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复旦教育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复旦教育论坛
复旦教育论坛

林尚立

双月刊

1672-0059

jylt@fudan.edu.cn

021-55664241

200433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复旦教育论坛/Journal Fudan Education Foru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探索和研究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反映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新成果,扶植创新,鼓励争鸣,开拓视野,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制度建设。读者对象为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机构及广大教育研究者、学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轻重相维:县域教育振兴的传统理路

    陆一
    1页

    晚清中国的新旧教育类型与地区经济发展

    李涛张军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历史教育事件构造自然实验是识别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因果关系的前沿方法,随之而来的教育多样性问题却没有引起实证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本研究在晚清中国多种教育形式并存且新旧教育过渡的背景下,使用教育发展情况在时期上和地区间的双重差异构建实证策略,进而比较不同教育类型对近代经济发展的效应.结果显示:相比于传统的儒家官学和外来的教会学校,新式学堂的经济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不同教育类型在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上的差异是出现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然而,三类教育只能提高经济水平而无法提升经济增速.这些发现强调了教育的实用性和世俗化对于现代经济的重要性,也指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初期需要着力应对学校教育"技术含量不高"的问题.

    教育类型经济发展有用知识晚清中国

    地方性文化的力量:张謇教育思想与区域县中繁荣

    丁百仁王毅杰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中是县域教育的支柱和地方发展的希望所在,但近年来县中的师生与制度结构失去了比较优势,陷入困境.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蓝图下,县中如何重整旗鼓?本文基于对全国知名县中聚集地——南通市的调查,借助强文化范式框架,探讨张謇教育思想何以成为一种与结构力量互补的地方文化力量助推县中发展.张謇教育思想在改革开放初的南通崛起叙事中被激活,锚定科教兴市的第一战略选择,使政府注意力优先分配于教育,从而塑造了县中的良好外部生态和主体积极实践,两者的适配进而带来区域县中繁荣.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出发,将县中讨论转向地方性,揭示县中发展离不开由本土社会文化传统和资源产生的强大动力,这为其他地方教育振兴提供了启示.

    县中繁荣张謇教育思想强文化范式内外适配文化共享

    县中教师的流动意愿与稳定对策——基于东部某省33县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毋锶锶刘善槐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中塌陷"的本质是"师资塌陷",振兴县中的关键在于建强师资.基于东部某省33县普通高中的调查,超过20%的教师具有流动意愿,成为振兴县中的不利因素.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县中教师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年未婚教师及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流动意愿更强烈;平台高、环境优及来自本土的教师稳定性更强;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是稳定教师的关键因素;高效能和倦怠型教师均表现出明显的流动意愿.为吸引、留住优秀教师,应从工资待遇、发展平台、人文环境、评价机制、专项计划等维度进行综合改革.

    县域高中县中教师流动意愿稳定机制

    县中学生:"反抗者"还是"好学者"?——一项基于广东省县域高中学生学业投入状况的调查

    白宜凡詹谨蔚谢爱磊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一项对广东省县中的大规模调查,对县中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同辈群体文化状况,以及学生家庭的文化和社会资本占有状况、同辈群体文化对他们的学业投入特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虽然县中学生中"好学者"的比例低于地市高中,但比例依然高达40%,以农村生源为主的县中学生并不像部分小范围田野工作所揭示的普遍不认可学业目标、学业倾向不佳、学习投入程度低.数据也的确显示,他们成为"迷惘者"和"撤退者"的比例要高于城市学生,而家庭的文化资本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状况是重要的解释.上述理解和发现有助于克服因小规模田野工作结论的过度推广而导致的农村学生学业污名化.

