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刘波

月刊

1008-0384

fjnyxb@163.com

0591-87869455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省农科院大楼

福建农业学报/Journal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农业科学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相关科研成果。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被14家国内外重要文摘刊物、数据库固定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慢性氨氮胁迫对幼鲫肝、肾组织结构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张月郝玲胡雅菲金珂...
    623-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慢性氨氮胁迫对幼鲫(Carassius auratus)肝、肾组织结构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为研究慢性氨氮对幼鲫的危害及其集约化养殖水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体重(3。10±0。15)g的幼鲫(C。auratus)为试验对象,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得出 96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和安全质量浓度(safe concentration,SC),并以此为基础,设 0 mg·L-1(对照,CK)、6 mg·L-1(低质量浓度,L组)、15 mg·L-1(中质量浓度,M组)和 24 mg·L-1(高质量浓度,H组)4个不同氨氮浓度处理组,试验为期 60 d。分别对胁迫第 15、30、45、60天时的幼鲫肝、肾组织的病理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测定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变化。[结果]氨氮对幼鲫的 96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 为 289。29 mg·L-1,安全质量浓度SC为 28。9 mg·L-1。在氨氮胁迫下,幼鲫组织的病理变化主要为肝细胞空泡化,核仁溶解,肝细胞轮廓模糊、排列混乱;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变性,肾小管管腔缩小,肾小球萎缩。在整个氨氮胁迫期间,肝、肾组织中各氨氮处理组的ALT、AST活性呈升高趋势,其中除 15d时L组和M组的ALT在肝脏中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各时间段 3个胁迫组ALT、AST活性在肝、肾组织中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肝脏中CAT、SOD比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各胁迫组CAT比活力在 45d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SOD比活力在 15d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肾组织中CAT比活力在 15d时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各胁迫组SOD比活力在各时间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氨氮胁迫会导致幼鲫肝、肾组织严重损伤,并伤害其代谢、解毒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在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应及时关注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减少氨氮胁迫对鲫鱼造成的伤害,提高经济效益。

    氨氮胁迫幼鲫肝脏肾脏非特异性免疫指标

    玉屏风加减煎剂对德化黑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抗感染效果

    林雪玲林祚贵赖宝色徐磊...
    63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玉屏风加减煎剂对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感染德化黑鸡抗氧化、抗炎、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抗球虫效果。[方法]将 120只 45日龄德化黑鸡随机分为 6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K组)、感染对照组(G组)、常山青蒿低剂量组(CQL组)、玉屏风加减低剂量组(YL组)、常山青蒿高剂量组(CQH组)、玉屏风加减高剂量组(YH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24 h后开始连续 7d饮水给药,第8d测定比较各组抗球虫指数、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感染对照组(G组)相比,中药处理组CQH、YH、CQL、YL的血便、盲肠病变症状依次减轻。除CQH组外,其他组盲肠病变计分、盲肠黏膜下淋巴细胞密度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除CQH组OPG显著下降(P<0。05)外,其他 3个中药组OPG下降极显著(P<0。01);YL组和YH组盲肠上皮细胞脱落计分极显著降低(P<0。01)。与CQL、CQH组相比,YL、YH组MDA、盲肠病变计分、盲肠上皮细胞脱落计分和OPG下降极显著(P<0。01)。与G组相比,4个中药组IL-6、IFN-γ、TNF-α、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而IL-2含量、SIgA水平、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极显著升高(P<0。01);YL组IL-2含量、SIgA水平、GSH-Px活性、SOD活性、CAT活性极显著增高(P<0。01),YH组GSH-Px、SOD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与K组相比,G组、CQL组、YL组、CQH组、YH组的相对增重率分别是 79。88%、103。49%、107。27%、95。05%、96。06%,抗球虫指数(anti-coccidial index,ACI)分别是 96、165。5、177、133。5、162。5。[结论]玉屏风加减煎剂对人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德化黑鸡具有更好抗炎、抗氧化、提高免疫功能的免疫调节作用,并相应具有更好的抗球虫效果,且以玉屏风加减低剂量组(YL)抗球虫效果最好。

