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医药杂志
福建医药杂志

陈秋立

双月刊

1002-2600

fjyyzz@yahoo.com.cn

0591-87516804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7号

福建医药杂志/Journal Fujian Medical Journal
查看更多>>福建医药杂志是福建省卫生厅主管,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主办,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所承办的综合性医药学术期刊,1979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宗旨为贯彻预防为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立足本省,及时报道国内外医药卫生科研成果及防治疾病经验,反映其进展及水平,为省内外各级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主要栏目有论著、临床研究与报道、实验研究、预防医学、实验诊断与临床、诊疗技术、药物与临床、中西医结合、医院管理、综述、护理、基层医生园地等。特色为科学性强,信息量大,具有实用性及先进性。本刊1992年获福建省首届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6年获福建省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7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同年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7,2008年连续获得福建省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7年上网以来,相继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2001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科技部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MRI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脱髓鞘假瘤鉴别中的价值

    卢善良陈玉珊林景恋詹淑君...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与脱髓鞘假瘤(DPTs)磁共振(MRI)的影像表现,提高两组疾病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和30例脱髓鞘假瘤的MRI检查,并分析两组MRI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PCNSL组与DPTs组在年龄、性别和临床症状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最大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表观扩散系数(appearance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磁敏感加权成像(magnetic 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CNSL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部分病灶出现典型"缺口征"、"尖角征",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出现凋亡相关宽大Lip峰,可见Lac峰;DPTs增强扫描呈边缘环形轻度强化或无强化,MRS无特异性。结论 PCNSL组的弥散受限、SWI信号减低发生率高于DPTs患者,结合增强扫描和MRS,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磁共振成像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假瘤淋巴瘤鉴别诊断

    荧光ROSE在肺恶性肿瘤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刘加夫张宏英陈晓红林清华...
    6-9,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在CT引导经皮肺活检(PTLB)联合荧光细胞学现场快速评估(F-rose)在肺恶性肿瘤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在我院进行的微创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住院患者120例。在CT引导定位下对病变区域细针穿刺取材,将穿刺针残留液涂至两张载玻片上,并分别用另两张清洁载玻片叠放、轻压,反向匀速拉开,制成4张涂片,迅速放置于95%酒精中固定后取出干燥。通过荧光ROSE染色和ROSE染色来评估两种染色方法在肺部占位性病变中的差异性。根据组织病理学结果明确病理诊断筛选出94例患者,其中确诊恶性肿瘤66例,非肿瘤性病变28例。患者以真菌和抗酸分枝杆菌阳性为非肿瘤性病变患者。以病理组织学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方法对肺恶性肿瘤细胞学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并评估两种方法对肺恶性肿瘤的细胞学诊断价值差异性。结果 荧光ROSE和ROSE组的总确诊率分别为60。64%和48。94%(P<0。05);诊断肺部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两组均为68。18%(P>0。05);荧光ROSE和ROSE组的特异度分别为42。86%、3。57%(P<0。05)。结论 荧光ROSE联合PTLB可提高肺部占位性病变的确诊率,尤其可提高肺部恶性肿瘤细胞学诊断的特异度,在肺部占位性病变细胞学诊断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荧光细胞学现场快速评估恶性肿瘤CT引导经皮肺活检细胞学

    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的临床研究

    关照秦筱钰张嵘袁源智...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白内障患者的术前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B/F ratio)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眼内生物参数的相关性。为优化常规白内障人工晶体(IOL)计算公式和角膜屈光术后IOL计算公式提供有用的信息。方法 将169名白内障患者的182只眼纳入了研究,对其术前的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和IOL Master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出每只眼的矫正角膜折射指数。结果 本研究人群B/F Ratio均值为(82。04±1。68)%,与年龄(rp=0。313,P<0。001)、角膜屈光度(Kp,rp=0。567,P<0。001)、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R2,rp=0。566,P<0。001)成正相关。矫正角膜屈光指数(N)为1。322 9~1。330 6(1。328 2±0。001 0)。结论 本研究样本的B/F Ratio值、N,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接近,比Gullstrand模型眼的B/F Ratio值、N小。当白内障患眼B/F Ratio较低时,需要考虑使用特殊的IOL屈光力计算公式。

    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白内障角膜折射指数角膜后表面屈光度

    冠状动脉Z值等四联指标模型对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的辅助诊断价值

    张绍洁阎国辉甘书芬
    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Z值联合发热时间、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四联指标模型对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儿科收治的怀疑为川崎病的患儿165例,以临床诊断标准作为金标准最终确诊的83例为病例组(包括不完全川崎病),排除川崎病诊断的82例为对照组。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冠脉Z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川崎病四联指标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用约登指数确定最佳诊断阈值。用Kappa值评价四联指标模型与临床诊断标准的一致性。结果 冠脉Z值、发热时间、IL-6、CRP是川崎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冠脉Z值1。5,发热时间5。5 d,IL-6 31 pg/mL,CRP 42 mg/L。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四联指标模型AUC为0。960,Kappa值为0。867,诊断价值高于各独立危险因素,与临床诊断标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冠脉Z值联合发热时间、L-6、CRP构建的四联指标模型能有效地辅助临床诊断并减少漏诊,为提高KD诊断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冠状动脉Z值发热时间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

