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刘波

月刊

1008-0384

fjnyxb@163.com

0591-87869455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省农科院大楼

福建农业学报/Journal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农业科学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相关科研成果。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被14家国内外重要文摘刊物、数据库固定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克氏原螯虾traf6 like基因参与抗细菌先天免疫反应的研究

    蔺思函杨兵兵李倩倩沈秀丽...
    1245-1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深入研究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traf6 like基因参与先天免疫调节的功能.[方法]以Pc-traf6 like基因为研究对象,利用RNAi技术干扰目的基因表达量之后,进行细菌模拟刺激,并且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干扰Pc-traf6 like基因,通过干扰效果检测,显示48 h时干扰效果良好,可用于后续试验.在目的基因干扰后,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刺激,检测表明促凋亡基因Bax、抗凋亡基因Bcl 2、细胞凋亡关键基因Caspase 3不同程度上调表达;在目的基因干扰后,进行鲶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刺激,检测表明促凋亡基因Bax、抗凋亡基因Bcl 2、细胞凋亡关键基因Caspase 3不同程度上调表达.[结论]Pc-traf6 like基因被干扰,机体在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鲶爱德华氏菌刺激后,Bax、Bcl 2和Caspase 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上调,推测Pc-traf6 like基因通过调控细胞凋亡参与了先天免疫反应.

    克氏原螯虾RNA干扰细胞凋亡先天免疫

    溶藻弧菌AphB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乙酰化验证

    万明月范晨龙丁燏
    1250-1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LysR家族转录因子AphB蛋白是否存在乙酰化修饰,为进一步研究乙酰化修饰对该蛋白功能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HY9901 LysR家族转录因子AphB为对象,根据GenBank上溶藻弧菌aphB序列(No.WP_005380599.1)设计引物,采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异源诱导表达,设置时间、温度和IPTG浓度梯度优化表达条件,最后纯化AphB蛋白,通过抗乙酰赖氨酸特异性抗体验证AphB蛋白的乙酰化修饰程度.[结果]aphB全长约876 bp,37℃时菌液加入0.1 mmol·L−1的IPTG诱导6 h后,AphB蛋白的表达量最高,纯化后的蛋白大小为37.3 kD,AphB自身存在乙酰化修饰位点,但其乙酰化程度在体外不受脱乙酰酶CobB的调控.[结论]初步证明了AphB蛋白是一种乙酰化蛋白且在体外不能被脱乙酰酶CobB脱乙酰化,研究结论丰富了原核生物弧菌中乙酰化修饰的相关理论,为溶藻弧菌毒力基因aphB的翻译后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溶藻弧菌AphB大肠杆菌表达体系赖氨酸乙酰化修饰

    维生素C对降温胁迫下大菱鲆生理生化指标及其肉质的影响

    蒋乐霞华茂圳张长峰黄宝生...
    1256-1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缓解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在降温过程中的应激反应,提高肌肉品质,研究水体中添加维生素C对大菱鲆降温胁迫下生理生化指标及肌肉品质的影响.[方法]首先,将大菱鲆分别放入含0、25、50、100 mg·L−1维生素C溶液处理12 h,然后经制冷循环水系统降温至3℃,无水保活0、12、24、36、48、60、72 h,观察其存活率并筛选最适维生素C浓度;其次,以最适浓度维生素C处理大菱鲆12 h后,进行降温至18、13、8、3℃,分别在4个温度点取样测定白细胞、肾上腺素、皮质醇等生理生化以及肌肉质构指标.[结果]50 mg·L−1维生素C溶液处理的大菱鲆无水保活72 h存活率最高,为40.0%.维生素C处理的大菱鲆血液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浓度均显著高于未处理组(P<0.05);降温过程中,血清肾上腺素、皮质醇、总蛋白等指标含量呈上升趋势,而血清血糖、肝脏肝糖原、肌肉pH呈下降趋势,维生素C处理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幅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维生素C处理组硬度、弹性、咀嚼性等指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50 mg·L−1维生素C处理后,大菱鲆的应激程度及肝肾脏损伤程度得到缓解,能量代谢和肌肉品质方面也更为稳定.表明适当的维生素C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降温胁迫对大菱鲆的负面影响.

