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建农林大学

郑金贵

双月刊

1671-5470

jfau@fiau.edu.cn

0591-83744237

350002

福建省福州市金山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立足本校,面向社会。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有关专业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教师和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通量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李涛张泽坤顾连峰
    14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使研究人员能够在单细胞分辨率下研究基因的表达,了解细胞的动态发育轨迹.然而,单细胞分辨率的基因表达矩阵往往具有高维度和高稀疏性的特点,使后续数据处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本文综述了scRNA-seq数据分析的一般流程和常用软件,这将有助于研究人员选择更合适的分析软件和流程.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降噪高通量聚类注释

    茶树PSY基因的比较基因组学及在黄化种中的表达

    林馨颖杨如兴王鹏杰陈雪津...
    15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SY)是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上的第一个限速酶,本研究旨在探索PSY基因的序列特征及其在黄化茶树新梢中的表达模式.在茶树品种'黄棪'基因组中鉴定到3个PSY基因,分别命名为CsPSY1、CsPSY2、CsPSY3;从'铁观音'基因组中鉴定到2个PSY基因,分别命名为TGY?PSY1、TGY?PSY2;从'舒茶早'基因组中鉴定到4个PSY基因,分别命名为CSS?PSY1、CSS?PSY2、CSS?PSY3、CSS?PSY4.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茶树PSY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长度为645~1506 bp,氨基酸个数为214~501,其中,CsPSY1、TGY?PSY1和CSS?PSY1编码的蛋白序列长度均为1269 bp,氨基酸个数均为422.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CsPSY3和CSS?PSY2分别定位于细胞膜和线粒体上,其他茶树PSY基因均定位在叶绿体上.CsPSY1、CsPSY2和CsPSY3编码的蛋白分别有2、1、0个无序化区域以及41、27、19个磷酸化位点.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是PSY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CsPSY1编码的蛋白与柿子、木瓜、葡萄等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启动子区域分析结果显示,茶树PSY基因存在大量与植物光响应、生长作用、激素、胁迫等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PSY基因在'黄金芽'中有较高的表达量;CsPSY1在福黄1号中的表达量较高,是'福安大白茶'的37.56倍;CsPSY2在福黄2号中的表达量较高,是'福云6号'的141.43倍.研究表明,PSY基因在茶树黄化种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推测PSY基因可能是茶树黄化种中类胡萝卜素合成的重要调控因子.

    茶树PSY基因黄化比较基因组学

    光和机械损伤胁迫对采后茶鲜叶香气品质的影响

    王辉强肖梦暄安琪郑芳玲...
    162-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别设置了光胁迫、机械损伤胁迫、光胁迫+机械损伤胁迫3种胁迫处理方式以及鲜叶、无任何处理的空白对照,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提取、检测茶叶香气,通过感官审评和多元统计分析手段,比较各处理组采后茶叶香气的差异,同时对不同香型以及不同代谢途径的香气物质含量进行分析,探究不同胁迫处理对于采后茶叶香气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胁迫处理组茶叶的花果香物质含量显著高于非胁迫处理组,且单一胁迫处理组的花果香物质含量高于复合胁迫处理组;光胁迫和机械损伤胁迫处理组的萜烯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光胁迫+机械损伤胁迫处理组;不同胁迫处理间的脂肪酸源香气物质含量并未呈现出明显的高低规律,但胁迫处理组高于均值的脂肪酸源香气物质含量普遍低于非胁迫处理组.

    胁迫采后茶鲜叶香气

    福鼎槟榔芋软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董晓菲林镇金刘盛荣吴小蝶...
    171-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福建省福鼎市田间患软腐病的槟榔芋球茎分离到菌株141108,经Koch′s法则验证及形态观察和分子测序对其进行鉴定,并测定了其药物敏感性和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现:菌株141108为福鼎槟榔芋软腐病的病原菌,其与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相似度达99%;菌落为圆形、光滑湿润、乳白色、有臭味,革兰氏阴性杆状,有鞭毛,兼性好氧.该菌对四环素、氯霉素等10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在pH为5.0~10.0时均能生长,最适pH为7.0;在温度为4~45℃时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8℃.

    槟榔芋软腐病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生物学特性

    滨海沙地8种观赏竹叶片、小枝和细根的化学计量特征

    张盟郑俊鸣李磊荣俊冬...
    177-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滨海沙地观赏竹生长的限制元素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对8种观赏竹叶片、小枝和细根不同方位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种观赏竹叶片的C、N、P含量分别为472.98、22.34、1.36 g·kg-1,小枝的C、N、P含量分别为451.35、7.25、1.19 g·kg-1,细根的C、N、P含量分别为443.98、10.07、1.01 g·kg-1;叶片和细根的C:N、C:P相对较小,表明其对土壤中N、P的利用效率较低;方位对叶片、小枝和细根的N含量,小枝和细根的P含量,叶片、小枝和细根的N:P、C:P均有显著影响;叶片的C、N、P含量和N:P显著大于小枝和细根;灌木竹的C含量、N:P、C:P显著大于乔木竹.'绿竹'和'矢竹'的生长受到N限制,'福建茶秆竹'、'鼓节竹'、'实肚竹'和'四季竹'的生长受到P限制,而'花吊丝竹'和'青丝黄竹'的生长受到N和P的共同限制.由此表明不同竹种器官的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和适应方式存在差异.

