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黄颂杰

双月刊

0257-0289

fdwkxb@fudan.edu.cn

021-65642669

200433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自复刊以来,积极反映复旦师生在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推动复旦师生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服务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报贯彻党的“双百”方针,为繁荣我国的学术探讨而努力。学报鼓励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题,经常发表具有新鲜见解、材料、方法的学术论文;注意评述社会科学的新发展、介绍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新成就,还十分重视对国内外学派的评价工作,因而常以其新颖的内容而吸引广大读者。学报立足本校,面向国内外,思路开阔,具有一定的深度,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对历史法学派的批判及其民族论域

    邹诗鹏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马克思的历史法学派批判,其实质是基于启蒙自由主义展开的保守主义及封建主义批判,这一批判延伸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并包含着值得挖掘的民族论域.马克思特别揭示了历史法学派的怀疑论与相对主义,历史法学派对历史进步观及其现实历史的非理性态度,及其对历史的轻率,既有认识论上的怀疑论,也有价值观上的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马克思强调社会历史的可知论及其历史进步论.历史法学派的兴起表明浪漫主义的民族意识已与国家法结合在一起,但马克思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其拒斥某种起源性及前现代的族群集聚及其狭隘民族主义.与此同时,马克思的实践批判又伴随着民族的阶级化理解,并为 19 世纪 50 年代前后民族主义的兴起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马克思历史法学派保守主义怀疑论民族

    论"未发"与"已发"

    张汝伦
    11-2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庸》"未发已发"的命题涉及中国哲学思想中一些最基本、最深奥的问题,非常重要又高度复杂,从宋儒开始,一直是历代儒家哲学家讨论的重点课题.朱子秉承程子对此一问题的思路,对它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和阐发,朱子对"未发已发"问题的思考,构成了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以至于牟宗三对朱熹思想的批评,主要也是围绕朱子集中体现他这方面思想的"中和新说"展开的.朱子通过对"未发已发"命题的创造性阐释,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思想,首先是他的道统理论.朱熹的道统理论构成了他心之概念的基础和出发点.朱熹又将程子"涵养须用敬"的思想进一步系统发展为他的工夫论,以论证人心与道心实为一心,阐述人心如何能扬弃为道心.然而,朱子终究不免以心该天、以心为天的倾向,又与他对"未发已发""心统性情"的阐释思路有关.

    未发已发程颐朱熹道统人心道心涵养

    "中庸"的理念、历史与实践——论作为"道学"著作的《中庸》

    何益鑫
    2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庸》是一部以中庸之道为主题的道学著作.据《论语·尧曰》、古文《尚书·大禹谟》以及清华简《保训》等的记载,尧舜禹三代以来就已形成了以"中"为最高原则的政治传统.在相关思想叙事中,舜乃是中的思想的开端.他的"求中"、"得中"(《保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实是"中"的原初实践的一个隐喻,揭示了中的当下实践与历史生成的基本逻辑.此后,中的具体性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展开,也逐渐凝聚而成特定的历史形态,如《洪范》的"皇极"和"王道".孔子把"中"改造为"中庸",与三代的"直"道相通,又以礼为中庸之道的基本内容,无疑是对以往中道传统的扩充.子思继承了这一传统,在《中庸》中,他对"中"的终极意义、"中庸"的本质结构、"中庸之道"的具体生成与历史形态等,作了详尽的阐述;又在德行体用论的结构中,突出阐明了修身成德的实践意义,以"诚"为核心,论述了修身成德的工夫与境界.根据子思之意,孔子由"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凝成的"君子之道",实是中庸之道最圆满的现实形态,既是政治的根本,又是道德的极致.君子以此修身,可期待"君子而时中",乃至"从容中道"的实践境界.要之,《中庸》全篇紧扣"中庸之道"展开环环相扣的阐述,乃是一篇思想系统、结构缜密的道学著作.但它不是本体意义上的道学,而是实践意义上的道学.《中庸》关于中庸之道的发生学考察,对于当下的道德生活、政治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求中时中子思《中庸》《保训》

    中国早期"技"论的分判与合流——以身和器为中心

    闫月珍
    4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虽然手艺具有相当强的概括力,但是不可否认在中国早期文献语境中,对手的描述少之又少.道家重视技与身之关系,旨在实现个体得心应手之神遇境界;与道家不同,儒家重视技与作之关系,作将人文、礼制与自然区分开来.其中,作器、作文、作乐和作人,均有着特定的实现步骤和程序.上述道家和儒家之技论,交织、渗透到了书法、绘画和文学思想中,最终均指向了超越性境界,以求实现由技入道、艺道合一之境界,道家之超越境界与儒家之工夫修炼趋向一致.在中国古典语境中,技以身和器为中心,向外扩展其边界和意义.身体各组成部分之间有等级秩序,心最高,五官、手足都受心的统领.在此一系统中,由低往高的秩序使得技本身受到忽视.在终极意义上,技通往道,是从五官和四肢所知觉之形向心凝之神转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关于手的看法,融于技、道、礼,它们之间的此消彼涨,体现了观念之间的相辅相成和相互转化.

