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与勘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与勘探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与勘探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 中国地质学会

卢进

双月刊

0495-5331

dzykt@vip.sina.com

010-59623572

100025

北京市朝阳区姚家园路105号观湖国际2座312室

地质与勘探/Journal Geology and Explor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着重报道黑色、有色、贵金属矿床地质、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太产资源评价,找矿勘探方法,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勘查,岩石与矿物研究,同位素地质,数学地质,遥感地质及计算机应用,以及矿产开发和钻探技术、工程勘察、岩土施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藏南部南迦巴瓦地区变泥质岩和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及其对构造事件的约束

    郝光明曾令森赵令浩彭涛...
    643-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藏南部南迦巴瓦地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端,该区保留了大量新生代变质和深熔作用记录,是研究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演化过程的关键地区.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岩石学观察基础上,通过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南迦巴瓦地区变质岩和淡色花岗岩的年代学意义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区露头可见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平行片麻理侵入到变泥质岩中,该变泥质岩为含石榴子石的黑云斜长片麻岩,其继承锆石年龄为1617~565 Ma,还记录了28.1~16.4 Ma的新生代变质作用.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形成于23.3±0.4 Ma,经历了18.4~8.6 Ma的岩浆事件,是南迦巴瓦地区构造减压过程中变质岩多次部分熔融的产物.该淡色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2、K2O、FeOT和铝饱和指数A/CNK,较低的Al2O3、CaO、Na2O和Na2O/K2O,为过铝质富钾花岗岩.其富集Rb、K、Pb,亏损Ba、Sr、Nb、Ta、Nd、Zr、Ti,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和海鸥状稀土分布模式,较高的Rb/Sr、Nb/Ta和较低的Zr/Hf,可能与发育大量的石榴子石并经历了较高程度的斜长石、独居石分离结晶作用和熔体结构改变有关.

    喜马拉雅造山带南迦巴瓦变泥质岩淡色花岗岩深熔作用西藏南部

    湘南坪宝矿田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深部探测与地球化学约束

    戴前伟段旦刘飚谭富诚...
    661-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湘南是我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钨锡多金属矿集区之一,发育了坪宝、柿竹园、骑田岭等多个大型矿床(田).随着浅部资源逐渐枯竭,成矿系统深延与探测成为找矿突破的重点,尤其是覆盖层下隐伏成矿岩体、流体运移通道与矿体赋存空间的准确识别.本文以湘南坪宝矿田为例,采用广域电磁、构造解析与地球化学等方法揭示了成矿系统的空间结构与物质组成:(1)矿田深部(<5 km)存在4个隐伏的燕山期花岗岩体,包括宝山、黄沙坪、大坊、野鹅塘,岩体呈现不规则形态;(2)岩体侵位受NNE走向、NE走向与NW走向的区域断裂交汇联合控制,其岩体接触带与次级断裂为主要的控矿构造;(3)断层破碎带中方解石、石英、赤铁矿等热液矿物为成矿流体活动留下的痕迹,可用来识别成矿流体的源区与路径;(4)科学钻探证实了矿体与成矿运移通道深延稳定,且可能与深部隐伏岩体导通;(5)宝山矿区西部、黄沙坪矿区东部、大坊与野鹅塘矿区深部应为该区未来找矿勘查的重点.通过广域电磁、构造解析与矿物地球化学分析可以深入认识隐伏岩体的空间形态与形成时代,构建成矿物质与流体的"源-运-储"模型,开展成矿系统的深部探测与成矿潜力评价.

    隐伏岩体成矿系统广域电磁深部预测坪宝矿田湘南地区

    滇西北普朗斑岩型矿床钾硅酸盐带的形成及与矿化关系研究

    施宝生吴练荣李志鹏杨帆...
    673-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普朗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位于我国西南三江特提斯构造域义敦岛弧南部的中甸岛弧内.为了探讨该矿床钾硅酸盐带矿物特征、形成机制及与矿体的关系,为下一步深部和外围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开展了二长斑岩X射线衍射光谱(XRD)和长石类矿物主量成分测试.结果显示赋矿二长斑岩中钾长石平均含量为26.2%,斜长石为26.7%,石英和黑云母分别为~16.1%和~14.4%.在系统野外调查和室内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其形成机制,本研究将该矿床含矿二长斑岩中的长石划分为三类,即岩浆期结晶的原生长石(原生斜长石Pl1和原生钾长石Kfs1)、次生长石(热液蚀变成因,Pl2和Kfs2)和热液结晶长石(Pl3和Kfs3).Pl1具有高铝(Al2O3=22.61%~27.27%)和钙(CaO=3.68%~9.29%),低硅(SiO2=56.09%~63.89%)和钠(Na2O=6.31%~9.27%)的特征;Pl3具有高硅(SiO2=67.07%~68.97%)和钠(Na2O=11.02%~11.99%)的特征;Pl2中SiO2、Al2O3、CaO和Na2O含量变化较大,主要分布于Pl1和Pl3之间,呈现出二者混合的特点.Kfs1~Kfs3元素含量变化较小,SiO2、K2O、Na2O和Al2O3分别为62.75%~64.69%、15.42%~16.89%、0.20%~1.03%和17.93%~19.19%.与原生钾长石相比,次生钾长石中钾含量没有增加反而减少,说明流体中钾可能相对较为亏损,这可能是普朗矿床钾硅酸盐化带中次生钾长石发育较弱的主要原因.青磐岩化的叠加改造,特别是黄铜矿±绿帘石±绿泥石脉发育显著提高了该矿床的铜品位,增加了铜储量.

