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陈颖

双月刊

1000-5285

0591-83465255

350117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福建师大旗山校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6年创刊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虽是一家地处祖国东南一隅的学术期刊,但它拥有沿海开放和与台湾省毗邻的特殊人文地理环境的优势,且福建师大在理论经济学、中国文学、艺术学、专门史等学科领域占据全国领先地位,故该刊所开辟的闽台文化研究、经济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历史学研究、艺术研究等重点栏目比较引人注目。立足福建,辐射全国,走向世界。注重发表研究现实重大理论问题、有创见、有新意的文章是该刊多年遵奉的编辑方针。得益于始终如一的正确办刊方向、较高的学术质量和编辑出版质量,该刊近年来连续获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科学综合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福建省一级社科期刊”、“中国期刊方阵期刊”的荣誉称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述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叙事策略——一种现代性批判的知识学方案

    雷禹
    105-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以社会加速为中轴的社会理论不仅更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而且用新的现代性规划取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在实质上成为一种新的知识学方案.这种知识学方案将社会加速的历史叙事作为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历史认识论基础,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社会加速异化的病理学式诊断,最终走向以规范世界观为基础的共鸣式伦理学道路.由此,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既实现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分析而构成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诊断,又完成了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深化而进行了强纲领的建构.

    哈特穆特•罗萨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加速现代性知识学资本主义

    地方政府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互动实践:治理逻辑与组织行动策略

    林兆琦
    116-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与合作社的互动关系应当置于地方产业发展的情境中进行探讨.地方农业产业是否具有"典型性",决定了地方政府的农业产业治理逻辑;不同的治理逻辑,影响了对合作社的功能定位."典型性"是指地方农业产业的社会功能大于经济功能,农业产业构成地方对外形象的特色标签."典型性"强的区域,地方政府倾向于"地方治理便利化"的农业产业治理逻辑,合作社被定位为综合型组织;反之,地方政府倾向于"自主发展"的治理逻辑,合作社被定位为自由的市场主体.地方政府治理逻辑与合作社行动策略之间存在张力,合作社通常会灵活运用遵从策略、回避策略及操控策略加以回应.不同的农业产业治理逻辑应当有所结合,以激发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主体性,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加快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建设.

    地方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治理县域经济农业强国

    动态系统论视角下可预见性判断的法教义学分析——以《合同编通则解释》第63条为中心

    冉克平田格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同编通则解释》第 63 条采用动态系统论的方法明确违约损失可预见性的判断要素,弥补了《民法典》中可预见规则缺乏具体判断标准的不足.可预见性判断标准蕴含着合理分配风险、促进市场交易与维护当事人利益的复合法原理.按照与当事人真意联系的紧密程度,可将可预见性判断要素划分为核心要素、次要要素与外部要素,并通过合同解释的方法确定各要素的内涵及适用路径.司法裁判者应当动态地考量可预见性判断要素:仅存在单一要素时,可基于个案情形衡量要素强度.存在多种要素时,若要素作用方向一致,仅需考虑要素的综合强度;若要素作用方向相反,则应综合各要素的权重次序及其强度作出整体判断.

    违约损失可预见规则动态系统论合同编通则解释可预见性判断标准

    数据保护官的作为义务:法理诠释、归责标准与实践应用

    李兰英郑天城
    13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风险社会"人为的不确定性"与企业犯罪预防协商共治的需求,数据保护官不作为的处罚正当性得以确立.在作为义务的来源上,排他性支配说、先行行为说、社会期待说和义务接管说均存在缺陷,无法充分推导出数据保护官的作为义务.考虑到数据安全风险源管控与企业犯罪预防的高度关联性,风险管辖说能够圆满证成数据保护官的作为义务,但存在扩大处罚的危险,应设定更具体的标准.在风险管辖的视阈下,只有当数据保护官客观上违反了对风险源的识别、评估和汇报义务,主观上具备对风险信息的认知优势时,才满足不作为刑事归责的前提.以风险管辖说为基准,能够妥当解决数据保护官怠于履职情形下的责任分配.

    数据保护官作为义务人为风险风险管辖说归责标准信息优势

    儿童的数字生活困境及其治理

    汪鸿波
    147-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儿童的生活.数字技术让儿童受益的同时也让众多儿童被围困其中.被数字围困的儿童面临重重数字风险,使其数字生活乱象层出不穷.主要体现为儿童被数字裹挟而逐渐失去主体性,被数字过度监视而让数字身份危机剧增,被数字假象误导而产生错误的数字观,被数字暴力诱导而沦为数字侵犯者.儿童数字生活风险的治理不仅要重视儿童个体的教育,更要激发家庭在数字教育中的权能意识.以家庭数字赋能为理论关怀重构儿童的数字生活,价值理念上要重申儿童的主体地位,过程上要培养儿童的数字能力,内容上要改善家庭数字素养结构以提升家庭数字素养,目标上要构建数字学习型家庭,以协助儿童免于被数字技术围困,并提高他们的数字素养及数字生活质量.

    儿童赋能数字生活数字治理家庭数字赋能家庭教育

    身体技术视角下的幼儿园如厕实践研究

    范譞
    157-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体技术"概念是对涂尔干理论的重要推进,启发了身体社会学从技术的视角捕捉当代社会的具身经验.梳理身体技术理论中若干未得到充分发展的问题,基于对儿童在幼儿园的如厕实践的经验研究,有如下三点发现:第一,身体技术并非只是日用而不知的"前反思状态",在其习得过程中,个体必须经历反思阶段,再克服其中包含的社会目标和知识的引导,达到某种"后反思/去反思"状态;儿童习得如厕技术的困难过程和各种操作失败的情况则表明,身体技术的目标之间本身就可能存在冲突,而身体技术的某些关键内容无法通过外部演示、观察和训练习得,只能通过个体不断的试错和调整,在身体内部达成协调.第二,身体技术作为集体表征的具身化日常形式,不仅是集体情感的凝结,也是集体情感得以延续与传递的中介,能够创造出某种心智状态,对于个体接纳和理解身体技术的社会目标非常关键;在儿童习得如厕的案例中,保育老师对儿童的监督与负面情感作用非常突出.第三,幼儿园如厕技术的特殊性别化逻辑说明,即便生物性别意义上的身体差异的确存在,但这种差异在社会情境中以何种方式呈现,受到性别化身体技术的影响,后者作为性别规范的集体表征,使身体层面的差异在特定社会情境中只能按照一种符合性别规范的使用方式存在.

    幼儿园儿童如厕身体技术性别社会化性别社会学身体社会学

    Abstracts

    171-172页

    人物介绍

    封2页

    旗山艺苑·张卿美术作品选

    张卿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