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林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林业科技
福建省林学会、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福建林业科技

福建省林学会、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李建民

季刊

1002-7351

linyekeji@vip.tom.com或linyekeji@163.net

0591-87911427

350012

福州市新店上赤桥35号

福建林业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Fuji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福建林业科技》创刊于文革期间的1974年,是由当时的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林业局科技站创办的;到1976年,主办单位更名为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创刊初期的《福建林业科技》为内部资料,不定期出版。1987年,上级领导非常重视,把主办单位变更为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与福建省林学会联合主办,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为第一主办单位。1988年,第一主办单位又变更为福建省林学会,并申请获得闽出刊特许证,同时成立了《福建林业科技》第一届编委会。1989年8月经国家科委核准,取得正式创刊批文;1990年6月通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取得国内统一刊号(CN号);1991年6月取得国际连续出版物号(ISSN号)。1992年编委会换届,成立了《福建林业科技》第二届编委会;1998年编委会再次换届,成立了《福建林业科技》第三届编委会;2012年1月换届成立了《福建林业科技》第四届编委会。 《福建林业科技》始终坚持学术质量与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始终秉承“促进科技进步、推广技术成果、发现培育人才”的办刊宗旨,始终遵循“优稿优选、公正平等”的组稿标准;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科学技术和出版方面的政策、法令、条例,正确执行国家有关保密、版权、专利、国界等各项规定;严格执行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的三级审稿制度,严格遵守《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科学技术期刊目次表》、《标点符号用法》、《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有关国家标准。创刊38年来,在历任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历经几代编辑同仁的不懈努力,现已编辑出版期刊158期,刊登科技论文4060篇,其中1999年以来(13年)共编辑出版60期,刊登科技论文2462篇,为我国林业科技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刊物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现已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全国优秀农业科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并被国内多家数据库和网站收录。1996年被评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荣获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0年荣获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4年再次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二等奖;2006年荣获首届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7年荣获第二届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8年荣获第三届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9年荣获福建省科协第四届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2011年荣获福建省科协第五届优秀科技期刊奖二等奖;2011年又一次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即第六版)之林业类的核心期刊,这是本刊继1996年和2004年之后第三次获此殊荣。。 本刊主要刊载与林业有关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技术开发等文章,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技术性、知识性、实用性,是广大从事林业生产、科研、设计、教学工作者和林农果农必不可少的科技参考资料。 本刊为季刊,A4开本,页码180,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CN35—1136/S、ISSN1002—7351,每期定价15.00元,全年60.00元。全国各地邮政局(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34—34。也可直接汇款至本刊编辑部订阅。并真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投稿,欢迎社会各界来我刊宣传产品、展示形象。 编辑部地址:福建省福州市新店上赤桥35号 邮政编码:350012 联系电话:(0591)87911427 联系人:蒋家淡 开户银行:农行福州市晋安新店分理处 开户名称:福建林业科技编辑部 银行账号:13-135301040002107 电子邮箱: linyekeji@vip.tom.com或linyekeji@163.net 本刊(1); (2)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豆科植物乙醇提取物对雌性淡色库蚊的趋避效果

    肖会员沈博瑞范国荣
    69-7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开发新型的植物源蚊虫驱避剂,于2021年在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内,采用实验室自制的昆虫趋避实验装置测试国槐、紫荆、黄花决明、肥皂荚、紫藤、龙爪槐、鄂羊蹄甲、合欢、美丽胡枝子、小槐花等10种豆科植物乙醇提取物对淡色库蚊雌蚊成虫的趋避活性.结果表明:10种豆科植物中紫藤、紫荆、黄花决明、肥皂荚4种植物提取物对淡色库蚊雌蚊具有较好驱避作用,其中紫藤对淡色库蚊成虫的驱避效果最好(趋避率为78.66%),其次是紫荆(趋避率为70.95%);而合欢、小槐花、美丽胡枝子这3种豆科植物提取物对淡色库蚊雌蚊成虫具有引诱作用,以美丽胡枝子的引诱效果最强(趋避率为-55.67%).综合结果表明,紫藤、紫荆提取物对淡色库蚊具有较好驱避作用,具有开发成为驱蚊剂的潜力;而美丽胡枝子提取物对淡色库蚊具有较好引诱效果,具有开发成为蚊虫引诱剂的潜力.