    蚀变分带矿物地球化学矿床成因钾硅酸盐带斑岩型普朗矿床滇西北

    内蒙古东乌旗沙麦钨矿床成矿机制:来自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的证据

    吴皓然李怀彬谢玉玲崔凯...
    685-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东乌旗沙麦钨矿床位于中亚巨型缝合带的最东段,矿床内广泛发育云英岩化,钨矿体主要受NW向断裂构造控制,呈黑钨矿-石英脉状产出在燕山期沙麦岩体(岩性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泥盆系围岩地层(岩性主要为角岩化砂岩、砂砾岩)中.成矿阶段从早到晚分别为:石英-黄玉阶段(Ⅰ)、云英岩-黑钨矿阶段(Ⅱ)和晚期硅化阶段(Ⅲ).本文对矿床流体包裹体及C-H-O-S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矿床中普遍发育CO2-H2O包裹体及水溶液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从成矿早期至成矿晚期,矿床流体中富CO2包裹体逐渐减少,CO2含量逐渐降低.成矿早期可见熔体包裹体与流体包裹体共存的现象,属低盐度、富CO2的岩浆来源流体.矿床成矿作用从早到晚,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279~341℃、196~286℃、103~201℃;流体盐度分别为(1.6~9.1)%NaCleq、(3.0~11.1)%NaCleq、(0.9~4.7)%NaCleq.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流体中的气相主要是CO2,部分含有H2O和CH4.成矿流体从早期中高温、中盐度流体向晚期低温、低盐度流体演化,属NaCl-H2O-CO2±CH4热液体系.矿床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沙麦钨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并在成矿晚期混入了大气水.矿床硫的来源与早白垩世岩浆-热液系统或深部幔源岩浆相关,并混入了部分地层硫.综合分析认为,沙麦钨矿为一岩浆期后热液型钨矿床.燕山期侵入体从深部携带成矿物质,经历了岩浆分异和流-熔体相互作用等过程,形成区内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流体的不混溶是导致含钨络合物分解乃至最后沉淀成矿的主要原因.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C-H-O-S同位素沙麦钨矿东乌旗内蒙古

    东昆仑斑岩-热液成矿系统找矿实践——以乌兰乌珠尔-十字嵩矿床为例

    马忠元李军逯登军韩生荣...
    700-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东昆仑成矿带西段的祁漫塔格地区新发现了乌兰乌珠尔-十字嵩大型银多金属矿床,矿区发育大面积晚古生代泥盆纪侵入花岗岩,岩性主要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和二长花岗岩;矿区构造以北西向、近东西向为主,北北东、北东向次之,其中,北西向和近东西向断裂与成矿关系密切.紧邻乌兰乌珠尔-十字嵩矿区北部的乌兰乌珠尔矿区发现有斑岩脉体,岩性为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斑岩.本区找矿突破是以斑岩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基于缺位找矿思路,通过分析地质资料和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在全面掌握前人工作程度的基础上,以野外斑岩脉旁侧发现的矿化构造蚀变带为突破口,类比国内及东昆仑成矿带碰撞造山环境斑岩成矿模式,建立斑岩-热液脉型矿床找矿模型,进而在勘查工作中发现银铅锌矿体,并建立了地质、地球化学测量、遥感、地球物理测量综合勘查标志,为区域上开展同类型矿床的找矿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银多金属矿床找矿实践综合勘查标志斑岩-热液成矿系统乌兰乌珠尔-十字嵩东昆仑

    地质背景复杂区的找矿技术组合研究——以青海省柳弯区块状硫化物矿床为例

    李文忠芦文泉姬丙艳袁桂林...
    712-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海省柳弯区矿集区内块状硫化物矿床是北祁连地区较为重要的海相火山岩型矿床,矿体赋存于次火山岩中,受后期构造破坏,矿体分布规律难以掌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区多金属矿找矿利用了地、物、化、遥等多种方法手段,涉及该区及周边各种地质工作较多,但未能系统总结不同方法、不同物化探工作在该区铜多金属矿找矿上的应用效果,因此在找矿方面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本次研究从分析多金属矿床覆盖层厚度、矿床和矿体地质特征、不同物化探异常特征入手,总结地质背景下矿化体的物化探特征,进一步缩小找矿靶区,并通过钻探深部验证,在下柳沟、弯阳河、下沟老矿段深部发现隐伏矿体,在老矿段之间的空白区圈定了工业矿体,同时在矿区外围的下沟沟脑-苇夏沟一带发现较好的找矿线索.综合分析认为,本区有效的找矿技术组合为重力+激电+地气+可控源+钻探,可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在哪找、怎么找"提供参考.

