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风机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风机技术
风机技术

高科光

双月刊

1006-8155

sfjjs@163.com;sfjjs@126.com

024-25801521 25800521

110869

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大路16号甲

风机技术/Journal Compressor, Blower & Fan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风机行业唯一的专业技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通用机械行业及其相关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本刊在行业的唯一性和技术性、实用性、权威性使其发行已达全行业的各个位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际前沿引领创新新趋势 多领域热点汇聚精彩盛宴——记第六届中国国际透平机械学术会暨展览会

    2-6页

    超燃冲压发动机用SCO2闭式回热布雷顿循环的热电转换系统性能分析

    罗千千罗磊杜巍闫晗...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供电和热防护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闭式回热布雷顿循环(RCBC)的热电转换系统,建立了一个由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壁面冷却通道和SCO2 RCBC组成的耦合模型来评估系统性能.对比了燃烧室与冷却通道耦合和不耦合的差距;分析了冷却流体进入冷却通道时的进口参数对系统热防护以及供电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电转换系统通过将部分热量转化为电能,在对发动机进行热防护的同时,可以为高超声速飞行器提供25.14kW的电能.

    高超声速飞行器SCO2闭式回热布雷顿循环供电热防护

    导叶安装角和稠度对向心涡轮气动性能影响的研究

    黄鸿均刘汉儒张霖王世广...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导叶安装角和稠度对涡轮性能和流动损失的影响,本文基于NASA科技报告中的紧凑型开式向心涡轮几何,采用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不同导叶安装角开度不同和不同导叶稠度条件下的向心涡轮气动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导叶安装角的变化过程中,导叶开度增大,导叶排通流面积增加,向心涡轮流量增大,但气流在导叶进口处攻角变大,导致冲击碰撞产生更多局部损失;随着导叶开度减小,流道收敛度增加,气流拥有更大的膨胀比和出口速度,提高了气流在动叶进口的做功能力,速度增加的同时减弱了通道涡的局部损失.在设计工况下89.8%~107%设计通流面积的调节范围内,增大叶片稠度使得导叶通流面积减少、收敛度增加,气流在获得高膨胀比和气流速度的同时气体流量显著减少,损失了部分涡轮输出功.

    向心涡轮进口导叶安装角导叶稠度气动性能流动损失

    弯曲设计在涡轮一体化过渡段中的气动效果分析

    姜睿琦罗磊闫晗杜巍...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某对转涡轮过渡段性能,并研究叶片弯曲技术在过渡段中的气动效果,对某一体化设计涡轮过渡段进行数值模拟.对过渡段内支板及气动导向叶片进行弯曲设计,控制弯曲叶高50%,设计正弯、反弯、J型、反J型四种弯曲形式,弯角变化范围10°~20°,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的叶片弯曲方案,初步探讨叶片弯曲在一体化过渡段内控制二次流动、减小损失的机理.结果表明:过渡段中主要损失区域集中在支板和气动导向叶片吸力面尾缘角区,采用J型设计能够有效改善叶片表面压力分布,大幅缩小高损失区范围,优化主流流动,20°弯角J型设计能够使通道内能量损失系数相对降低7.4%,对控制一体化过渡段流场内二次流动起到改善效果.

    一体化过渡段支板叶片气动导向叶片J型叶片二次流动气动性能

    燃料电池用高转速空压机叶轮的设计与参数优化

    孔文文刘飞盛选禹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设计了一种燃料电池用高转速空压机,采用CFD方法对其气动性能进行仿真计算,得出空压机性能曲线,通过研究不同叶轮参数下空压机的性能变化,进而实现对叶轮的优化.首先是研究单一参数分别对空压机性能的影响,参数包括叶片数量、叶轮出口宽度和叶顶间隙,然后考虑多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正交实验法分析了多参数下空压机的性能变化.

    高转速离心空压机叶片数目出口宽度叶顶间隙

    凹槽叶顶参数化椭圆孔冷却布局多变量气热优化研究

    郭嘉杰宋立明陶志郭振东...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提升凹槽叶顶椭圆孔及参数化组合偏转角的应用前景,建立了降维Kriging代理模型指导多目标遗传算法更新种群的优化算法流程,设计了帕累托前沿局部搜索策略,以最大化气膜冷却效率、最小化泄漏流量为设计目标,耦合稳态RANS数值计算方法,开展了多变量凹槽叶顶冷却布局优化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凹槽叶顶椭圆孔耦合大角度的正轴向偏转角与负径向偏转角能显著增强气膜贴壁性、大幅提升气膜覆盖范围,同时引导射流向凹槽下游堆积,提升凹槽尾缘处的局部阻塞效应.适当调整部分冷却孔径向偏转角度可以在保持大范围的气膜扩散幅度及均匀的冷却效率分布的前提下,促进泄漏流量进一步降低.优化结构相比圆形孔参考结构的气膜冷却效率提升了436.3%,泄漏流量相对降低了2.141%.