    玉屏风加减煎剂德化黑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免疫调节抗球虫指数

    甘蓝型油菜NHX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在盐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安蓉李永红张振兰李建厂...
    643-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鉴定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Na+/H+逆向转运蛋白(Na+/H+antiporter,NHX)家族成员,筛选盐胁迫相关候选基因。[方法]利用公开的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 11的基因组序列,通过同源比对的方法,在全基因组范围内获得NHX候选基因家族基因及蛋白序列,分析其理化性质、进化关系及盐胁迫下基因表达模式。[结果]共鉴定出 21个甘蓝型油菜NHX基因家族成员,其氨基酸数量为 71~1265 aa,等电点pI为 5。54~7。68,内含子为 0~24个;其中BnNHX1基因定位于细胞质膜,BnNHX5、BnNHX12定位于细胞膜及液泡膜,其余基因均只定位在液泡。NHX基因家族可分为 3个亚家族,分布在 11条染色体上,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NHX基因家族含有多种非生物胁迫响应元件。qRT-PCR结果发现BnNHXs基因受盐胁迫后,多数基因表达量上调,且叶片上的表达量整体高于根部,其中以BnNHX2、BnNHX6、BnNHX8、BnNHX11和BnNHX19等 5个基因表达量变化相对较大。[结论]BnNHX2、BnNHX6、BnNHX8、BnNHX11和BnNHX19等 5个基因可作为油菜的耐盐候选功能基因,为下一步利用NHX基因开展油菜耐盐育种及耐盐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甘蓝型油菜NHX基因家族基因表达盐胁迫

    基于重测序的南方高蛋白大豆品种福豆234的遗传变异

    张玉梅萧涵蓝新隆夏春英...
    652-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南方高蛋白大豆遗传变异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南方高蛋白大豆品种福豆 234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共获得 64 757 037条Clean reads,测序深度为 17×,基因组覆盖度分别达98。08%(1×)和96。25%(5×)。共鉴定出147839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和356739个小片段插入缺失(Small insertion-deletion,Small InDel)位点。其中共鉴定出 14323个非同义SNP突变的基因,4186个Small Indel的突变基因位于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通过COG(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 of proteins)分析发现信号传导机制、转录、碳水化合物转输和代谢等和 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发现碳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传导、内质网蛋白质加工等通路与福豆 234遗传变异相关。此外,本研究以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的两个主要区段内的候选基因进行分析,发现有 65个基因发生SNP或Small InDel水平的变异,其中,SNP变异类型达10种,Small InDel变异类型达 7种。[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南方高蛋白大豆的遗传变异规律,为高蛋白大豆品种选育和分子标记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福豆234全基因组重测序单核苷酸多态性小片段插入缺失变异

    多花黄精种子生理后熟过程的生理变化及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苏海兰牛雨晴成建华朱雁鸣...
    662-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多花黄精种子生理后熟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规律及差异基因表达情况。[方法]以多花黄精种子生理后熟过程 6个阶段的种子为材料,采用化学测定方法,分析每个阶段的超氧化物歧化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可溶性蛋白、粗脂肪、可溶性糖含量。采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对 6个阶段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并用qRT-PCR法对关键差异基因的表达量进行验证。[结果](1)多花黄精种子生理后熟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前 4个时期逐渐增高后,在后两个时期稍有下降;粗脂肪、蛋白质整体呈下降趋势;α-淀粉酶活性及β-淀粉酶活性呈现增强趋势。(2)多花黄精种子生理后熟过程中,蔗糖和淀粉代谢途径、激素信号转导通路等显著富集差异表达基因。[结论]多花黄精种子生理后熟过程中,淀粉等营养物质的代谢、转化与内源激素的协调作用,促进多花黄精种子的生理后熟。