    铜铅锌矿老矿区找矿技术方法组合柳弯区青海省

    我国铅锌尾矿综合利用研究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意义

    李鑫王锦荣邓荣东幸鼎权...
    724-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铅锌浮选尾矿堆存量大,综合利用率低,存在环境污染风险与安全隐患.为推动铅锌尾矿开发利用的技术进步与实践生产,本文系统梳理我国铅锌尾矿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概述尾矿再选利用与尾矿再加工利用制备水泥、砖、微晶玻璃和胶凝材料等综合利用方法和途径,并重点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尾矿再选利用可对其中有价金属提取富集,但成本较高且工艺复杂,且再选后仍存在大量尾矿.而铅锌尾矿中含有硅(Si)、钙(Ca)、铝(Al)和铁(Fe)等氧化矿物可替代黏土、页岩和水泥等原材料通过再加工制备高附加产值的材料,可实现对铅锌尾矿的大量消纳且成本低廉.提出建议提前做好矿区尾矿经济价值评价,以加强对铅锌尾矿的绿色再加工利用,以期实现对矿山尾矿的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利用.

    铅锌尾矿综合利用再选资源化减量化

    黔中关上-汪家寨实现特大型隐伏铝土矿床找矿突破

    杨晓飞金中国肖宪国唐升贵...
    734页

    黔中地区蔡家坝铝土矿床富锂铝土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

    朱尤青罗朝坤杨晓飞刘江...
    735-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清镇蔡家坝铝土矿床是近年来在黔中铝土矿成矿区内新发现的铝土矿床之一,铝土矿体呈层状及似层状产于下石炭统九架炉组地层中.本研究通过对蔡家坝铝土矿床中以铝土岩为主的含铝岩系钻孔岩心剖面开展详细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含铝岩系中的铝土岩明显具有Li超富集的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含铝岩系的所有样品中均富含高浓度的Li(210~2480)×10-6;其中,10件铝土岩的Li含量为(210~2480)×10-6(平均1198.9×10-6),3件铝土矿石的Li含量为(412~1440)×10-6(平均980.7×10-6),表现出明显超富集的特征.光学显微镜和XRD分析显示,富锂铝土岩主要由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组成,以及少量的硬水铝石、勃姆石、黄铁矿、锐钛矿等.结合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证据,研究区铝土岩中的Li主要赋存在高岭石和伊利石等粘土矿物中,当铝土岩中Al2O3含量介于30%~40%之间以及Al2O3/SiO2比值介于1~1.5时,铝土岩中的Li最为富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研究区内的富锂铝土岩形成于温暖潮湿和相对氧化的陆相淡水环境.

    铝土矿富锂铝土岩九架炉组赋存状态沉积环境蔡家坝黔中地区

    "蜂糖李"原产地果园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基线厘定、污染源识别和风险评价

    常森刘思佳吴红梅王衡...
    747-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果园土壤重金属评价对果园环境质量至关重要.本研究以蜂糖李原产地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六马镇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ICP-MS测定样品中重金属As、Ni、Cd、Cr、Cu、Hg、Zn、Pb含量,采用标准化和相对累积频率两大方法确定研究区的地球化学基线值;在利用潜在生态污染危害指数法对研究区果园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的同时,采用PCA和PMF模型探究了重金属来源及贡献率.结果显示:蜂糖李原产地土壤中As、Ni、Cd、Cr、Cu、Hg、Zn、Pb平均含量分别为14.63、32.21、0.21、60.58、35.42、0.07、85.73、24.51 mg·kg-1,分别是贵州省土壤背景值的0.73、0.82、0.32、0.63、1.11、0.64、0.86、0.70倍.上述重金属的地球化学基线值分别是14.565、30.649、0.184、58.452、34.228、0.060、85.728、24.017 mg·kg-1.风险等级显示,重金属Hg属于中等生态风险,其他7种重金属为轻微生态风险.研究区表层土壤中上述重金属主要来自于六个方面:燃烧、自然过程、农业活动、矿业活动、大气沉降和灌溉复合源、交通运输,所占比例分别为15.51%、19.40%、13.82%、8.62%、28.31%和14.33%,其主要来源是大气沉降和灌溉复合源.该研究结果可为蜂糖李原产地土壤保育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建立提供科学参考.

    蜂糖李果园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基线污染评价源解析六马镇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