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腹部外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腹部外科
腹部外科

陈孝平

双月刊

1003-5591

fubuwaike@163.com,fubuwaike@tom.com

027-82789737

430014

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155号

腹部外科/Journal Journal of Abdominal Surgery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肝癌转化治疗中几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袁玉峰张中林
    15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系统治疗和局部治疗的进步,肝细胞癌(下文简称肝癌)的诊疗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原来"以手术为主"的"手术优先"理念,逐步转变为现在"以手术为基础"的"策略优先"理念.如何合理利用新型治疗手段围绕达到最优治疗效果来设计更为科学的治疗方案变得十分重要,肝癌转化治疗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综合治疗手段使初始外科学不可切除的肝癌病人获得手术切除机会,或者对初始可手术切除但预期疗效不佳的病人先行适当干预后实施手术以达到更好的肿瘤学效果.肝癌转化治疗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但是临床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何科学而个体化地筛选病人实施新辅助治疗?成功实现转化的肝癌病人是否必然需要手术?如何确定其手术时机以达到最佳疗效?如何在病人中合理使用肝动脉灌注化疗这一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优的转化效益?如何科学评价和使用促进剩余肝脏体积增生的治疗手段,如末梢门静脉栓塞或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等等.此文作者结合自身经验就前述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浅析.

    肝细胞癌转化治疗系统性治疗手术切除

    肝内胆管癌的分型及综合治疗现状

    马世辉崔云甫
    16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原发性肝癌,其发病率处于原发性肝癌的第2位,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ICC的治疗方式.由于ICC侵袭性强、预后差,大部分病人发现疾病时已经失去手术机会,且手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风险.近年来,经动脉化疗栓塞、肝动脉灌注化疗、放疗等多种治疗方式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在ICC治疗领域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肝移植也逐渐在ICC早期病人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目前,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的治疗方式也逐渐崭露头角.形成了以手术治疗为基石,多种治疗方式相结合的综合个性化的治疗体系.同时,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进展和肿瘤微环境等研究的深入,分子分型也成为近年来的热点,对靶向治疗等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仍有部分治疗方式存在争议,需要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从而提高治疗水平,改善病人的预后.此文就目前ICC的分子分型、局部治疗、系统治疗的新进展及分子分型对于靶向治疗等的指导作用进行总结与阐述.

    胆管癌分型手术治疗局部治疗系统治疗

    敬告作者

    《腹部外科》编辑部
    168页

    细胞叠套结构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王艳勃李德宇蔡驰宇李冬筱...
    169-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胞叠套结构(cell-in-cell structures,CICs)是指一个或多个活细胞内化至其他细胞内,主要发生于同质细胞间,最常见于肿瘤细胞和上皮细胞间,也可发生于异质细胞间,如免疫细胞内化至肿瘤细胞中.随着近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CICs在肝脏疾病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病理学诊断的一项关键指标,CICs的存在和程度对于准确判断肝脏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CICs的形成涉及多种机制,包括细胞自食、吞噬性凋亡、细胞包裹性吞噬、细胞侵入性死亡以及伸入运动等,这些过程不仅在肿瘤细胞的营养获取、免疫逃避和肿瘤微环境的调节中发挥作用,而且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细胞癌等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深入研究CICs的形成机制,有望为肝脏疾病的精准诊疗带来突破.此文对上述CICs在不同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系统回顾,并讨论了 CICs在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策略及药物耐药性中的研究潜力.

    细胞叠套结构肝脏疾病诊断耐药性

    肝移植术后耶氏肺孢子菌肺炎5例诊治经验总结

    李嘉璐刘司南刘学民张晓刚...
    174-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jirovecii pneumonia,PJP)的诊治经验,探讨发病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的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5例肝移植术后PJP病人的临床资料,从疾病临床表现、早期诊断、治疗方案制定、治疗过程监测、病情转归等方面总结诊治经验.结果 5例病人中男性3例,女性2例,均通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证实耶氏肺孢子菌感染,血清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G试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阳性率均为100%;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2例,其中1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3例病人接受无创呼吸机或经鼻高流量吸氧辅助,最终康复.结论 将肺泡灌洗液早期送检mNGS可快速明确病原体,弥补传统检验缺陷;G试验、LDH在PJP中升高显著,对该病原体感染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不具备特异性;治疗过程中,需根据病人免疫状态、器官功能状态及临床表现动态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抗生素剂量以达到治疗目标;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病人病死率高.

