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中庸》是一部以中庸之道为主题的道学著作.据《论语·尧曰》、古文《尚书·大禹谟》以及清华简《保训》等的记载,尧舜禹三代以来就已形成了以"中"为最高原则的政治传统.在相关思想叙事中,舜乃是中的思想的开端.他的"求中"、"得中"(《保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实是"中"的原初实践的一个隐喻,揭示了中的当下实践与历史生成的基本逻辑.此后,中的具体性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展开,也逐渐凝聚而成特定的历史形态,如《洪范》的"皇极"和"王道".孔子把"中"改造为"中庸",与三代的"直"道相通,又以礼为中庸之道的基本内容,无疑是对以往中道传统的扩充.子思继承了这一传统,在《中庸》中,他对"中"的终极意义、"中庸"的本质结构、"中庸之道"的具体生成与历史形态等,作了详尽的阐述;又在德行体用论的结构中,突出阐明了修身成德的实践意义,以"诚"为核心,论述了修身成德的工夫与境界.根据子思之意,孔子由"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凝成的"君子之道",实是中庸之道最圆满的现实形态,既是政治的根本,又是道德的极致.君子以此修身,可期待"君子而时中",乃至"从容中道"的实践境界.要之,《中庸》全篇紧扣"中庸之道"展开环环相扣的阐述,乃是一篇思想系统、结构缜密的道学著作.但它不是本体意义上的道学,而是实践意义上的道学.《中庸》关于中庸之道的发生学考察,对于当下的道德生活、政治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