    多花黄精生理后熟转录组测序分析

    荷兰鸢尾自然变异株开花性状差异分析

    林兵樊荣辉陈艺荃孔兰...
    671-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荷兰鸢尾自然变异株系与野生株系的可区别性状的关键评判指标。[方法]根据球根鸢尾DUS测试指南,对野生型春之梦的 4个变异株系MHS5-3、XCQ5-1、MZB7-2、CZL7-3的农艺性状进行测定,比较分析它们的观赏性状间的差异。[结果]自然变异株系与野生型在株型、花期以及生育期等性状没有明显差异;在供测的 40个主要性状中,7个假质量性状,如花蕾、旗瓣、花丝、花柱、羽冠、垂瓣上下表面等部位的颜色的表达状态,在不同变异株系中与野生型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具备可区别性;另外 33个性状则无明显差异。[结论]花色是区别自然变异株系与野生型株系的一个重要性状,其中黄色、蓝色相对紫色、白色具有更强的变异潜力,可为荷兰鸢尾开展新品种选育以及种质创新利用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

    荷兰鸢尾自然变异开花性状花色遗传

    大球盖菇液体菌种繁育工艺研究

    曾志恒戴建清陈文智曾辉...
    680-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优化大球盖菇液体菌种培养基,探究液体培养过程中的生长规律,确立液体菌种繁育栽培种工艺参数。[方法]以大球盖菇 8号为试验菌株,以菌丝体生物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L9(34)优化液体菌种培养基。测定液体菌种菌丝体生物量,还原糖和氨基氮含量,羧甲基纤维素酶、淀粉酶、酸性蛋白酶、漆酶胞外酶酶活生理生化指标,确立优化配方的液体菌种最优培养时间。以平均满袋时间为指标,确立液体菌种扩繁栽培种接种量、培养基配方颗粒度和碳氮比。[结果]优化得到大球盖菇液体菌种最优配方为葡萄糖 20 g·L-1、小麦粉30 g·L-1、酵母粉 0。75 g·L-1、磷酸二氢钾 1。00 g·L-1、硫酸镁 0。50 g·L-1、起始pH 5。培养第 8 天时,大球盖菇菌丝体生物量最大,为 1。66 g·hmL-1;液体培养过程中还原糖含量由 12。23 mg·mL-1 降至 1。38 mg·mL-1,氨基氮含量由 0。09 mg·mL-1 降至 0。06 mg·mL-1;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淀粉酶酶活在第 4 天最高,酶活分别为 6。49、5。16 U,酸性蛋白酶酶活在第 2 天最高,酶活为 1。80 U,漆酶酶活在第 6 天最大,酶活为 1。63 U。液体菌种扩繁栽培种生产工艺参数:接种量为 15 mL,菌包培养基配方颗粒度的粗细木屑比为 7∶3,碳氮比为 50∶1。[结论]大球盖菇液体菌种活性与上述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合发酵液生理生化指标,判定第 7天的液体菌种活力最高。利用大球盖菇液体菌种扩繁栽培种,平均满袋时间为 23。7 d,缩短生长周期 2。7 d。本研究建立配套的制种工艺,为大球盖菇栽培种工厂化生产技术奠定基础。

    大球盖菇液体菌种培养基优化应用

    蚕豆VfNHX1基因克隆及初步功能验证

    金文海樊有存李萍范惠玲...
    68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蚕豆(Vicia faba L。)VfNHX1基因在响应盐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 3′和 5′RACE方法,从蚕豆中克隆了1个Na+/H+逆向转运蛋白编码基因VfNHX1,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亚细胞定位、盐胁迫下的表达分析和初步功能验证。[结果](1)该基因全长 2255 bp,CDS编码区长 1 629 bp,编码 542个氨基酸;(2)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蛋白有 10个跨膜区,不具有信号肽,是一个结构稳定的膜蛋白,且包含 1个NHX蛋白家族特有的Na-H Exchanger结构域;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VfNHX1定位在液泡膜上;(3)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显示,在NaCl处理后,叶片中VfNHX1表达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随即又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在 12h时达最高值;根中 VfNHX1表达量先降低后升高,在 48h时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4)酵母生长试验结果表明,VfNHX1 可以提高盐敏感酵母突变体AXT4K对高盐的耐受能力。[结论]VfNHX1基因能够响应盐胁迫,是蚕豆潜在抗盐功能基因。