    维生素C大菱鲆生理生化指标肌肉品质

    抗稻瘟病基因Pi9导入籼稻恢复系泉恢039的应用研究

    谢旺有陈锦文谢少和陈惠清...
    1266-1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本单位育成的强优势恢复系泉恢039进行遗传改良,提高其稻瘟病抗性.[方法]用人工温汤去雄杂交法,以泉恢039为母本(受体亲本),与75-1-127(Pi9基因供体亲本)杂交,并用泉恢039作为轮回亲本,连续回交2次.回交后代先用系谱法结合叶片上的绒毛性状进行田间筛选,随后对入选株系在室内进行Pi9基因的分子检测和上杭县茶地镇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入选株系同步用三系不育系191A和开源A进行恢复力检测.[结果]经田间筛选和室内分子标记检测,从36个具有绒毛性状的株系中,筛选出12个携带Pi9抗病等位基因,且株叶形态和恢复力与泉恢039基本一致的株系.经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其中11个株系苗瘟抗性水平高于泉恢039,6个株系苗瘟抗性水平与对照75-1-127相当.[结论]利用Pi9基因和GL6绒毛基因同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的遗传现象,可以通过以叶面绒毛等农艺性状进行田间筛选为主,简化室内Pi9基因检测频次和数量,从而选出携带Pi9抗病等位基因的株系(入选率为33.33%),为进一步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株系奠定基础.

    水稻稻瘟病抗性遗传改良泉恢039Pi9

    橡胶树大筒苗培育中叶篷数对出圃定植质量的影响

    周珺王新龙王军陈健...
    1275-1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确定橡胶树大筒苗适宜的出圃叶篷数和出圃定植时的保留叶篷数,为橡胶树育苗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小苗芽接苗为胚苗,通过悬空控根培养的方式培育6~8蓬叶的橡胶树大筒苗,按不同的叶蓬数[6蓬叶(Y6)、7蓬叶(Y7)、8蓬叶(Y8)]和定植保留叶篷数[1蓬叶(P1)、2蓬叶(P2)、3蓬叶(P3)、4蓬叶(P4)]分批次进行出圃定植,比较分析大筒苗的生长势、出圃定植表现和植后0.5年的茎粗生长情况,再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大筒苗的株高、叶篷数和总叶片数的排序均为Y6<Y7<Y8,平均叶篷距为Y6>Y7>Y8,且处理间差异显著.各出圃叶篷数的大筒苗抽芽率为93.34% ~94.25%,处理间无明显差异;出圃率高低顺序为Y6>Y7>Y8,定植成活率为Y7>Y6>Y8;出圃时各保留叶篷数的出圃占比高低顺序依次为P3>P4>P2>P1,定植成活率为P4>P3>P1>P2,且处理间均有显著差异.出圃茎粗大小顺序均为Y6<Y7<Y8,且处理间差异显著;而定植0.5年茎粗为Y6显著小于Y7、Y8,Y7和Y8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保留叶篷数的大筒苗出圃茎粗为P1和P2显著小于P3和P4,定植0.5年后的茎粗为P2显著小于其余保留叶篷数处理.[结论]综合考虑不同出圃叶蓬数的出圃率或出圃时不同保留叶蓬数的出圃占比及其定植成活率和茎粗增长量,橡胶树大筒苗的出圃叶篷数以Y7出圃定植可获得较高的定植成活率和植后生长势;出圃时保留叶篷数以P3的出圃占比最高、植后0.5年茎粗最大;可作为橡胶树大筒苗出圃叶篷数和出圃时保留叶篷数的参考指标.

    橡胶树大筒苗叶篷数出圃定植生长势

    外源褪黑素对青椒幼苗耐冷性影响

    练冬梅赖正锋李洲林碧珍...
    1281-1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外源褪黑素(Melatonin,MT)对提高青椒幼苗耐冷性的生理机制和适宜喷施浓度.[方法]以布兰妮青椒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基质盆栽种植,研究全株喷施不同浓度外源MT(0、25、50、75、100μmol·L−1)对4℃低温胁迫下青椒幼苗生长、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与4℃低温胁迫不喷施外源MT相比(CK),喷施外源MT能增强青椒幼苗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脯氨酸(Pro)含量,降低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和胞间CO2浓度(Ci),增加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最大量子产额(Fv/Fm)、最大光合潜能(Fv/Fo)、电子传输活性(Fm/Fo)及SPAD值含量,在以50μmol·L−1浓度处理时作用效果最明显,地上部干重、CAT、SOD、MDA、相对电导率、Pn、Ci、SPAD值、Fv/Fm、Fv/Fo、Fm/Fo呈显著水平,Pro、Tr、Gs呈极显著水平.[结论]施加外源MT可以通过提高青椒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光合速率,降低细胞膜质过氧化并调节渗透物质含量来减轻低温冷害的影响,从而提高青椒幼苗耐冷性,且以50μmol·L−1浓度进行喷施最佳.

