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月刊

1671-8402

fjltzzs@163.com;fjltwsz@163.com

0591-83791487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柳河路18号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Fujian Tribune (The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积水成渊:中共党史学科发展的知识转换

    郭若平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就开始对自身阶段性历史逐步展开研究,并且取得实绩性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党史成为执政党历史与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逐步被纳入政治思想教育范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史研究经历了从学术化转换到学科话语自主体系建设的发展过程,并且最终以"中共党史党建学"之名被确立为一级学科.党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长期以来既是因应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同时就其学科体制的建构历程而言,也是其内在知识系统不断转换和长期累积所形成的结果.党史学科的形成与确立是水到渠成的历史知识建构过程.

    党史研究知识转换学科发展

    提升开放能力的逻辑、内涵及路径

    戴翔张二震
    1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主要是在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发展形势,以及中国开放发展的主要任务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所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提升开放能力有四大理论内涵,即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形成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形成在分工演进新阶段全球增长共赢链的强大构建力,以及形成在变革动荡世界经济中强大的风险应对力.为此,要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在加快构建统一大市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走出去"步伐,以及在深化国际合作与开放中构建开放、包容、共享的全球价值链等方面,探寻提升开放能力的路径选择.如此,才能在挑战和机遇共存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中把握机遇、化解风险和挑战,全面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

    提升开放能力理论内涵超大规模市场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历史经验与未来趋向

    傅才武秦然然饶伟达
    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将其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直接动因是为了解决文化行业的整体性财政困难、基层文化机构的活力不足等问题,底层逻辑在于它是推进计划型文化管理体系转型、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手段,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和"文化中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当代政策表达.历经市场导向的探索、分类改革导向的全面展开和融合汇通导向的深化拓展,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从外层制度改革向核心制度改革、从微观机制创新向宏观体制改革次第深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导向和数字信息技术的动力机制,正从整体上重塑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路径和内在动力机制.因应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数字技术助推文化体制机制的整体性创新,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主线.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分期文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技术

    有无之间: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无"的概念表探究

    杨云飞
    5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分析论的结束处,康德以范畴表为次序和指示,提出了"无"的概念表,其中包括四类"无"的概念:没有对象的空虚概念、概念的空虚对象、没有对象的空虚直观和没有概念的空虚对象.从内容上看,四类"无"的概念分别指可思不可感之物(本体)、相对于实在之物的否定性(感觉的消失)、纯粹时空形式和自相矛盾的概念之对象.从构成上看,四类"无"的概念均产生于"概念—对象—直观"三元结构中全部要素或部分要素的缺失,并由此可按无的程度区分为绝对的"无"、不定的"无"、作为形式之"有"的相对的"无"和作为知觉之"有"的相对的"无"."无"的诸种概念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或揭示了认知的构成要素,或构成知识与幻相的界限,或表明了认知的"黑洞".对应于"无"的概念表,概念之"有"、现象之"有"、直观之"有"和知觉之"有"共同构成了"有"的概念表."有"和"无"之间的辩证关联展现出,康德的批判哲学触及了西方传统"在场的形而上学"的边界.

    康德范畴表某物(有)概念—对象—直观

    康德的哥白尼类比中的主体性问题——论方法论诠释的存在论视域

    陆心宇
    7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康德的哥白尼类比主要有两种解读路径,即主体论转向与方法论转向.前者出现在诸多经典的康德诠释中,并且反映了德国古典哲学对康德的接受.但它的问题在于:一方面模糊了康德与早期近代哲学中的主观观念论的区别,另一方面则把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从一种哲学成就降格为了一种哲学问题.从方法论转向的角度看,康德的哥白尼类比是一种以形式性原则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之变革"(Umänderung der Denkart).寓于康德的方法论转向之中的存在论视域,其本质在于变革传统形而上学中基于质料与形式之关系而形成的实体化的思维方式,由此超越了早期近代形而上学中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哥白尼类比主体性问题形式观念论质料与形式对象与站出实体化