    县域高中学习意义学习行动学业投入

    苦学、混日子或放弃:高考改革背景下县中农村高中生的日常学习

    李晓亮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以农村生源为主的县中升学状况不容乐观.许多研究将其归咎于超级中学抢夺县中的优质生源和优秀教师,鲜有研究留意到高考改革背景下农村高中生的日常学习行动.本文借助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分析河南省一所县中农村学生在高考改革后"学"的常规实践:苦学、混日子或放弃.由于家庭文化资源匮乏、学校教学方式僵化,苦学成为农村学生竞逐升学机会的基本途径.然而,随着高考改革越来越强调活学活用,农村学生的苦学成为死读书,很难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在强烈感知到苦学效用有限时,他们诉诸混日子或弃考.本文指出,扭转县中升学困局有赖于调整农村学生付出学业努力的方式,而改变学校僵化的教学方式至关重要.

    县中塌陷高考改革农村学生惯习文化资本

    变革与阻滞:新高考背景下县中育人方式的资源约束

    徐东波庞颖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变县中育人方式是适应新高考改革之需,促进县中振兴之要.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调研发现:M县中育人方式的积极变革十分有限,更多表现为变革阻滞,如学生被限制选科走班,生涯规划教育与综合素质评价活动走向形式化、表面化、功利化,学科教学总体没有改变;变革的过程经历了"不确定的响应""基于反馈的调整""对应试的巩固"三个阶段.阻碍M县中育人方式变革的因素包括宽松的政策执行要求、相对弱势的物质条件、集中统一的管理倾向等,但问题的实质在于县中的竞争型场域与行动者的应试性惯习.为促进县中育人方式变革,可以从县域环境、新高考形式、县中应试等多个层面着手,塑造利于变革的县域氛围,发挥集中统一的考试优势,促进分数应试向素养应试发展.

    县域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新高考

    营利性民办学校享受税收优惠的体系化进路

    冯铁拴
    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营利性民办学校税收优惠待遇的廓清不仅关乎差异化财税扶持政策的落实,还攸关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实效.然而,充满歧义的民办教育立法、杂乱无章的税法以及它们在分类优惠上的理念分歧使得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税收优惠待遇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衡诸受教育权保障关联性、税种属性以及教育公共服务供需状况等因素对营利性民办学校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影响,营利性民办学校税收优惠待遇的边界有望廓清.为此,须秉持法际整合的立场,在综合权衡教育公益性与资本逐利性的关系以及融贯税法与教育法的价值理念的基础上,从增强民办教育立法税收优惠条款的指向性、完善税法中涉及学校的优惠条款表达以及部门联合出台营利性民办学校专项税收优惠政策等不同层面破解营利性民办学校税收优惠待遇难题.

    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税收优惠受教育权公益性

    组织免疫分析框架下民办高校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侯琮王一涛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状态整体平稳向好,但各类风险挑战一直伴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现存风险主要表现于资金财务、内部治理、教育质量等领域.建立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有利于民办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借鉴组织免疫理论来构建的民办高校风险防范分析框架包括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组织与环境间关系三大要素.非特异性免疫是民办高校事先进行的风险防范机制,包括组织结构、制度规则和组织文化.特异性免疫是民办高校后天形成的风险防范机制,包括组织监视、组织防御和组织记忆.在组织与环境间关系层面,要构建民办高校风险治理协同体系,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完善政策制度环境,构建常态化评估监测.

    民办高校风险防范组织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双一流"建设高校海归教师的二元学术网络特征

    刘琳李梅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3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教师调查数据,根据近似性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分析海归教师的海外和本土二元学术网络特征,考察海外流动的学术网络构建作用.研究发现,海外流动对海外和本土学术网络产生相反的影响,海外流动经历显著优化了海归教师的海外学术网络规模、关系强度和网络顶端,但显著降低了本土学术网络关系强度.不同类型的海外流动对学术网络构建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海外博士/工作流动对海外学术网络的优化作用和对本土学术网络的削弱作用最大,其次是海外博士留学,最后是海外工作流动.不同回国阶段海归教师的二元学术网络特征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回国时间的推移,海归教师的海外学术网络优势逐渐下降,本土学术网络劣势有所修复.高校应充分利用海归教师的跨国社会资本优势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并促进海归教师尽快融入本土学术圈.

    海外流动海归教师学术网络"双一流"建设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