    肝移植耶氏肺孢子菌巨细胞病毒肺炎免疫抑制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uNavigator双导航系统在困难部位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初步应用

    刘旭林吴延诲何旭魏咸庚...
    181-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uNavigator双导航系统在腹腔镜肝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例53岁女性病人采用uNavigator双导航系统行腹腔镜肝切除术.该例病人因"体检发现肝脏占位2d"就诊,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术前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和肾功能均正常,通过术前腹部增强CT诊断为11.2 cm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位于肝右叶,靠近右后、右前肝蒂及肝右静脉.根据腹部增强CT的DICOM数据重建病人肝脏的增强现实全息影像,用于医患沟通、术前手术规划和术中导航.于2024年1月25日行uNavigator双导航系统引导下腹腔镜肝右后叶及右前叶背侧段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结果 利用三维图像与实际肝脏的融合图像标记血管瘤的左侧边界、右前和右后肝蒂的走行.使用超声刀沿边界离断肝实质,采用Endo-GIA切断右后肝蒂及肝右静脉主干.手术时间为180min,出血量约300 mL.术后病人恢复良好,术后第8天出院.结论 uNavigator双导航系统可促进医患沟通,帮助医生术前规划和术中导航.

    三维重建肝切除术医患沟通术中导航腹腔镜

    ERAS理念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的应用

    董瑞鹏沈娜刘彩云史光军...
    185-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加速术后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应用于微创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肝萎缩病人围手术期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青岛市市立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12月至2023年3月通过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治疗的63例肝内胆管结石肝萎缩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处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ERAS组(32例)和对照组(常规组,31例).比较分析ERAS理念对病人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肝功能、康复时间及并发症等指标的影响.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ERAS组与对照组比较,病人术后康复时间明显缩短[6.0(5.0,7.0)d比8.0(5.0,9.0)d,P<0.01],住院费用更少[46 531(38 676,51 311)元比55 553(47 638,65 529)元,P<0.01],并发症发生率更低[31.3%(10/32)比 93.5%(29/31),P<0.01],术后留置 T 管率更低[28.1%(9/32)比 58.1%(18/31),P<0.01];两组病人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1d、3d的血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C反应蛋白及预后营养指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ERAS理念应用于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肝萎缩的围手术期管理是安全有效的,有助于病人的快速安全康复,值得在肝内胆管结石肝切除术中推广.

    加速术后康复肝内胆管结石肝切除术

    三维可视化、荧光影像联合术中超声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杜秋国李凯张日新郑小林...
    190-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三维可视化、荧光影像联合术中超声在针对原发性肝癌的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行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的22例原发性肝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专业软件建立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并规划手术路径,术中通过荧光影像技术和术中超声的导航,进行解剖性肝切除.结果 22例病人均按术前规划顺利完成手术.21例病人吲哚菁绿染色均成功,有1例因肝硬化严重而导致肿瘤吲哚菁绿染色未成功,但亦通过术中超声顺利完成解剖性肝切除.病理结果:肝细胞癌20例,胆管细胞癌1例,混合型肝癌1例;切缘均为阴性.病人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随访2~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三维可视化、吲哚菁绿荧光影像联合术中超声对进行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原发性肝癌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三维可视化荧光影像术中超声

    关于"黏"与"粘"的用法

    《腹部外科》编辑部
    194页

    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治疗巨块型肝脏肿瘤体会

    李留峥吴彤赵海荣高学昌...
    195-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治疗巨块型肝脏肿瘤的可行性,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沧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3例巨块型肝脏肿瘤病人施行ALPPS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资料和手术情况,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3例病人肿瘤长径分别为 11.0 cm×14.0 cm、13.0 cm×15.5 cm、16.5 cm×19.0 cm.3例均顺利施行 ALPPS,无手术死亡.ALPPS Ⅰ阶段手术后7 d增强CT复查,2例荷瘤侧肝叶发生萎缩,保留侧肝叶增生明显,分别为64.41%、72.38%.1例保留侧肝叶未见明显增大,遂行补救性经肝动脉栓塞术治疗.术后14d增强CT测量剩余肝脏体积(future liver remnant,FLR),3例病人模拟右半肝/右三叶切除后三维重建报告示FLR分别为51.27%、62.33%、46.48%,3例均完成ALPPS Ⅱ阶段手术.ALPPS Ⅰ阶段手术后发生胆漏1例,ALPPS Ⅱ阶段手术后发生胸腹水2例,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指标一过性升高,在术后第6天均恢复正常,复查甲胎蛋白均<20.0 μg/L.痊愈出院.结论 ALPPS能够诱导预留肝叶短期内快速增生,降低了巨块型肝脏肿瘤术后肝衰竭的风险,拓展了肝脏肿瘤根治性切除的极限,是巨块型肝脏肿瘤可选择的一种治疗方案.

    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巨块型肝肿瘤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