    燃气轮机凹槽叶顶椭圆孔气膜冷却优化遗传算法

    纯氢燃气轮机火焰筒肋化壁面换热特性数值模拟优化研究

    徐志浩王永志梁祥辉杭开祥...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针对纯氢燃气轮机火焰筒肋化壁面对流换热冷却问题,采用流固耦合数值仿真计算方法,在现有火焰筒肋片结构基础上(肋高e=3mm,肋间距P=20mm),研究其余11种肋片设计方案(e=3~5mm,P=15~30mm)的流动换热特性和规律,进一步对现有火焰筒冷却结构进行优化.研究表明,肋高e=3mm、4mm时,增大肋间距,换热性能下降;肋高e=5mm时,增大肋间距,换热性能先减小再增大再减小.肋间距P=15mm、20mm时,肋高增加使得换热效果先增大后减少;肋间距P=25mm、30mm时,肋高增加换热效果增加;肋间高比P/e在3~5之间,换热效果最佳,综合分析得出,P/e=3.75时换热效果最好.与现有结构相比,肋高e=4mm,肋间距P=15mm时,对流强化换热系数增加2.6%,摩擦因子增加43%,平均壁温降低5.2%.

    纯氢燃气轮机对流换热流固耦合肋化壁面间高比换热性能

    智能船风光互补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建模仿真及性能分析

    王志涛申贝贝董玉强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新能源占比是我国当前能源发展的主趋势,风能与太阳能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本文提出了一种以燃气轮机为主,风能和太阳能为辅的船用风光互补-燃气轮机发电系统,为智能船动力与生活用电供应电能.采用Mworks系统建模软件对智能船风光互补燃气轮机发电系统进行建模并进行仿真分析,得到风光互补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运行特性.在阶跃风速下,系统总输出功率可以在5s内回归到8000kW的额定功率,意味着通过燃气轮机的调节,此系统能够快速应对恶劣且多变的环境条件;斜坡风速条件下系统总输出功率几乎保持8000kW额定功率不变,反映了系统能够稳定地输出有效功率,为船舶动力系统与日常用电供应电能.

    发电系统燃气轮机风光互补布雷顿循环

    湍流风况下风电机组机舱近尾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汪涛卢新根王晓东樊庆洋...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平轴风电机组机舱风速是机组控制的主要信号参数.机舱风速受风电机组来流湍流与风电机组近尾流影响,变化复杂,对风电机组的优化控制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湍流风况下风电机组机舱近尾流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比研究了稳态均匀风况和湍流风况下的近尾流的结构、机舱速度分布及其对风电机组总体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风电机组总体性能随湍流风况波动也呈现多尺度波动特征.湍流风况下,经过滤波后的机舱风速的时间序列和来流风速的时间序列体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对于湍流风况和稳态均匀风况,叶片/风轮旋转对风电机组机舱风速波动的影响最大.湍流风况会增加风电机组机舱风速的波动频率,增大波动的幅值,削弱风轮旋转对尾流和机舱风速的影响.湍流风况使得机舱周围的流动结构更复杂.稳态均匀风况与湍流风况下叶片吸力面叶根位置处都发生了分离流动,湍流强度增大了叶根位置处的流动分离.

    水平轴风电机组机舱风速近尾流湍流风况数值模拟

    调谐质量阻尼器对冲刷效应下风力机减振控制研究

    黄浩达师浩东岳敏楠缪维跑...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冲刷效应易引发海上风力机结构过度振动,本文通过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系统对冲刷后的近海单桩式风力机结构减振控制问题开展研究.基于10MW风力机三维壳单元有限元模型,并结合开源软件FAST气动力模块和AQWA进行联合仿真.结果表明:冲刷效应将导致风力机塔架和桩基结构振动加剧,而安装TMD后对冲刷效应下的塔架减振控制效果更加明显,可有效削弱冲刷对风力机的负面影响;较之冲刷方向位移,TMD对侧向位移控制效果更为突出;风力机受冲刷后或装有TMD系统均会改变塔架前后向应变能极值位置,且TMD可减小冲刷后风力机塔架轴向和周向应变能均值,但应变能集中分布区域面积有所增加.

    海上风力机调谐质量阻尼器土-构耦合冲刷孔动力学响应有限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