    蚕豆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克隆盐胁迫功能验证

    矮牵牛花瓣衰老和逆境胁迫响应相关NAC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杨应杰张付昆穆静怡付鲁峰...
    700-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NAC(NAM,ATAF and CUC)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多种逆境胁迫响应过程的调控。本文旨在鉴定和研究对矮牵牛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的关键NAC成员,为优质抗逆矮牵牛育种提供基因资源。[方法]以腋生矮牵牛(Petunia axillaris)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利用矮牵牛花器官衰老过程、烟草脆裂病毒(Tobacco rattle virus,TRV)侵染、低磷、低温、NaCl、铜离子和干旱胁迫处理后的转录组数据,分析矮牵牛NAC基因(PaNACs)差异表达情况,并对差异表达PaNACs的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及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进行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了部分差异表达PaNACs在矮牵牛花衰老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并预测了差异表达PaNACs编码蛋白的潜在靶基因。[结果]鉴定的 131个PaNAC基因中,59个(45。04%)被鉴定为花器官衰老和逆境胁迫响应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PaNAC72、PaNAC22、PaNAC29、PaNAC40、PaNAC2、PaNAC90、PaNAC83、PaNAC56、PaNAC36和PaNAC35在至少 3个生物学过程响应中差异表达显著,其中拟南芥衰老关键基因 AtNAP的直系同源基因PaNAC29在花器官衰老过程和低温、低磷、铜离子胁迫逆境处理中显著上调表达;PaNAC72在除受铜离子胁迫外的所有 6种处理中表达差异显著;PaNAC22在花器官衰老过程和低温和低磷胁迫中上调表达,在铜离子和干旱逆境下调表达。启动子分析结果显示这 10个PaNAC启动子区域存在多种逆境胁迫响应相关元件,且大量响应衰老和逆境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存在NAC的结合位点。[结论]PaNACs广泛参与矮牵牛生长发育及逆境胁迫响应,其中PaNAC29可能是花衰老关键的正调控因子,PaNAC72广泛响应多种逆境胁迫。

    矮牵牛NAC转录组衰老胁迫生物信息学

    紫芽六堡茶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组测序及表达分析

    梁燕妮魏诗琴乔如颖梁剑锋...
    71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紫芽六堡茶(Camellia sinensis var。sinensis cv。Liupao)是六堡群体种茶树中芽叶呈紫色且富含花青素的特异品系,研究紫芽六堡茶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可为深入了解紫芽六堡茶花青素积累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为高花青素六堡茶树的分子育种提供遗传资源。[方法]利用盐酸乙醇分别提取紫芽和绿芽六堡茶芽中花青素,测定其含量;通过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紫芽和绿芽六堡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找出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紫芽六堡茶花青素含量是绿芽的7倍;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65570条Unigene,平均长度1450 bp;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出与紫芽六堡茶花青素生物合成通路相关的基因 243条,进一步筛选出 43个差异显著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共编码 14个关键酶,包括苯丙氨酸氨裂解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CHS)、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肉桂酸 4-羟化酶(cinnamate acid 4-hydroxylase,C4H)、花色素苷还原酶(anthocyanidin reductase,ANR)、4-香豆酸CoA连接酶(4-coumarate-Co A ligase,4CL)、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黄酮醇合成酶(flavonol synthase,FLS)、黄酮 3′,5′-羟化酶(flavonoid-3′,5′-hydroxylase,F3'5'H)、黄酮 3′-羟化酶(flavonoid 3'-hydroxylase,F3'H)、黄酮 3-羟化酶(flavanone-3-hydroxylase,F3H)、二氢黄酮醇还原酶(dihydroflavonol 4-reductase,DFR)、花青素成合酶(anthocyanidin synthase,ANS)、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eucoanthocyanidin reductase,LAR)。[结论]编码花青素生物合成的 14个关键酶基因中有34个基因在紫芽六堡茶中上调表达,推测这些基因在紫芽花青素积累中起重要作用。

    紫芽六堡茶花青素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