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黄颂杰

双月刊

0257-0289

fdwkxb@fudan.edu.cn

021-65642669

200433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自复刊以来,积极反映复旦师生在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推动复旦师生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服务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报贯彻党的“双百”方针,为繁荣我国的学术探讨而努力。学报鼓励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题,经常发表具有新鲜见解、材料、方法的学术论文;注意评述社会科学的新发展、介绍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新成就,还十分重视对国内外学派的评价工作,因而常以其新颖的内容而吸引广大读者。学报立足本校,面向国内外,思路开阔,具有一定的深度,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持人的话

    黄蓓
    93页

    从"哲学迁移"到"中介"的文化社会学

    米歇尔·埃斯巴涅郑旭东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很大程度上,19世纪的法国哲学是对德国哲学的转译和再阐释(库赞及其学生们).在20世纪德国哲学引入法国的过程中,许多为之做出贡献的学者都经历了相同的旅程:他们从俄国出发,经由日耳曼文化空间的熏陶,最后才到达巴黎(柯瓦雷、科耶夫、古尔维奇).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出人意料的中介,比如说越南哲学家陈德草.作为《现象学与辩证唯物主义》这本奠基性作品的作者,他在胡塞尔引入法国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图书馆构成了外国记忆的汇聚之处,对此的分析可以作为理解再阐释动态机制的出发点.而对文化迁移研究来说,尤其重要的是关注引进内容被重整的过程中中介者的角色.

    哲学迁移文化迁移德国哲学法国哲学图书馆

    从浑沌之境到礼法世界:先秦道家的秩序论

    陈徽
    104-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先秦道家关于世界秩序的思考中,浑沌概念可谓其逻辑起点.先秦道家将世界分为两种:浑沌之世和浑沌裂灭之世.浑沌之世(原始浑沌)是浑沌性、生生性与秩序性的自然统一,因而是无治之世,不存在有为或无为的问题.由于治者妄为,浑沌裂灭,万物朴散,世界遂亦失其自然的秩序.为对治此弊,使世界"复返"其浑沌状态,道家认为需要圣人应之而起,行无为之治.不过,关于如何理解无为,先秦道家也是存在思想差异的.在老子,其所谓无为多彰不为之义,圣人治下的浑沌也颇显浑然质朴之象;在庄子及其后学,其所谓无为既多述老子的不为之旨,也有伸张因应有为的一面,其所描述的混沌世界展现出万物各得其宜而优游自得的存在气象;至于黄老道家,其所谓无为虽尤彰因应之旨,但因其学的功利性特点以及时势所致,他们的至治理想已偏向于强调人君以礼法来统摄、规范万物.所以,尽管皆以"一"来指谓理想之治的一体性,老、庄之"一"尚不失万物存在的浑然性,黄老道家因为强调礼法秩序,其所谓的"一"则表现为天下礼法森严的一统性.

    先秦道家秩序论浑沌无为

    气学工夫论的序章、登场与调适

    周磊
    11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学工夫论展现出与理学、心学工夫论不同的理论特质.罗钦顺在坚持"理只是气之理"的前提下,批判性吸收理学工夫论,通过开启工夫论三大主题——在心上做工夫、在性上做工夫以及将形体视为限制性因素,揭开了气学工夫论的序幕.王廷相高度警惕心、气的负面效应,无论是其工夫论主轴"以义理实其心",还是作为补充的"以礼乐养其体",均体现出鲜明的道德外铄倾向.吴廷翰对王廷相工夫论进行了修正,在同样警惕心、气的负面效应的基础上,重新拾起气的正面意义,主要表现为阴阳二气被赋予道德含义,以及"求中"构成做工夫的主体.从罗钦顺到王廷相再到吴廷翰,气学工夫论呈现为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三人的核心论点均紧扣气这一主题,其理论建构均围绕对气的诠释而展开,总体上展现出鲜明的气学特色.

    气学心的工夫性的工夫求中工夫时代环境

    有限存在者何以神圣?——从康德"endliche,heilige Wesen"译法之争出发的讨论

    罗亚玲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endliche,heilige Wesen"这一出现于康德《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之"德性论"中的概念究竟应当如何翻译,近年来在国内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取"有限的神圣存在者"之译,并认为与此相关的值得讨论的问题应当是:"有限存在者何以神圣?"这是一个实践哲学的问题,它追问人是否以及如何可能实现道德完善性,是康德德性论甚至所有美德伦理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对"有限的神圣存在者"概念的分析,文章表明,有限存在者的神圣性不在于根除偏好,而在于克服趋恶的倾向,在于以道德的方式追求幸福.以"有限的神圣存在者"作为道德理想,体现了康德道德哲学对人之有限性和理性双重属性的深刻把握.文章还指出,康德对于有限存在者何以神圣问题的处理,需要结合至善思想加以考察.从《实践理性批判》到《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康德对于至善如何可能问题的不同论述,意味着他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变化,即从认为有限存在者不可能神圣转变为试图说明其可能性.这种变化,并非前后矛盾,而是康德道德哲学发展完善的体现.