    配拟与训解:中国近代晚期的一种艺术理论话语及其失败

    刘旭光
    8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士大夫群体所作的游记之中,包含着对西方文艺的配拟与训解.配拟是中国士大夫在面对一个异文化的新事物之时,根据对它的基本认识而将之归入本民族历史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体系或价值秩序中,并以此来评判该事物;训解是指中国士大夫基于一种道德优越感,对西方文艺既解释又进行道德训诫.配拟和训解构成了中国士大夫在认识西方文艺时最初的理论态度."配拟"与"训解"发生时的情感基调,是从对"新奇"的惊异转化为积极的"叹为观止",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这两种具有"以中释西"形态的对西方文艺的阐释行为,不仅包含了中国士大夫对于民族文化的肯定意识,还有试图接受和理解西方文艺的可能性.这两种阐释方式,表明了中国文化的自主性及近代中西文化关系在"冲击—反应"模式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可能.这为当下的中西互释话语提供了历史经验.

    配拟训解话语阐释

    中国古代乐论与"气"的美学身份建构

    韩伟
    10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乐论对"气"范畴的美学身份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发生学层面,"气"首先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存在,由此衍生出阴阳之气和血气.古代乐论通过对"乐"的言说,不仅夯实了自然之气的衍生路径,而且进一步促进了"自然之气—哲学之气—艺术之气—乐气—声气"的逐层递进,由此建构了"气"的美学身份.除此之外,"气"还在文艺批评维度推动了"风"概念的产生."气"与"风"之间存在"气本风用"的化生逻辑,且在批评实践中形成了紧密的互助关系,它们共同构筑了"以风言艺"的文艺景观.

    乐论自然之气乐气声气

    新质生产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

    蒋永穆张荣乔张媛
    11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以改革释放经济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在向高质量发展转轨的关键阶段.要顺利实现民营经济的转型进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重要着力点.在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我们从"要素—技术—产业—组织形态—企业文化"的动态发展视角展开,设计了五位一体的具体作用机制.要素集聚培育高端生产要素,科学技术赋能创新生态系统,产业转型促进产业体系不断升级,组织形态形成新型组织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激发优秀企业家精神.这一作用机制要落地生效,则需要政府、民营企业、社会三方共同发力.在政府方面,关键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正确处理好"五对重要关系";在民营企业方面,关键在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促进"两个健康";在社会方面,关键在尊重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主体地位,坚定发展信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新质生产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机制实现路径

    新质生产力:化解生产力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矛盾的革命性力量

    陈雪娟张旭
    127-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是发展的最终目的.衡量生产力跃迁的质性特征,归根结底应着眼于其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时,认为肇始于工业化并以之为主要驱动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跃迁,是由资本主导,重物不重人,导致人被物化、片面化和异化,这种资本化的生产力跃迁背离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矛盾.当前,随着数字化等重大技术变迁驱动生产力向新质态跃迁,新质生产力思想的提出带来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突破.新质生产力为化解工业化以来人的可能片面发展提供了新的革命性力量,但也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的一种新形态,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与人的需要相结合,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质生产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源流之辨与品牌之争:论近代华洋义赈会的分合及名称纠纷

    王林
    138-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洋义赈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6年的丙午华洋义赈会,此后在1910年又成立了江皖华洋义赈会,1920年更是出现诸多华洋义赈会.1921年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成立时,上海华洋义赈会也同时重建,并成为总会的分会之一.但后来上海华洋义赈会脱离了总会,成为独立的慈善组织.华洋义赈总会与上海华洋义赈会关于华洋义赈会的名称之争,既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有全称与简称、自称与他称造成的误会,但其本质则是对"华洋义赈会"这个品牌的维护与争夺,是慈善组织品牌意识不断强化的具体体现.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要求两家义赈会都使用全称是适当和合理的.华洋义赈会的分合和名称之争,提醒我们在研究近代华洋义赈会时,应注意区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华洋义赈会,不宜笼统地用"华洋义赈会"来称呼或指代近代所有的华洋义赈会.

    华洋义赈会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上海华洋义赈会名称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