    豆科植物乙醇提取物淡色库蚊趋避活性

    千年桐苗期生长和光合性能的种源分化及综合评价

    张斌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考察千年桐生长和光资源利用性的种源差异,于2019年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漳墩林业站千年桐种源育苗基地,以栽植于同质园环境的14个种源1年生千年桐苗木为试验材料,比较各种源苗木的高径、生物量、壮苗指数等生长指标,以及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特性、叶绿素含量等光合生理指标的差异和种源内与种源间的变异程度;并基于模糊隶属函数对不同种源千年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千年桐的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存在显著差异,且这些指标的变异总体以种源间差异为主;其中龙岩新罗区、上杭和长汀种源的苗木高径、生物量和壮苗指数等生长指标总体优于其它种源;上杭种源的净光合速率最大,宁德蕉城区种源的水分利用率最大,而龙岩新罗区种源同时具有高光效、高水分利用率的光合生理特性;长汀和尤溪种源的Fv/Fm、Fm以及叶绿素总量均较高.对不同种源千年桐苗木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龙岩新罗区、闽侯、上杭、长汀、南平建阳区、尤溪种源苗木的综合评价相对较好,可在福建闽北造林时予以优先考虑.研究结果可为千年桐优良种源的早期评价、筛选和推广及良种选育和科学栽培提供参考.

    千年桐种源生长指标光合能力

    永泰藤山保护区陆生野生哺乳类与鸟类红外相机监测

    罗文玮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2年1月1日-12月11日,采用红外相机对福建永泰藤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野生动物全域监测工作.监测结果表明:在可识别的野生动物中,计有2纲16目36科80种,其中哺乳类6目15科22种,鸟类10目21科5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种.本次监测成果为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管理和保护提供基础.

    红外相机野生动物相对丰富度网格占有率永泰藤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景观型木麻黄新品种'如意凤'

    李茂瑾叶功富陈胜王小红...
    89-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福建省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国家木麻黄种质资源库中,经过长期观察发现特异性状的单株,然后对特异性状单株进行无性繁殖获得无性系苗木进行DUS测试,于2023年获得植物新品种的授权(品种名:如意凤,品种权号:20230152).新品种'如意凤'的树冠呈圆锥形,主干树皮块状开裂如蛇纹,树皮灰褐色;齿状叶尖端红色,紧贴;符合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要求,具有较高的景观价值.研究结果可为滨海地区的绿化和美化提供种质资源.

    景观型木麻黄DUS测试'如意凤'

    彩虹桉组织培养试验

    舒婷
    91-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3年在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以彩虹桉当年生、半木质化带芽点的茎段为外植体,开展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研究,筛选适宜外植体灭菌、不定芽诱导、继代增殖、生根诱导等阶段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75%酒精消毒8 s后,用0.1%升汞消毒8 min可获得较多的无菌外植体,为最佳灭菌处理方法;彩虹桉在改良MS+6-BA 0.2 mg·L-1+NAA 0.1 mg·L-1+蔗糖30 g·L-1中培养20 d后诱导率可达86.0%,为最佳诱导培养基;在改良MS+6-BA 0.25 mg·L-1+IBA 0.05 mg·L-1+NAA0.10 mg·L-1+蔗糖30 g·L-1中培养20 d后,平均增殖系数达2.23,为最佳继代培养基;在改良MS+IBA 0.30 mg·L-1+NAA 0.05 mg·L-1+蔗糖20 g·L-1+活性炭0.1 g·L-1 中培养30 d后,平均生根率达94.0%,根数3~6条,根长1~2 cm,为最佳生根培养.研究结果可为建立彩虹桉组织培养技术体系及规模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持.