    化学计量滨海沙地观赏竹植物器官养分限制

    不同林龄福建柏混交林与纯林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

    刘凯陈乾王希贤汪国彬...
    185-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福建柏纯林与混交林林下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阐明福建柏纯林和混交林中土壤肥力随林龄的变化规律,选取不同林龄(15、21、33 a)福建柏纯林和福建柏马尾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土壤养分及相关指标.结果表明:福建柏纯林0~20 cm和20~40 cm土层全氮含量以21年生最高,33年生最低,15年生和33年生混交林土壤全磷含量在20~40 cm土层最低,40~60 cm土层最高.15年生和21年生混交林土壤全钾含量分别比同龄纯林降低了8.98%和68.52%,而33年生混交林比同龄纯林高3.60%.15年生混交林土壤水解氮含量比同龄纯林高出29.29%,而21年生和33年生混交林土壤水解氮含量比同龄纯林降低了35.04%和15.43%.15年生混交林土壤有效磷含量比同龄纯林提高了20.06%,21年生和33年生混交林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比同龄纯林降低了4.77%和4.86%.各林龄福建柏人工林土壤养分基本上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中上层有机质含量随林龄的增加逐渐降低,还显示出一定的土壤磷限制,导致福建柏各器官磷元素养分偏低.因此,在福建柏人工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应适当添加含有一定量磷元素的速效肥,在提高土壤肥力和维持地力的同时,促进福建柏人工林可持续、健康发展.

    福建柏林龄蓄积量土壤养分

    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材种结构的影响

    宋重升王有良张利荣崔朝伟...
    195-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福建省南平市洋口国有林场16年生间伐后3 a内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强度间伐(HIT)、弱度间伐(LIT)和未间伐[对照(CK)]3个间伐梯度,探讨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干形以及材种结构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间伐能促使保留木胸径和树高增长;(2)间伐能够影响林木的胸高形数和径高比,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胸高形数表现为CK>LIT>HIT,径高比表现为HIT>LIT>CK;(3)林木平均单株材积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表现为HIT>LIT>CK,且间伐强度越大,增长越明显;(4)在观测年限内,林分蓄积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呈递减趋势,而林分蓄积定期增长量和增长率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活立木规格材出材率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受间伐影响显著;(5)间伐能够影响林分的材种结构,促使小中径材更早进入下一径阶.在立地质量(SI)≥22及0≤间伐强度≤35%的条件下,间伐强度越大,越适宜大径材培育.

    杉木人工林大径材间伐强度材种结构

    香樟及近缘种的亲缘关系分析

    向双孙维红万晓会丁乐...
    204-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开发的SNP标记,对香樟及近缘种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16个香樟无性系和2个近缘种进行重测序分析,共获得209 Gb原始数据,平均有效测序深度16×.共获得约209308831个高质量SNP,纯合SNP共165814908个,杂合SNP共43493923个.由系统进化树可知11份芳樟无性系聚在一起,3份芳樟无性系与油樟聚在一起,然后与龙脑樟聚在一起,沉水樟和肉桂先被分离出来;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6份香樟无性系分为3类,分别为芳樟类群、龙脑樟和油樟类群;芳樟、龙脑樟和油樟精油成分存在差异,为不同的化学利用类型.

    香樟SNP标记亲缘关系

    华木莲SgMLPK基因的克隆与亚细胞定位

    邓凌帆邱珊姗刘苗苗张建强...
    210-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华木莲心皮为材料克隆了SgMLPK,对其编码蛋白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对其结构域、疏水区、跨膜结构、亚细胞定位进行了推断,基于最大似然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将SgMLPK与GFP基因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并转化了农杆菌,直接注射到烟草叶片中,36 h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SgMLPK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SgMLPK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上,共417个氨基酸(碱基1254 bp),具有苏氨酸激酶结构域和信号肽,存在疏水区,无跨膜区域.

    华木莲自交不亲和M位点受体激酶克隆亚细胞定位

    生物炭和氮肥对沿海沙地鼓节竹笋生长和光合特性的效应

    王希贤吴君李磊江登辉...
    217-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三种秸秆(水稻、小麦、玉米)制成的生物炭,每种生物炭用量为100、400、1200 g,配施300、600、900 g的氮肥,采用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设计,设置空白对照,共10个处理,施肥后分析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鼓节竹的出笋量、成竹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通过模糊隶属函数对各处理进行综合分析.不同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处理下的鼓节竹发笋末期出笋量、成竹率和叶绿素含量相比于对照均有所提高,以处理5的促进效果最佳,出笋量提高了83.3%,成竹率提高了32.4%,叶绿素含量提高了71.2%.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率(WUE)均在处理5下达到最佳,气孔限制值(LS)在处理5下得到了最佳抑制,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值存在一定的波动;在相同用量的生物炭处理下,各指标表现为在小麦生物炭处理下最佳,且随着生物炭用量的增加,对鼓节竹的促进效果先增加后减少.根据隶属函数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处理5的效果最佳,即400 g·丛-1的小麦生物炭配施900 g·丛-1的氮肥,对鼓节竹发笋末期的生长和光合特性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可以在沿海沙地鼓节竹栽培中推广应用.

    鼓节竹生物炭光合特性出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