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管宁

月刊

1672-6847

smhjy@tom.com

0591-87837404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17号福建省电化教育馆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Journal Fujian Tribune (A Economics & Sociology Monthly)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教育性综合类期刊。栏目有卷首语、名家立场、名家教学视野、课堂新探索与预习、探索与感悟和博客互动、名校与名校长风采、新生代教师档案、校园叙事、人间世与家教、教学纵横、人文视点、四方桌、读与思、声音、名师之旅等。06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二程“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生态哲学思想

    乔清举
    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程继承了儒家对自然的关爱态度,提出了“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的天人关系论、“自家心就是草木鸟兽之心”的生态德性论、参赞化育的生态功夫论和“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生态境界论,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哲学体系,奠定了宋明时期儒家生态哲学的基础.他们以“生意”释“仁”,把“仁”上升为本体概念;又把“仁”解释为“四德”之全,使主体和本体达到统一.这种主体与本体相统一的“仁体”概念深化了天人合一的内涵,也提高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水平.生态哲学的视角引导我们对于二程哲学得出新的结论,对于中国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程生态哲学仁的本体化主体和本体统一天人合一

    良知贯通于自然——论王阳明“良知”说的自然维度和生态价值

    张斯珉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王阳明的思想中,“良知”不仅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更是贯穿天地万物,达成万物一体的枢纽.在良知的诸多含义中,“气”和“心”构成了贯通天地的两条路径:气兼具物质性和运动性,构成了人与万物的物质统一性;心的感应能力则使得人们作为能动的主体自觉到自身与万物的一致性.良知贯通万物的特性使“致良知”工夫成为了以追求“天人合一”之境为目标的“大人之学”,而这需要恰当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阳明认为,“大人之学”就是要将自然界纳入“道德共同体”之中,以普遍关爱的态度对待之.而根据儒家“爱有差等”的伦理原则,此举并不意味着人类不能利用自然物,而是强调人们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应是关爱而非戕害,并且当人类要剥夺动植物的生命时必须十分慎重,反复考量其必要性.相比于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深生态学”“大地伦理”等思想,阳明良知说的生态意义在于提供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框架,避免了非此即彼的思想对立.

    王阳明良知万物一体生态意蕴

    台湾后现代知识左翼思潮批判

    刘小新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后现代知识左翼”在台湾学术生产和话语生产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但以后现代主义为基础的后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是苍白无力的,始终没能提出一种替代方案或未来图景,这也是台湾思想界长期无法有效对抗“本土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要改变这一状况,只有重新回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实践哲学路线.

    后现代知识左翼文本政治批判

    旧文学的现代性——从《英华青年》到《小说星期刊》

    赵稀方
    119-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晚清和辛亥时期,香港都站在了中国历史的最前沿.在五四政治运动中,香港也同样响应,然而在新文化运动上,香港却并没有追随内地,反倒致力于保护中国文化.1924年创办的《小说星期刊》,是香港的一个文白夹杂的刊物,历为香港新文学史所忽略,然而其中的新文学和旧文学都颇值得注意.本文主要讨论其“旧文学”部分.因其殖民地背景,香港“旧文学”可能具有我们所未加省察的现代性含义,可以给我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带来启发.

    《小说星期刊》旧文学香港

    福建历代诗文发展流脉及当代意义

    郭丹
    128-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建诗文创作,自中唐以来,彬彬其盛.唐五代虽属肇始期,却发唱惊挺,出现了一批可与中原比肩的作者,如欧阳詹、黄滔、王荣、徐寅等.两宋时期,随着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诗文创作进入繁荣期,人数作品之多,名列全国前茅,出现了一批在全国范围看来也属于一流的作家、作品.明清时期,诗文创作继续发展,人数众多,形式多样,堪称风云变幻,群星灿烂.进入近现代,福建得风气之先,观念更新,视野开阔,在时代的浪潮中铸就了新的华章.福建历代诗文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福建历代名篇,可以感受福建先贤们的思想、人格、情操,这对于弘扬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福建精神,建设新时代的福建社会主义文化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福建历代名篇弘扬传统新时代文化

    内藤湖南近世文学螺旋循环进化史观新论

    陈凌弘
    136-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藤湖南的《近世文学史论》对江户时代的学术发展迁移以及学派的形成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概述.文章在小川环树译注《近世文学史论》的基础上,以螺旋循环史观为理据,将其序论所强调的“时”的纵向关键因素,与著作中《儒学》(上)结合展开研究,把《儒学》(上)分成七个时期以及六大阶段,进一步论析近世儒学沿革和变迁的“螺旋循环进化”之轨迹,阐明内藤湖南在近世文学研究中的独特见解.

    近世文学儒学纵向螺旋循环进化

    社会资本对就业转型的影响——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证研究

    张宏如王北李群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多学科的方法,本文构建了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影响的实证模型,通过对261份问卷的实证研究并结合案例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对其就业转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工作社会地位在这二者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程度越高,其感知到的工作社会地位也就越高,从而对其就业转型产生正向影响.这为探究社会资本对就业转型的作用机制与“人的要素”供给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社会资本工作社会地位就业转型

    科学构建社区参与的养老机构长效良性机制——基于“服务链理论”的分析视角

    张永春杜凝
    151-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办公助型养老机构具有服务利用率低、老年人接受程度低、机构入不敷出等问题,其中,“服务利用差”较大是最突出的问题,服务供给比例和服务利用比例之间的差值即为“服务利用差”.伴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推进,社区越来越愿意并有能力成为居民利益表达的“信息员”“代言人”“监督人”,养老机构和社区之间也存在资源共享的可能性.本文从“服务链理论”的视角出发,探寻如何在民办公助型养老机构的建设中有效发挥社区的多重作用,构建一种民办公助型养老机构、社区、老人三方良性互动的长效养老机制.

    民办公助型养老机构“服务利用差”社区参与能力“服务链理论”

    城市社区“微治理”: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实现路径——以成都市成华区为例

    李璐
    158-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社会不断转型以及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社会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和治理手段都需要不断创新.社会整体治理水平的提升有赖于通过一系列精致的管理程序来促进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社会治理精细化要求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理念,构建多元主体的治理格局,引进专业队伍来达到规范操作、系统管理、技术服务等标准.同时,社会治理精细化需要依靠资源统筹联动化以及信息支撑现代化等途径来实现.此外,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实现需要调整社会治理中的权力结构,确保居民的主体地位.新形势下从城市社区“微治理”着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专业社会组织队伍,政府提供制度政策支持,对社区以及居民进行赋权等,是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和机制、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实践指向.

    城市社区微治理社会治理精细化

    社会系统论视域下的社会治理创新——以检察机关两种民事检察职能调和与统一为例

    王晓任文松
    165-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系统论方法不仅关注系统内部要素的运作,而且也关照系统与其环境的互动关系,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职能,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内容,运用社会系统论理论揭示其公益诉讼职能与审判监督职能之间既存在悖论又能予以平衡的独特逻辑,创新两种民事检察职能悖论解决途径意义重大.研究显示,解决检察机关系统悖论的三大路径是:基于整体性要求,系统分设职能机构;基于关联性要求,赋予检察官客观义务;基于互动性要求,歉抑行使审判监督权.

    社会系统论社会治理公益诉讼审判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