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刘波

月刊

1008-0384

fjnyxb@163.com

0591-87869455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省农科院大楼

福建农业学报/Journal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农业科学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相关科研成果。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被14家国内外重要文摘刊物、数据库固定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朱业宝陈立喆张丹王金英...
    1119-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进行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为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资源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040份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为材料,开展24个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及其相关性分析.24个表型性状中,按丁颖栽培稻分类体系分为亚种类型、光温性、水旱性、黏糯性等4个性状类型,质量性状分为芒型、颖尖色、颖色、叶色、叶鞘色、节间色、茎集散、倒伏性、种皮色等9个性状类型,数量性状分为全生育期、株高、有效穗数、剑叶长、剑叶宽、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谷粒长、谷粒宽等11个性状类型.[结果]在栽培稻分类体系中,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以籼稻、晚稻、黏稻为主要类型,没有旱稻类型;在质量性状中,大多数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表现无芒、颖尖秆黄色、颖色秆黄色、叶色浓绿色、叶鞘和节间皆绿色、易倒伏、种皮白色;9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216~1.252,倒伏性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在数量性状中,11个数量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变幅为7.55%~30.89%,其中9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10%,有效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1.947~2.092,谷粒长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小于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福建省9个设区市水稻地方品种的11个数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在1.815~2.028,漳州最大、厦门最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与全生育期、剑叶长、剑叶宽和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谷粒长和谷粒宽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的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地区间遗传多样性也存在差异,这些种质资源在水稻育种与基因发掘中可作为重要基础材料利用.

    水稻地方品种表型多样性福建省

    杂交稻广优673高产栽培因子优化与抗瘟性分析

    李福德
    1126-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杂交稻品种广优673的栽培试验技术和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来源,为水稻抗病新品种选育和广优673推广种植提供依据.[方法]以广优673为试验材料,运用最优设计进行密度、施氮量、秧龄3项栽培因子试验,建立产量与3项措施的回归模型,分析栽培措施对产量的影响,并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9和Pigm已开发的功能标记,开展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析和检测.[结果]广优673水稻秧龄短的,早插本田生长期长,需施用较多氮肥,有利于高产;而秧龄长的,本田生长期相应短些,不需施用过多的氮肥.密度、施氮量、秧龄3项栽培因子对广优673的产量都有影响,综合高产栽培措施为:每公顷插20.52万~27.48万丛,每公顷施纯氮144.70~183.76 kg,秧龄26~33 d.稻瘟病抗性基因检测与分析表明广优673含有稻瘟病抗性基因Pi2.[结论]杂交稻广优673具有高产、抗病、生育期适中等特点,产量≥8250 kg·hm-2的栽培因子模拟寻优结果为:每公顷插24.00万丛,每公顷施纯N 164.23 kg,秧龄29.5 d,并推测稻瘟病抗性主要来源于稻瘟病抗性基因Pi2.

    杂交稻广优673特征特性栽培试验稻瘟病抗性

    艾纳香不同提取物GC-MS分析及其抑菌活性

    胡璇王凯于福来王丹...
    1131-1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艾纳香不同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以及对口腔厌氧菌的体外抑菌活性,为艾纳香提取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3种艾纳香提取物艾纳香油、艾粉和艾片的化学成分,并采用管碟法、微量肉汤稀释法和琼脂培养基平板法测定3种提取物对4株常见口腔厌氧菌株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和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的敏感度、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结果]从艾纳香油、艾粉和艾片中分别鉴别出56、19和8种化合物,艾纳香油中化学组分相对艾粉和艾片更为复杂.3种提取物仅含有左旋龙脑1个共有成分,左旋龙脑相对含量分别为13.36%、81.40%和76.07%.体外抑菌试验中艾纳香油、艾粉、艾片对变形链球菌、具核梭杆菌、中间普氏菌均有一定的药敏活性,表现出了中度敏感,3种提取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无明显的药敏作用.3种提取物对4种口腔厌氧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MIC为8.34~100 mg·mL-1,其中艾纳香油的抑菌效果最强(MIC、MBC分别为8.34~16.68、33.35~133.4 mg·mL-1),艾粉和艾片的抑菌效果并无明显差异.艾粉和艾片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艾粉对变形链球菌、艾片对中间普氏菌的MBC值均>200 mg·mL-1,杀菌效果均不理想.[结论]艾纳香中不同提取物艾纳香油、艾粉和艾片对多种口腔厌氧菌均具有体外抑菌活性,尤其是对具核梭杆菌抑制作用最强,其中艾纳香油对口腔厌氧菌的抑制作用最强.

