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医药杂志
福建医药杂志

陈秋立

双月刊

1002-2600

fjyyzz@yahoo.com.cn

0591-87516804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7号

福建医药杂志/Journal Fujian Medical Journal
查看更多>>福建医药杂志是福建省卫生厅主管,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主办,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所承办的综合性医药学术期刊,1979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宗旨为贯彻预防为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立足本省,及时报道国内外医药卫生科研成果及防治疾病经验,反映其进展及水平,为省内外各级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主要栏目有论著、临床研究与报道、实验研究、预防医学、实验诊断与临床、诊疗技术、药物与临床、中西医结合、医院管理、综述、护理、基层医生园地等。特色为科学性强,信息量大,具有实用性及先进性。本刊1992年获福建省首届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6年获福建省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7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同年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7,2008年连续获得福建省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7年上网以来,相继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2001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科技部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13-2022年南宁市无偿献血者归队状况分析

    何汝汝张翙王心维庞栋...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南宁市10年间献血者归队状况进行总结分析,评价本市献血者归队工作质量和效能。方法 对本市符合条件归队、主动申请归队、归队检测和归队献血情况等数据以及相关归队献血者群体特征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 符合条件归队献血者共4 657人,其中主动申请归队1434人,占比30。79%;归队检测合格957人,占比66。74%;共有595人成功实现归队献血,占比62。17%;共计完成3 675人次归队再献血,其中1 802人次捐献全血686 700 mL,1 873人次捐献血小板3 359 U;以既往献血次数3次以上为主,占比72。61%;男性比例高于女性;30~39岁归队献血人群高于其他年龄段等特征。结论 本市无偿献血者归队工作对保护献血者权益,减少献血者流失,增加血液供给和推进无偿献血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宁市献血者归队特征分析

    无痛分娩技术对初产妇产程和妊娠结局的影响

    邓晓蔚郑琳
    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无痛分娩技术对初产妇产程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初产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方式分娩;观察组60例,采用联合无痛分娩技术分娩。对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疼痛感、产后2 h出血量、Apgar评分、分娩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时间观察组(510。45± 176。271、59。78±42。579、578。47±172。001)min 明显长于对照组(345。32±174。295、44。93±33。672、397。13±179。479)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产程时间,观察组(5。92±5。302)min,对照组(6。03±5。012)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度疼痛率(66。7%)明显高于对照组(25。0%)(P<0。001),观察组中度疼痛率(28。3%)明显低于对照组(55。0%)(P<0。005),观察组重度疼痛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P<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初产妇产后2 h出血量、产后出血率、新生儿出生1 min、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会阴侧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痛分娩技术应用在分娩中,虽然引起产程时间延长,但仍在我国分娩指南规定的时限范围内,能快速减轻产妇分娩过程疼痛感,不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提高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无痛分娩技术产程妊娠结局疼痛程度

    肺腺癌核内包涵体的临床病理及超微结构分析

    杜薇张洪生曾德华刘庆宏...
    8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肺腺癌肿瘤细胞核内包涵体的临床病理及超微结构特征。方法 收集术后病理确诊肺腺癌标本20例,光镜下观察常规HE切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P-B、TTF-1及Napsin-A的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HE切片可见肿瘤细胞中核内包涵体结构,表现为大小不等、均质红染的类圆形物质,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TF-1在所有肿瘤细胞核中呈阳性表达,SP-B、Napsin-A在大部分肿瘤细胞质中阳性表达,而SP-B同时在核内包涵体中亦有点状阳性表达。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核内包涵体主要由弥散型细颗粒状物质组成,与核膜间存在一圈空晕,核内包涵体局部可见与内层核膜相连接的膜性结构。结论 肺腺癌核内包涵体是由肺表面活性蛋白产物,具有SP免疫原性,其阳性表达可提示腺癌的肺起源。

