线性回归加权模糊马尔可夫链残差

    基于大数据框架的智能电网分析和可视化应用

    杨春波凌松
    1004-10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技术的进步和智能电表的推广,使得智能电网的大量数据能够进行聚合和分析,然而传统的智能电网数据管理系统无法扩展并提供足够的存储和处理能力.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ambda架构的智能电网大数据分析系统,并采用云计算平台进行实现.该系统能够存储各种类型的智能电网数据,可对分布式数据进行并行批处理和实时操作.为了测试所提出的大数据分析系统的性能,对含360个居民用户的电网数据进行了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系统程序在智能电网上的应用结果表明,该大数据系统利用Lambda架构成功克服了智能电网大数据框架的延迟问题,实现了负荷分组和实时可视化.

    大数据分析系统智能电网Lambda构架数据可视化需求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