    艾纳香提取物GC-MS体外抑菌作用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

    鸭IFN-βmRNA 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方铁辉董慧肖世峰王劭...
    1139-1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检测鸭IFN-βmRNA转录水平的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中鸭IFN-β(KT428159)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将鸭IFN-β基因克隆至pET-30a载体,以此构建的pET-30a-IFN-β阳性重组质粒作为阳性标准品,采用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构建标准曲线,并进行引物特异性、灵敏度及重复性试验.[结果]该扩增特异性强,无引物二聚体及非特异性产物,熔解曲线单峰(Tm=87.94±0.16℃);Ct值在8.9~34.0线性拟合程度高,相关系数R2>99.5%;灵敏度高,最低检测限为2.84 copies·μL-1;重复性好,对来自临床的3种组织样品检测的组内变异系数小于0.13%,组间变异系数不超过1%.[结论]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为鸭IFN-βmRNA表达水平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技术手段.

    IFN-β荧光定量RT-PCRSYBRGreenmRNA

    一株鸭肝炎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及其VP1基因的多克隆抗体制备

    杨世丽常巍袁梦黄雅贞...
    1145-1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确定福建某鸭场雏鸭以出现角弓反张和肝脏出现肿大并伴有密集出血点为主要病征的高死亡率病害的病原,并制备可特异性检测的多克隆抗体,以期为福建省鸭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素材.[方法]取该鸭场病死鸭肝脏组织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并对病毒进行全基因测序.利用pGEX-4T-1载体构建该病毒优势抗原表位基因的高效表达系统,制备VP1多克隆抗体,并用Western-blotting检测其特异性.[结果]应用非免疫的鸭胚从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鸭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分离毒在鸭胚连续传6代后死亡率约为70%,且死胚尿囊液分别在鸭、鸡、小鼠和兔血液中均未出现血凝现象.注射分离毒的尿囊液的1日龄雏鸭死亡率达100%.RT-PCR扩增结果、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分离毒为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毒株DQ226541.1的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4%,其VP1氨基酸序列与毒株DQ226541.1氨基酸序列一致.将毒株命名为Fujian2015.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GEX-4T-1-VP1,并制备了可特异性检测VP1蛋白的VP1多抗血清.[结论]成功分离到了1株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同时制备了该毒株的VP1多克隆抗体,为后续检测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分离鉴定VP1基因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

    单宁酸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张世忠陈秀琴陈盛星江斌...
    1153-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单宁酸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影响.[方法]将384只1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白羽肉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0、150和200 mg·kg-1的单宁酸,试验期为42 d.[结果](1)饲粮中添加TA呈现提高肉鸡体重的趋势(P<0.05),添加200 mg·kg-1的TA可显著提高肉鸡的日采食量(P<0.05),且呈现降低料肉比的趋势(P>0.05).(2)各组间屠宰重、屠宰率、全净膛率和胸肌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50 mg·kg-1的单宁酸可显著提高腿肌率(P<0.05).(3)基础饲粮中添加单宁酸对肉鸡的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200 mg·kg-1的单宁酸可显著提高肠道中乳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结论]基础饲粮中添加单宁酸可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和腿肌率,增加肠道中有益菌乳酸杆菌属的数量.

    单宁酸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肠道菌群

    茶树乙烯受体ETR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晏美红郑玉成侯炳豪陈雪津...
    1160-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鉴定并分析CsETR基因,预测其潜在分子功能,以期从分子水平了解乙烯受体在茶树生长过程中应对胁迫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鉴定ETR基因家族成员并预测其潜在分子功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法分析其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水平.[结果]从茶树基因组中确定了6个茶树ETR基因家族成员,均包含N端跨膜区、GAF区和组氨酸(His)激酶结构域;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其为两组,与乙烯受体的两个亚家族分别对应;茶树ETR基因家族中每个成员含有1~12个外显子.ETR家族基因在茶树果实和茎中表达量较高,且该家族表现出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低温处理下,6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其中ERS1-1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最为明显;在植物生长调节剂ABA、JA和GA处理下大部分基因表达水平上调,其中ERS1-3基因上调最为明显,而ETR2-2基因在ABA处理下表达水平呈缓慢下调趋势.[结论]共鉴定出6个CsETR基因家族成员,并预测分析了其潜在的分子功能,该基因家族成员在果实和茎中表达量较高,且低温能诱导CsETR基因的表达,其中ERS1-3基因在ABA、MeJA和GA的处理下表达量显著上调.

