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张新时

季刊

1673-7105

jsre@fjnu.edu.cn

0591-83465189

350007

福州市仓山区上三路32号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TPCD
查看更多>>2006年3月31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核,批准《福建地理》更名为《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35-1291/N,ISSN 1673-7105,季刊,大16开,96码。主管单位为福建省教育厅,主办单位为福建师范大学。《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办刊宗旨是:为亚热带资源环境和地理综合研究提供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术争鸣,推崇前瞻性探索,注重反映具有区域特色和学科交叉的研究,优先发表原创性成果,传播学术信息,为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支撑。亚热带是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区域: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和热带—温带气团的交替作用与巨大的地形差异、海陆差异相结合,使该区域成为地球上自然对比度最高、环境敏感性最强和自然之迷最多的区域;亚热带区域是世界上战略资源最丰富、最重要的地区,也是我国经济上比重最大、发展最快的地区。资源和环境是人类利用自然发展经济中两个密切关联的问题,是人地关系关注的中心。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同时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脚点,因而亚热带区域的资源环境和地理的综合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将为从事资源、环境、地理和区域生态研究与教学的专业人员,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有关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一个发表研究成果和进行信息交流的主流平台,促进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刊物以刊登亚热带资源环境和地理综合研究的理论、技术、综合考察和应用实践、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互动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为重点,兼顾发表与亚热带相关联、相邻地域的资源环境及地理学有关问题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成果。《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报级学术刊物,首期将于2006年9月出版。刊物以地球上自然对比度最高、环境敏感性最强、自然之迷最多的亚热带区域为重点,全面报道国内外亚热带及其相关区域的资源(土地、水、气、生物、矿物岩石资源,以及海洋、旅游等综合资源)、环境(生态环境,自然和人为的化学、物理、生物环境)及其相关的地理基础、地理背景和重要社会经济因素(人口等)的研究动态、研究成果,特别是资源环境和地理学交叉综合研究的重大理论、方法、技术、应用实践,资源环境与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交互作用问题。重点报道这些领域的研究前沿理论、最新技术方法、最新科考和实验研究成果、综合研究进展、热点问题专题讨论以及与国际问题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资源环境问题。《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聘请在本领域学术造诣高的两院院士和学术思想活跃、成就卓著的中青年专家担任编委,办刊思想着力体现前沿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力求反映学科前沿,及时报道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发现、新方法、新成果和新进展,为亚热带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是资源—环境与地理交叉领域的一个新刊物,热切希望得到本领域的专家、学术机构和期刊同仁的的关注、支持和呵护,热忱期待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来稿,衷心欢迎来自作者、读者和专家学者的声音。我们相信,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扶持下,在广大同仁朋友的共同关心和培育下,《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将会不断走向成熟和发展,为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面向国内外组稿,热忱欢迎广大作者积极投稿,亟需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南省多尺度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蓝皓新徐军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DMSP/OLS和NPP-VIIRS两类夜间灯光整合的数据集,构建云南省碳排放估算模型,拟合优度达到0.858.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碳排放空间格局,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省近20 年碳排放总体呈现由高增速到低增速的演变过程.高碳区县扩张趋势较为平稳,县级尺度与市级尺度基本保持一致.2)县级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区域聚集特征,表现为东北区域低碳聚集,东部和南部高碳聚集.3)探究影响碳排放空间分异的4 种因素,人口和第二产业占比呈正相关关系,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不同程度的双向相关性,其影响程度依次为:人口>第二产业比例>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

    碳排放夜间灯光数据低碳发展空间分析

    磷添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影响的研究进展

    许秋月何敏夏允杨柳明...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的变化可能会改变森林土壤碳库的源、汇功能.磷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限制性养分之一,其有效性变化可直接或间接调控土壤有机碳的周转.目前已有诸多文献探讨了磷添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但还缺乏相对系统全面的总结.本研究综述了磷添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并从有机碳输入(凋落物、根系分泌物)、有机碳输出(土壤呼吸)和有机碳固存机制 3 个方面揭示磷添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磷添加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增加、降低和变化不显著 3 种结果,主要与生态系统类型、磷添加的强度、土壤碳周转过程等有关.此外,施磷持续时间较短、有机碳组分测定方法不统一以及揭示碳周转过程的手段缺失,是系统预测和评估磷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制约因素.未来应重点关注长期施磷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并加强与微生物功能组学新技术的融合,同时考虑全球变化背景下氮磷交互作用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和准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土壤碳动态,为森林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土壤有机碳组分颗粒态碳矿物结合态碳微生物残体碳根际过程