    康德有限的神圣存在者德性论意念至善

    近现代西方主体哲学的三重"摆渡"——兼论利科《作为他者的自身》"序言"的英译问题

    莫伟民胡可欣
    13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科在《作为他者的自身》中阐发了一种新主体理论,为的是摆脱西方传统主体哲学的困境.本文试图重构和审视近代西方主体哲学的三重摆渡,指出笛卡尔的我思哲学、尼采的反我思哲学、利科的自身解释学作为近现代西方主体哲学的三种主要形式,分别展示了主体的三重摆渡,即从"我思"到"我在"、从"我说"到"我不在"、从"我能"到"我在"(亦即从"自身"到"他者").在此视角下,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作为第三重摆渡的利科自身解释学的得失.利科将主体从我能、谁能摆渡到了全人称的自身能——自身能说话、能行动、能叙述、能对自己的行为负有伦理和道德责任,这种自身哲学既不同于笛卡尔、黑格尔和胡塞尔等人的我思哲学,也有别于尼采、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列维纳斯等人的反我思哲学.相比于马克思,利科新主体哲学的"行动"概念尚有待进一步拓展;相比于福柯,利科新主体的生机维度也付之阙如.同时,本文尝试依据利科的翻译理论来探讨其著作《作为他者的自身》英译本序言中的四处英译问题,践行从"不可译"到"可译"的另一类"摆渡"事业,以进一步深化利科新主体哲学的理论意蕴.

    利科主体自身他者翻译

    货币政策与共同富裕:数字金融的调节效应

    罗素梅孙振华周光友
    14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本文旨在研究宽松货币政策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作用,并探究数字金融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首先,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共同富裕的决定因素,进而探析数字金融发展对货币政策效应的作用机理.其次,尝试从富裕程度、共享程度和可持续性三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并采用等权重法和熵值法计算共同富裕综合指数.最后,建立面板计量模型,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检验货币政策与共同富裕的相关性,并重点分析了数字金融在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共同富裕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宽松货币政策提升了家庭的共同富裕水平,但现阶段数字金融发展则弱化了该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金融的弱化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渠道和信息异质性.

    货币政策数字金融共同富裕收入差距

    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引育机制研究

    刘军梅陶立敏
    16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路径,同时也是加速这一进程的关键推动力.在此过程中,数字化人才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因此,建立和完善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体系至关重要.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新质生产力框架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引育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需要的是跨领域、复合型,具备数字化思维并能执行、会创新的"桥梁型人才".然而现状却是人才数量缺口巨大、院校培养能力跟不上发展要求、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年轻一代在制造业领域就业意愿普遍不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数字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政产学研用"的多方联合,而且需要企业通过改变传统单一的人才成长路径,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发展环境来"拴心留人".这些政策建议和机制探索旨在为我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推动制造业的全面现代化,进而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新质生产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产学研用联合

    党的政治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关系辨正

    上官酒瑞
    170-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推进现代国家建设中有两种政治建设:一是党的政治建设,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作为完整理论与实践形式,两者都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进过程,又共存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建设之中.两者在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上存在显著差别,表现在话语表达、规范依据、核心议题、目标取向和实践重点等方面.两者形成了日益紧密的结构性关系,呈现出互动互强的实践机理与发展态势,折射了政治领域国家建设的理论形态与实践样态.这种结构性关系源于党的初心和使命,在于党的领导和执政,成于"三者有机统一",定于中国之治的创造,而本源则是政党建设现代国家模式.

    党的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话语表达政党建设国家

    共同富裕目标的三种正义原则

    郭台辉
    180-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现代国家发展的共同目标,既要遵循正义原则,又要接受政治正义性的道德评价.对共同富裕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各自遵循不同的正义原则并落实于相应的制度与政策.其一,自得的共同富裕遵循个体自由至上原则,认为富裕属于个人占有财富的本性追求,共同富裕目标是社会财富总量扩大的自然结果,现代国家仅需制定服从自由市场的经济政策.其二,可得的共同富裕遵循平等的自由原则,肯定个人富裕优先的逻辑前提,但认为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不一定结出共同富裕的善果,现代国家以补差的社会政策让贫困群体可以得到无偿保障,实现形式平等的共同富裕目标.其三,应得与需得的共同富裕遵循伦理平等原则,主张伦理共同体的任何成员既有得其应得的底线保障,又有得其需得的最高理想,现代国家对其成员承担共同富裕的伦理责任,并诉诸于宏观统筹的发展战略与政治决策.当代中国追求的共同富裕符合第三种正义原则,在观念上融通中国传统、马克思主义传统与西方传统,与全球普遍正义原则接轨,从而接受政治正义性的规范评价.

    共同富裕正义原则国家发展目标规范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