    茶树ETR基因植物生长调节剂非生物胁迫表达分析

    龙眼DlAGOMEL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亚细胞定位分析

    陈荣珠王小平林美珍赖钟雄...
    1169-1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DlAGOMEL1基因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并明确该基因在亚细胞中的定位,为深入研究DlAGOMEL1基因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T-PCR技术,基于龙眼基因组数据库,克隆DlAGOMEL1基因的CDS及该基因的5'端上游启动子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该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在龙眼体胚不同发育阶段的相对表达量,同时,构建该基因的瞬时融合表达载体,得到重组质粒,并将其瞬时转入洋葱内表皮细胞中,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绿色荧光信号.[结果]获得DlAGOMEL1基因CDS全长序列及5'端上游启动子序列长度分别为2655 bp、1512 bp,该基因编码884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龙眼DlAGOMEL1蛋白与胡杨亲缘关系最近,与单子叶植物水稻、玉米等亲缘关系最远;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该基因在龙眼体胚不同阶段均表达,在子叶胚时期(CE)的相对表达量较高,而在球形胚时期(GE)的相对表达量最低.亚细胞定位结果发现,DlAGOMEL1基因定位于细胞质中.[结论]DlAGOMEL1基因在龙眼体胚阶段的相对表达量呈"V"字型,可能主要参与龙眼晚期体胚发生的转录调控过程,在细胞质中发挥主要的功能作用.

    龙眼DlAGOMEL1基因表达分析亚细胞定位

    基于第三代纳米孔测序技术的茶树全长转录组分析

    王芬木仁张雯马媛...
    1177-1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茶树的全长转录组测序,以期为解析控制茶叶质量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都匀地区福鼎大白茶叶、根和茎为材料,采用牛津大学的纳米孔技术(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y,ONT)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将茶树叶、根和茎进行基因表达量分析;为了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随机抽取4个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1)获得69379条全长转录本、93102个SSR、45852个ORF、6335个转录因子和2229个lncRNA;(2)获得叶与根、叶与茎以及茎与根的差异转录本,叶与根的差异转录本注释到GO、KEGG和KOG数据库分别有9646、2825和7349个,其中参与茶叶品质形成中茶叶滋味相关代谢途径的有各种氨基酸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和苯丙素生物合成等,与香气相关的代谢途径有泛醌和其他萜烯醌生物合成等;qRT-PCR结果显示其表达量与转录组相一致.[结论]筛选到2个差异基因(ONT.24127.2和TEA003892.1)与谷氨酸合成酶有关,在根部合成茶氨酸后再运输到叶部,进而影响茶叶的品质.研究结果为保障茶叶产量和质量打下良好基础,为后续良种选育和引种及开展后续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茶树福鼎大白茶纳米孔技术全长转录组

    增强UV-B辐射对贵妃杧果果实成熟和叶片显微结构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林晓凯廖海枝杨成坤杜婧加...
    1187-1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增强UV-B辐射对贵妃杧果果实成熟期、果实品质、叶片光合作用和显微结构的影响,为制定在增强UV-B辐射下的芒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6年生的贵妃杧果树,在田间采用紫外灯照射,人工模拟96 kJ·m-2·d-1的增强UV-B辐射处理,以自然光照为对照(CK),观测成熟果比率、叶片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叶片显微结构等变化,比较处理与对照的差异.[结果]与CK相比,处理的叶片上表皮和栅栏组织厚度分别高出2.29、30.35μm,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度上升,叶片厚度和栅海比值均显著升高36μm和18%.叶片Pn和Gs呈上升趋势,成熟果比率在4月22日、29日和5月7日分别显著提高了6.77%、37.83%和17.52%;第一批果的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和糖酸比、固酸比显著高于对照,可滴定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的叶片上角质层、下表皮、下角质层厚度和气孔大小、形态均无显著变化.[结论]96 kJ·m-2·d-1的增强UV-B辐射通过改善叶肉光合组织显微结构和提高叶片Gs而增强贵妃杧果叶片光合作用,引起贵妃杧果果实早熟,这也对产期难以调节的贵妃杧果提供了一条产期调节技术的突破性研发新途径.

    UV-B辐射杧果果实成熟期品质光合作用显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