    肺腺癌核内包涵体超微结构免疫组化SP-B

    心脏康复运动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李锦王卢敏林璋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心脏康复运动对心力衰竭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确诊的心力衰竭患者139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50)、常规治疗+中强度持续运动MICT)组(n=47)、常规治疗+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组(n=42)。比较治疗前后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 min步行试验(6MWT)、峰值氧耗量(PeakVO2)的差异性,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常规治疗+MICT组及常规治疗+HIIT组NT-proBNP、LVEF、LVEDD、6MWT、PeakVO2均显著改善,其中常规治疗+HIIT组上述指标改善更为明显(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6MWT与NT-proBNP、LVEDD呈负相关(r分别为-0。278、-0。151,P<0。05),与LVEF、PeakVO2呈正相关(r分别为0。364、0。532,P<0。05)。结论 在现有标准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基础,联合不同的运动康复模式改善患者预后,而高强度间歇性运动,在改善多项心功能指标方面,较中强度持续运动,有其一定的优势。

    心脏康复运动心力衰竭中强度持续运动高强度间歇运动

    2017-2021年老年住院患者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邱丽君郭燕艺陈东杰林璇...
    8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近5年老年患者分离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2017-2021年老年(≥65岁)住院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结果 2017-2021年老年住院患者分离的非重复菌株共13 22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 603株(占27。2%);革兰阴性菌8 836株(占66。8%);真菌790株(占6。0%);真菌2020年、2021年的占比分别为14。4%和8。1%,较2017-2019年的(1。7%~3。1%)明显升高。排名前4位的革兰阳性菌分别是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年间均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菌株,屎肠球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3。4%,且明显高于粪肠球菌。排名前4位的革兰阴性菌在5年间排序均无变化,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的耐药率为0。7%~2。2%;肺炎克雷伯菌2018-2020年间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的耐药率持续下降,分别由28。3%、29。5%下降为12。9%、13。0%,但2021年又回升至21。3%、21。4%;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28。8%~42。1%;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由79。1%下降为56。8%。真菌中以白念珠菌为主,其次是热带念珠菌,两者对三唑类有不同程度耐药,但耐药率均<20。0%。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分离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近两年分离率有所提高,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持续下降,但2021年又回升,需特别关注。

    老年患者病原菌耐药性

    低剂量鞘内吗啡注射和髂筋膜阻滞对髋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郑书强郑洪棋
    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低剂量鞘内吗啡注射和髂筋膜阻滞对髋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 选取2022年2-10月行髋部手术的患者11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鞘内吗啡组和髂筋膜阻滞组各59例。患者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完成手术,鞘内吗啡组鞘内注射吗啡100 μg,髂筋膜阻滞组行髂筋膜阻滞,术后均使用不设置背景剂量的吗啡PCIA泵。记录患者术后6、12、24 h的VAS水平,术后24 h吗啡消耗量和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程度,以及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瘙痒发生情况。结果 与髂筋膜阻滞组比较,鞘内吗啡组术后24 h 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24 h吗啡消耗量明显减少(P<0。05),但术后瘙痒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6、12 h的VAS评分及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鞘内给予低剂量吗啡可提供足够的术后镇痛,且镇痛时间较髂筋膜阻滞明显延长,除瘙痒外,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很好地应用于临床术后镇痛。

    鞘内注射低剂量吗啡术后镇痛术后瘙痒

    右美托咪定滴鼻对老年患者全麻恢复期Ramsay评分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苏金运
    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滴鼻对老年患者全麻恢复期Ramsay镇静评分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手术老年患者60例,性别不限,麻醉风险评估ASA Ⅰ~Ⅲ级。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手术结束前30 min,D组采用右美托咪定1 μg/kg经鼻滴注;C组采用等剂量生理盐水经鼻滴注。记录两组用药前、用药后5 min,拔管前、拔管后5 min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观察两组患者送到麻醉恢复室即刻、5、10、20、30 min的Ramsay镇静评分和相应时刻的HR、SBP、DBP。计算相应时刻的心率收缩压乘积(RPP)。结果 与C组比较,D组患者在拔管前、拔管后5 min时刻SBP、RPP明显降低,拔管后5 min时刻DBP明显降低,拔管前HR明显减慢(P<0。05)。与C组比较,D组患者SBP、RPP在送到麻醉恢复室即刻、5、10 min明显降低(P<0。05),Ramsay镇静评分在送到麻醉恢复室即刻、5、10 min明显较高(P<0。05)。结论 老年患者手术结束前30 min右美托咪定1 μg/kg经鼻滴注,可以减轻全麻恢复期的心血管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降低RPP值,减少并发症。