    从滇黔地区"活的历史"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脉络

    范丽珠陈纳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关注中华广土众民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脉络.中华民族不同族群共存于同一个生活世界中,关于不同族群在民间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共同性问题,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研究.本文在滇黔部分地区田野调研基础上,结合各类相关文献,以"把现状作为活的历史"为方法,从当前处境的社会事实出发"追溯过去",探讨中华文明的理想观念演化为社会文化"常道"的教化体系之过程,以及形成广土众民的行为逻辑和生活价值的路径.本文指出,中华教化是与中华文明/民族发展相伴随的动态存在,在以文化融凝民族的过程中,超越"中心"与"边缘"地理意义上的屏障,呈现出族群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社会事实.中华教化在西南的传播和发展绝非强权政治的工具,也非简单的"汉化",更不是所谓的"同化霸权";因其具有超越社会阶层、地域和族群的普世性,遂能具体为广土众民共享的知识和社会赖以维系的意义之网.其次,教化不是单纯的抽象理念,而是可以具体化并借助于特定载体进行传播的,而且中华教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随俗而定,以活态文化的样貌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第三,在政治、军事力量和官方兴教办学之外,民间的多元行动者以种种方式,推动着教化的传播和普及,使之常识化、民俗化和生活化,积淀为共享的文化—心理结构,造就了西南与中原之间山川相隔而文化相通的状况.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化途径人文化成滇黔地区活的历史

    主持人的话

    陈建华
    72页

    从圣王到圣人——从孔子作《春秋》看孔孟的人格建构

    鲍震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直以来,学界对于孔子是否为《春秋》作者的问题存有争议.笔者依据现有史料试图通过逻辑推论的方法证明孔子确为其作者.文王之后,其子武王与周公分别继承"君"位与"师"位.孔子认为"师",而非"君"才是"天命"的承接者.基于此,自视斯文在兹的孔子受命而作《春秋》,经此"僭越"完成了对传统"德行—政权"二元结构的改造,一个"德行—人格"的新结构于是诞生.在孔子的基础上,孟子进一步辨析"师"与"臣"的身份差异,强调了"师"高于"君"的地位.同时,他将孔子推上了无可无不可的"圣之时者"的高位,以彰显其作《春秋》的历史意义.通过圣化孔子,孟子建立起一个超越政权与道德束缚的"最高人格"的形象.

    孔子孟子《春秋》最高人格

    重构老子"隐匿哲学"的当代价值

    田义勇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现代性的后果之一是当今时代"光"的泛滥与本真世界"魅"的丧失.我们应该反思"光的暴力"与"视觉文化"的弊端,针对西方现象学而提出"反现象学",针对"图像霸权"而提出"隐匿学",突出"隐匿""遮蔽"的正面价值.通过重新阐释老子哲学,我们致力于建构一种"隐匿哲学".其核心价值观就是保护或拯救"非视觉性"或"不可见性"的意义.以"隐匿"为基础,让世界"复魅",利万物藏身.由此,重构"隐匿哲学"就具有重要的解释学意义、美学意义与世界性意义."隐匿哲学"也是为了增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保持中华文明的独特性而建立"异西方话语体系"的大胆尝试.

    老子隐匿复魅异西方话语体系

    勇于建构?——朱利安中西"时间"观念对照研究之反思与辨明

    韩振华
    9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间"是中西哲学史最为基要、深广的问题之一,也是当代哲学建构的核心问题.法国汉学家朱利安《论"时间"》一书涵摄王夫之思想(主要是易学观念)来做中、欧时间哲学对照研究,在古典与当代视域中设置了重重中-欧思想间距,展现出深邃而驳杂的学术风格.朱利安的致思方式触碰并紧扣着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穿透力,然而,其依傍中国"时"观这一思想"上游"对欧洲哲学所开展的极富哲学雄心的根源"追溯",具有结构主义、简化主义的倾向,反而导致对中、欧思想真实历史的双重遮蔽.朱利安对中国思想"他者性"的建构缠绕着欧洲认识中国这一"他方"的历史-地理经纬,然而他却不愿意正视这一事实而对既有的思想成见展开反思.朱利安"汉语思想消解生命意义(sens)"的论断是形式化的,其立论基础也问题重重.对"时间"问题展开跨文化思考,"文化史"的视角是不可或缺的,而这恰恰是朱利安有意忽略的部分.

    朱利安时-间间距

    域外文献视阈下的明代朝贡礼仪——以紫禁城礼仪空间为中心的分析

    朱莉丽
    104-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朝贡礼仪既是明朝与其朝贡国之间关系的呈现方式之一,也是明朝用来规范朝贡国行为的手段之一,其在现实中的施行受到明朝内政以及宗藩关系的影响.聚焦于紫禁城这一朝贡礼仪发生的核心空间,通过将日本使节、朝鲜使节的朝贡记录与明朝文献相对照,一方面可以复原出外国贡使在明朝期间所履行的广义的朝贡礼仪的全貌;另一方面可梳理出在明朝的不同阶段,朝贡礼仪实际的举行空间、施行频率和具体内容所发生的变化.借助中外文献互证这一重要方法,不唯能够揭示出礼仪的实际展开与文本上的制度规定之间的差异,亦可窥见中朝、中日间的外交互动对于礼仪运行情况的影响,进而揭示出朝贡礼仪在现实中的运行曲线与明朝的内政外交之间的紧密关系.

    朝贡礼仪紫禁城朝鲜朝天使日本遣明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