    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对凋落物输入的响应

    樊雪波吴福忠艾灵张玉...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是土壤碳循环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碳组分之一.凋落物输入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大量新鲜的碳源,是森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载体.不同类型森林的地表凋落物种类和数量不同,凋落物化学组成不同,可能直接影响土壤MBC含量.因此,评估不同类型森林中凋落物添加和去除后土壤MBC响应的变化,对于认识森林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国内外已发表的 74 篇研究论文中 630 组配对数据,从凋落物类型、森林类型、实验时间等方面揭示凋落物添加和去除对土壤MBC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凋落物类型对MBC的影响不同,添加凋落叶使土壤MBC响应增加了14.4%,而去除凋落叶、根及同时去除凋落叶和根使土壤MBC响应分别降低了 5.9%、12.1%、13.5%,去除根对土壤MBC的影响是去除凋落叶的2.1 倍.不同森林类型显著影响土壤MBC对凋落物输入的响应,添加凋落物使人工林(22.8%)的土壤MBC 响应高于天然林(8.9%),阔叶林的土壤MBC响应高于针叶林.凋落物输入后土壤MBC的响应在实验第一年迅速增加(15.8%),但这种响应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而去除凋落物后,土壤MBC响应随实验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这些结果表明,凋落物输入是土壤MBC的重要来源,其中根凋落物的贡献约是凋落叶的2.1 倍,且土壤MBC对高质量的凋落物输入更加敏感,这对深入认识森林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凋落物输入凋落物去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有机质形成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综述

    方建德林成芳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介绍并讨论了土壤有机质形成转化过程机制研究的发展脉络,着眼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深入探讨气候因素、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因素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有机质形成过程的效应.在总结土壤有机质组分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土壤有机质研究应构建精确数字模型、明确成分来源和厘清土壤矿物-有机组分间耦合动态 3 个方面的研究建议,以期更好地揭示土壤有机质形成转化过程的机制.

    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微生物碳泵有机质组分

    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杉木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林浩林伟盛张磊陆宇明...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作为CO2、CH4、N2O的重要源或汇,其经营管理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温室气体通量,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火烧管理对森林土壤CO2 排放的影响,且少有研究评估不同营林措施对3 种温室气体的增温潜势的影响.为研究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方式对杉木幼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本研究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2018 年7 月—2019 年7 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保留(CT)、火烧(RB)、清除®3种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下土壤温室气体通量进行为期1 年的监测.结果显示:1)CT处理下土壤CO2、N2O累积排放通量显著高于R、RB处理,而土壤CH4 累积吸收通量CT处理显著低于R、RB处理,3 种温室气体在R、RB处理间通量差异不显著;2)土壤温度和体积含水量在不同处理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采用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会改变土壤温室气体与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的相关关系;3)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生物化学性质中对土壤温室气体解释度最高的指标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其与土壤CO2、N2O是正相关关系,与土壤CH4是负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清除与火烧采伐剩余物通过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进而减少土壤温室气体通量.

    采伐剩余物温室气体通量杉木人工林

    潮汐对闽江感潮河段水体DOM含量及其光谱特征的影响

    林晓皓陈瑶朱贵青吴福忠...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溶性有机质(DOM)虽然只占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一小部分,但易被微生物利用,在河流生态系统的养分供应与物质循环中具有关键作用.感潮河段的水体可溶性有机质极易受到潮汐作用引起的径流变化影响,但目前对其仍缺乏必要认识.以闽江感潮河段(117 km)为研究对象,在巨潮日分析涨、落潮过程中水体可溶性有机质的含量及其光谱特征变化.结果表明,潮汐作用显著影响距河口20 km范围水体可溶性有机质的含量、结构、组成以及来源,涨潮阶段水体DOC含量的上升程度较落潮增加 35.9%,水体CDOM浓度下降程度较落潮增加26.2%,涨潮期近河口可溶性有机质的分子量增加,而芳香化程度降低,内源性增强.综合分析表明,潮汐主要通过促进河水与海水混合的物理过程,影响水体环境、可溶性有机质含量及其稳定性,增强pH、电导率、盐度和溶解氧与可溶性有机质的相关性,但减弱水体温度与可溶性有机质的相关性.这些结果对于深入认识潮汐过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了解感潮河段的物质循环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潮汐作用闽江感潮河段可溶性有机质紫外-可见光谱