    老年患者右美托咪定麻醉恢复期血流动力学心率收缩压乘积

    SPECT-CT断层扫描后应用3DSlicer软件测量Graves病患者甲状腺体积的研究

    苏福黄俊英苏淑婷陈国强...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SPECT-CT断层扫描后应用3DSlicer软件在计算Graves病患者甲状腺体积的应用效果,为Graves病患者进行131I治疗时甲状腺体积计算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对41例拟行131I治疗的Graves病患者分别行高锝酸钠(99mTcO4-)甲状腺核素平面显像和SPECT-CT断层扫描,然后分别相应采用GE型Himanka法计算甲状腺体积、应用3DSlicer软件测量甲状腺体积,比较两种方法测得的甲状腺体积、变异系数,计算两种方法对甲状腺体积测定的相关系数。结果 3DSlicer软件测得甲状腺体积为(42。26±23。35)mL,甲状腺核素平面显像测得甲状腺体积为(44。78±8。29)mL,两种方法测得的甲状腺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9,P=0。348)。两种方法对甲状腺体积测定的相关系数(r=0。837,P=0。348>0。05)。3DSlicer组测得甲状腺体积最大值为104。88 mL,最小值为9。17 mL,变异系数为55。25%;甲状腺核素平面显像的GE型Himanka法测得甲状腺体积最大值为58。7 mL,最小值为25。6 mL,变异系数为18。51%。结论 SPECT-CT断层扫描后应用3DSlicer软件可实现对甲状腺体积的精确测量,与甲状腺核素平面显像测量方法的一致性较好,为甲状腺肿大程度的计算提供了 一种新方法,为Graves病患者进行131I治疗剂量的计算提供参考依据。

    Graves病甲状腺显像3DSlicer软件三维重建

    肝细胞肝癌鼻腔鼻窦转移1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陈小平李晓玲龙联文郭惠彬...
    103-105,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肝细胞肝癌鼻腔鼻窦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发生于鼻腔鼻窦的转移性肝细胞肝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肝恶性肿瘤术后出现右鼻腔肿痛,右睑肿胀,右面部稍肿胀。CT平扫及MRI平扫示:右侧上颌窦及鼻腔、鼻前庭占位性病变并右侧上颌窦后外侧壁、前壁及眶底骨质破坏,右侧颞下窝及眼眶侵犯,倾向恶性病变。活检组织镜下示:破碎组织中查见肿瘤组织及出血、坏死成分,鼻黏膜下纤维组织中肿瘤细胞成片排列,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肿瘤细胞胞浆中等偏少,胞浆嗜酸性,部分可见胞浆内空泡,核圆、卵圆,核仁不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肿瘤细胞Glypican-3、广谱CK弥漫强阳性,CK7部分阳性,Hepatocyte个别细胞阳性。诊断:肝细胞肝癌鼻腔鼻窦转移。结论 肝细胞肝癌发生鼻腔鼻窦转移罕见,结合患者肝癌病史、转移灶及原发性肿瘤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指标表达情况是正确诊断的关键。

    鼻腔鼻窦肝细胞肝癌诊断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复方斑蝥胶囊调控乳腺癌铁死亡的机制研究

    王一名刘苏燕谭娇丽蔡加琴...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探讨复方斑蝥胶囊(CMC)调控乳腺癌(BC)铁死亡的可能靶标及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利用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GeneCards、FerrDb等数据库获得CMC、BC以及调控铁死亡的相关靶点。利用STING网站构建药物-疾病交集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信息图(PPI)。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生成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再进行KEGG和GO功能富集分析,并通过分子对接来模拟活性成分作用于靶蛋白的结合情况,最后通过GEPIA、HPA和cBioPortal数据库验证核心靶点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突变情况。结果 共获得198个活性化学成分,药物-疾病共同靶蛋白基因51个。PPI显示,关键靶点为TP53、IL6、EGFR、HIF1A、STAT3。主要活性成分为山奈酚、槲皮素、异鼠李素、常春藤皂苷元、β-谷甾醇。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主要涉及FoxO、NF-kappa B、Hippo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主要活性化合物与关键靶点均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生物信息学结果表明,BC组织中IL6和EGFR的mRNA水平高表达,且TP53的预后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ioPortal工具显示,1 756例患者中有658例(37。5%)存在基因突变。结论 复方斑蝥胶囊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方式发挥调控铁死亡治疗BC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复方斑蝥胶囊乳腺癌铁死亡网络药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