    彩虹桉组织培养技术体系

    岗梅不同育苗技术试验

    张发游
    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索岗梅高效育苗技术,于2022-2023年在福建省西部的清流县嵩溪洋塅,开展岗梅种子不同催芽处理、不同光照处理和不同播种时间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催芽处理、遮阳处理、播种时间处理之间育苗效果差异显著.催芽处理促进岗梅种子早发芽和提高出芽整齐度,出土时间提早,出土至发芽结束区间缩短,以细沙催芽(A1处理)效果最佳.细沙催芽从播种至出土时间为62 d、种子出土到发芽结束时间为11 d、种子发芽率达到75.4%、苗木地径为0.48 cm、平均苗高为52 cm、主根长度18.2 cm、长度大于5 cm的侧根数为5根,与不催芽处理相比,分别提早24 d、缩短32 d、提高161.8%、增加108.7%、提高108.0%、提高114.0%、增加400%.岗梅育苗苗期需要较大强度遮阳,以遮荫网遮光率70%(B1处理)育苗效果最好,苗木平均地径0.46 cm、平均苗高51 cm、主根长度16.5 cm、成活率95.3%,分别比对照(全光照)提高283.0%、155.0%、194.6%、39.5%.岗梅育苗需要适当早播,以1月(C,处理)播种育苗效果最好,平均地径、平均苗高、主根长度、成活率分别比3月(C3处理)高出96.2%、152.0%、108.0%、28.6%.

    岗梅育苗技术措施

    福建鸢尾科一新种——福建鸢尾

    苏享修
    10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2年初在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发现鸢尾科(Iridaceae)鸢尾属(Iris)一新种——福建鸢尾(Iris fujianensis X.X.Su).生长在福建中部狭长山涧两侧,有3个小种群,数量约200株.该种形态与小花鸢尾(Iris speculatrix Hance)较为相似,主要不同点在于叶片宽而长,稍有白粉;花径大,内花被有蓝色斑纹,花茎由鞘状叶包围,茎顶苞片内含一花,果柄不弯曲.模式标本存放在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生态照片保存在"中国自然标本馆"平台(CFH).

    福建鸢尾鸢尾科新种

    中国大陆鸟类新记录——红脚斑秧鸡

    张志敏张涛锂钱宏标陈南添...
    104-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6月9日,在广东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野生动物监测中记录到红脚斑秧鸡(Rallinafasciata),经查阅文献,确定该种为中国大陆鸟类新记录.

    中国大陆红脚斑秧鸡新记录

    光泽县壳斗科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调查

    卢煌辉
    106-109,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19年采用样线和标准地调查结合查阅相关文献的方法,对光泽县壳斗科(Fagaceae)植物野生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总结光泽县壳斗科野生种质资源数量、分布特点和植被类型.结果表明,光泽县壳斗科植物野生种质资源种类丰富,达5属30种,种数占福建省野生壳斗科植物(5属64种)属、种的100%、46.9%.其中,绝大多数为高大乔木,计26种,占86.7%;锥属种数最多,达11种;栗属种类最少,仅1种.调查到1738条记录,福建省地方重点保护珍贵树种黑叶锥(Cas-tanopsis nigrescens)调查记录达78条.光泽县壳斗科种质资源多数种分布范围较广,可达全县,主要分布在海拔300-1000 m,一般为集群分布,形成森林群落.壳斗科物种是组成光泽县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主要成分,是针阔叶混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结果可为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等提供参考.

    壳斗科种质资源植被类型光泽县

    福州都市圈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王英姿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目的是有序解决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边界不清、分割破碎等问题.以福州都市圈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海洋公园和地质公园)为研究对象,应用地理集中指数及空间重叠和相邻分析方法,探讨研究区各保护地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①福州都市圈范围内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海洋公园和地质公园等5种自然保护地共74个,其中森林公园的数量最多(43个)、湿地公园的数量最少(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最大(117822.2 hm2),而湿地公园面积最小(277.5 hm2).②福州都市圈范围内自然保护地整体上呈现分散式的分布格局,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海洋公园和湿地公园的地理集中指数依次为34.7、14.3、3.0、2.1和1.2.③从福州都市圈内各地市来看,福州市自然保护地数量最多(31个),福州市和宁德市两地是福州都市圈自然保护地最为集中的区域.④福州都市圈内自然保护地有11处存在空间交叉重叠,有15处自然保护地空间上相邻,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间的交叉重叠和接壤最为典型.⑤有43处自然保护地存在由多个碎片化斑块组成,而非一个独立完整的自然斑块的情况,数量占都市圈总数的58.11%.研究结果可为福州都市圈保护地进行整合和优化,优化保护地管理协作机制,增强保护地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

    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整合优化福州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