    不同时间尺度BEPS模型模拟差异分析

    曹健捷王荣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过程模型已经被广泛用于模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本研究使用 BEPS(Biosphere-atmosphere Exchange Process Simulator)模型两个不同时间尺度的版本,即日步长(BEPS-Daily)和小时步长(BEPS-Hour-ly),比较两种模型模拟结果的差异,并分析误差来源.结果表明:1)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是驱动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的重要植被结构参数.BEPS-Daily模拟的阳叶LAI会大于BEPS-Hourly,而模拟的阴叶LAI会更小;2)植被的气孔控制着CO2 和水汽的交换,气孔导度表征气孔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BEPS-Daily计算的气孔导度对环境因子的敏感度高于BEPS-Hourly.因此,当受到辐射、气温以及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的限制时,BEPS-Daily模型计算得到的气孔导度会出现低估的情况,这会导致BEPS-Daily模拟的GPP 和蒸腾也出现了低估的模拟值;3)总体来说,两模型的模拟精度差别不大,BEPS-Hourly的模拟精度略高,而BEPS-Daily则具备更高的运算效率,因此,在应用中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模型.

    碳水循环BEPS模型LAI气孔导度

    长期污染土壤不同组分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其毒性当量

    张文敏王子淳陈卫锋魏然...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有机质(SOM)是影响多环芳烃(PAHs)土壤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不同SOM组分的含量和结构不同,对PAHs的富集能力和环境风险的影响也应有所不同.结合比重和粒径分组方法,将 4 种长期污染土壤的 SOM 分成轻组有机质(LF)、粗矿物结合态有机质(CMAOM)(>53 μm)和细矿物结合态有机质(FMAOM)(<53 μm)3 个组分,研究了 15种PAHs在不同组分中的分配特征,并采用苯并[a]芘(BaP)毒性当量浓度(TEQBaP)评估了LF、CMAOM和FMAOM中PAHs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4 种土壤中 15 种PAHs总量的范围为3.78~16.96 mg·kg-1.LF中PAHs总量的范围为 128.23~355.78 mg·kg-1,分别为CMAOM(3.55~19.28 mg·kg-1)和 FMAOM(1.80~13.83 mg·kg-1)的 9.5~36.2 倍和14.2~71.3 倍.LF只占土壤质量的 0.5%~3.5%,但其富集的PAHs却占原土PAHs总量的12.3%~61.8%.不同SOM组分对PAHs的富集能力存在差异,但富集的PAHs组成相似.在各SOM 组分中,LF 中 PAHs 的 TEQBaP最高,分别是 CMAOM 和 FMAOM 的 9.7~35.3 倍和14.7~79.7 倍.土壤中LF有机质的周转速率较快,其结合的PAHs环境风险也会相对较高,在PAHs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评估和修复研究中应予以重视.

    土壤有机质组分多环芳烃分配特征毒性当量

    黏土组合芽孢杆菌Ba3控制赤潮甲藻研究

    喻光烺王英苏玉萍钟启俊...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细菌溶藻和黏土吸附的特性,探索了溶藻菌Ba3 与黏土组合控藻技术.正交实验确定了投加量为1.0%Ba3 无菌滤液和100 mg·L-1黏土为最佳组合,该组合技术在 24h内对米氏凯伦藻的溶藻率达到 94.0%.分别对比了单独投加无菌滤液、黏土、黏土+Ba3 无菌滤液、黏土+PAC、黏土+H2O2的控藻效果.结果显示,黏土+PAC、黏土+H2O2组合在 12h 后出现了藻密度"回弹"现象,黏土+Ba3 无菌滤液在48h后的溶藻效果达到95%以上显著高于其他组合,检测试验前后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进一步验证了Ba3 无菌滤液组合黏土的高效控藻效果,有望在赤潮甲藻控制中应用推广.

    Ba3溶藻菌黏土米氏凯伦藻赤潮

    近60年福建"龙舟水"期间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

    万子芊杨云月邓海军姜修洋...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每年5 月中旬左右,南海夏季风爆发后"龙舟水"给福建地区带来大量的降雨,短时强降雨易引起积涝的风险,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但其背后的影响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基于福建省60 个气象站1962-2021 年降水监测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合成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重建了近60 年来福建"龙舟水"期间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年际尺度上福建"龙舟水"整体呈现出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其中在 1981-1995 年明显趋于偏少,而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呈增加趋势."龙舟水"的长期趋势与副热带高压活动(以下简称副高)存在着反相关关系,即副高弱时其位置偏东,"龙舟水"偏多;而副高强时,位置偏西,"龙舟水"则偏少.此外,在El Niño年时,季风爆发相对较晚,"龙舟水"偏少;而在La Niña年,夏季风爆发相对较早,"龙舟水"较多."龙舟水"从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开始到21 世纪初期与ENSO存在5~7 a的共同周期,进一步说明在年代际尺度上ENSO对龙舟水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龙舟水"年际变化时空分布成因分析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