    青椒幼苗褪黑素低温胁迫生理机制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福建百香果品种(系)鉴定及指纹图谱构建

    魏秀清李亮熊亚庆许玲...
    1288-1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SSR分子标记鉴别福建百香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构建福建百香果品种的分子指纹图谱.[方法]基于转录组测序,开发西番莲SSR分析标记,并筛选出15个重复性好、多态性高的分子标记用于17个福建百香果品种(系)鉴定及遗传多态性分析,构建百香果品种(系)的SSR分子指纹图谱.[结果]利用MISA软件对1 kb以上的24319条西番莲(Passiflora caerulea L.)Unigene进行搜索,于8742条Unigene上检测出11385个SSR位点,出现频率为46.82%,平均分布距离为7.15 kb.单核苷酸、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分别占总SSR的63.72%、20.40%和14.28%,为数量较大的优势重复基序,其优势重复基元分别为A/T、AG/CT和AAG/CTT.通过Primer 3.0共获得出28257对SSR引物.从26对有效扩增引物中选择重复性好的15对引物,对17份百香果品种(系)进行多态性验证分析.15对SSR引物共产生235条多态性条带,PIC平均值为0.95.利用UPGMA进行聚类分析并作图,在遗传距离0.765处,可将17个品种(系)分为7个类群.根据15对多态性引物扩增电泳图,选出PFSSR20和PFSSR29引物组合用于构建DNA指纹图谱,可鉴别出17个百香果品种(系).[结论]利用西番莲转录组数据构建的SSR分子标记具有较高的多态性潜能,类型丰富,本研究基于此构建的DNA指纹图谱可分辨出17个百香果品种(系).

    百香果SSR分子标记品种鉴定指纹图谱

    基于TrnL-F与ISSR的凹脉金花茶与3种近缘种的分子鉴别及其遗传多样性

    陈莹曾菁菁吕祉龙仇明月...
    1298-1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凹脉金花茶是一种具有较高价值的观赏与药用两用植物,与其同属中的金花茶、显脉金花茶、东兴金花茶外形相似.通过分子指纹技术分析这4个近源种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可为凹脉金花茶的鉴定及其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利用金花茶、凹脉金花茶、显脉金花茶、东兴金花茶的19个样品评估TrnL-F条形码在这4种山茶中鉴定凹脉金花茶的潜力,并利用简单序列间重复(ISSR)引物检测4个山茶组种的遗传多样性.[结果]基于TrnL-F序列构建的进化树与检测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差异相一致,所有凹脉金花茶样品单独聚为一类.ISSR分析显示,4个凹脉金花茶植物样本单独聚为一类,与其他3个山茶组物种的相似指数为0.57.[结论]TrnL-F可有效鉴别凹脉金花茶与3种近缘种.本研究揭示了这4个近缘种的分子亲缘关系,从分子水平证实显凹脉金花茶具有异于其他3种山茶的遗传特性.

    金花茶TrnL-F分子鉴定遗传多样性ISSR

    三角梅新品种闽红1号的选育

    周群
    1305-1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丰富我国三角梅种质资源,通过实生繁育技术选育三角梅新品种,以促进三角梅品种多样化.[方法]2009年,以银边浅紫三角梅为材料,采收自然杂交的种子进行播种,1年后将播种苗全部落地栽培;2010-2013年进行扦插繁殖并选种,初选变异株命名为闽红1号;2014-2015年闽红1号与其亲本进行品比试验,2017-2018年闽红1号进行多点试验,2022年进行分子基因组测序验证其与母本的亲缘关系.[结果]新品种闽红1号在厦门、漳州等地种植,9月至翌年4月为花期,平均节间距长1.39 cm,刺长4.01 mm;新叶呈橘红色,成熟叶为中绿色,平均叶长7.42 cm,叶宽3.73 cm;花序着生于枝顶端和中部,花苞片呈紫红色,平均长3.97 cm,宽3.19 cm,花期232 d左右.经过品比试验和多点试验,闽红1号表现稳定.闽红1号与其母本的分子测序,证实两者亲缘关系接近.[结论]闽红1号花期长、花量大,具有较高的园林应用价值,于2021年10月正式获颁国家林草局新品种权证书(品种权号:20210523).

    三角梅新品种实生选育扦插繁殖

    太子参酸腐病病原菌白地霉的生物学特性

    陈燕萍陈梅春郑雪芳刘波...
    1312-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太子参酸腐病病原菌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FJAT-32652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测定白地霉在不同温度、pH值、光照、碳源和氮源培养条件下的菌落直径,以及孢子的致死温度和时长,并用显微镜观察孢子在不同培养时间的萌发情况.[结果]该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0℃,pH值为6,碳源为麦芽糖、乳糖和葡萄糖,氮源为硫酸铵,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孢子的致死温度及时长为65℃水浴10 min.病原菌孢子培养3 h开始萌发,9 h形成菌丝,繁殖方式为裂殖.[结论]明确了太子参酸腐病病原菌白地霉FJAT-32652的生物学特性,为太子参酸腐病的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太子参酸腐病白地霉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