    房性与室性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预后研究

    郑美端刘建平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FMR)患者的预后。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首次住院的3+级和4+级的FMR患者,中位随访30个月,根据患者的病史和超声心动图特点,分为室性 FMR(ventricular functional MR,VFMR)组和房性 FMR(atrial functional MR,AFMR)组,收集患者病历资料和预后情况,分析不同类型FMR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心衰再入院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357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65岁,男性230例,女性127例;其中VFMR组273例、AFMR组84例。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率、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和复合终点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和/或因心衰再次入院)。复合终点发生率AFMR组明显低于VFMR组[HR=0。51,95%CI(0。33,0。79),P<0。05]。伴有房颤的FMR复合终点的发生率高于不伴房颤者(VFMR组P<0。01,AFMR组P=0。01)。缺血性和非缺血性VFMR复合终点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高水平BNP(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是VFMR出现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肌酐和左室舒张末内径是AFMR出现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FMR预后明显好于VFMR,两者的预后因素不同。

    二尖瓣反流功能性预后

    SiFa STR 23plex检测体系在福建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应用

    吴贻晨余鸿陈点王尧城...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SiFa STR 23plex检测体系中21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和1个Y-InDel位点在福建地区汉族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并探讨其在法医物证鉴定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SiFa STR 23plex检测体系对302例福建地区汉族无关个体血样进行分型检测,并通过PowerStats v12软件统计福建地区汉族人群上述遗传标记的等位基因频率数据和群体遗传学参数。结果 21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多态信息含量为0。584 3~0。911 7,平均个体识别率为0。928 5,平均杂合度为0。783 4,检测体系累计个体识别力大于0。999 999 999 9,累计非父排除率大于0。999 999 992,各STR基因座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异常基因座分型2例,1例为D1S1656基因座出现三带型等位基因14/15/17。3,另发现1例Amelogenin性别基因座缺失AMEL-X基因分型。男性个体的Y-InDel位点的"缺失"基因型占82。9%,"插入"基因型占17。1%。结论 SiFa STR 23plex检测体系在福建地区汉族人群中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态性和较强的法医鉴别能力,能够作为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的重要手段并对建立群体DNA数据库提供数据支持。

    遗传多态性STR基因座福建汉族插入缺失多态性

    多序列MR影像组学模型对局灶性结节增生及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魏立豪张飞鹏詹淑君林景恋...
    26-30,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 旨在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及C序列联合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对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及肝细胞癌(HC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21年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确诊的196名患者的MRI图像,采用DWI及C序列的图像,各自提取了多种影像组学特征,将提取出的特征进行联合降维、筛选,使用LR分类器,构建HCC和FNH的影像组学鉴别模型。结果 该影像组学模型在诊断HCC和FNH方面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效能,其中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00,准确度0。833,敏感度0。800,特异性0。867。结论 DWI及C序列联合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在FNH与HCC的鉴别诊断中展现出显著价值,能够有效地区分FNH和HCC,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优化治疗方案选择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肝细胞癌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影像组学磁共振成像

    低表达组氨酸三聚体核苷结合蛋白2对人正常结直肠黏膜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蔡少鑫林艺丹庄岷雪林孟波...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组氨酸三聚体核苷结合蛋白2(histidine triad nucleotide binding protein 2,HINT2)及上皮钙黏素(E-cadherin,CDH1)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组织中的表达,下调HINT2对人正常结直肠黏膜细胞(FHC)的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获取UC患者的病变及正常结肠组织,检测HINT2及E-cadhe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FHC细胞株中的HINT2的表达水平,Transwell实验及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UC组织中的HINT2与CDH1的表达降低。在Transwell实验中,低表达HINT2组细胞的穿膜细胞数多于对照组细胞,低表达HINT2+高表达miRNA-200c组与对照组之间穿膜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低表达HINT2组细胞的划痕缩小距离比对照组长,低表达HINT2+高表达miRNA-200c组与对照组之间划痕缩小距离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提示低表达HINT2组FHC细胞中CDH 1表达降低,而钙粘素2(CDH2)、波形蛋白基因以及锌指蛋白1(ZEB1)表达升高。结论 HINT2和CDH 1在UC组织中低表达,在FHC中低表达HINT2通过抑制miR-200c上调ZEB1,进而激活EMT通路,致FHC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

    溃疡性结肠炎HINT2miR-200c上皮间质转化

    乙型肝炎低表面抗原患者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与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的相关性分析

    黎环林勇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血清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HBV pgRNA)检测结果与慢性乙型肝炎(CHB)低表面抗原患者不同乙肝病毒的血清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慢性乙型肝炎低表面抗原患者共计148例纳入研究。临床样本进行HBsAg、HBsAb、HBeAg、HBV DNA、HBV pgRNA的测定,检测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层分析以及HBsAg、HBsAb(ROC曲线)评价血清HBV pgRNA的预测价值。结果 血清HBsAg滴度对HBV pgRNA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HBsAb、HBeAg、HBV DNA与HBV pgRNA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患者中,HBsAg滴度对HBV pgRNA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患者中,HBsAg、HBsAb对HBV pgRNA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曲线下面积为0。934,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sAg大于0。5,pgRNA是阳性的;HBsAb曲线下面积为0。874,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sAb大于1。44,pgRNA低于检测下限。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低表面抗原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临床指标如血清HBsAg滴度及HBV pgRNA滴度对病情的转归有较好的预测价值。HBsAg和HBV pgRNA滴度越低,HBsAb滴度越高,预示病情稳定、不易复发。

    慢性乙型肝炎HBsAgHBsAbHBVDNA前基因组RNA

    日间病房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周翠云姚金婵谢建忠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福建省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日间病房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为有效预防肿瘤患者发生感染和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日间病房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408株,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尿、宫颈分泌物和痰标本病原学检出阳性高。重点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为8。59%,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42。86%。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大于9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达88。1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敏感性为100%。结论 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肿瘤日间病房的主要感染病原菌;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日间病房医护人员多重耐药防控重点;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敏感性好。

    日间病房恶性肿瘤病原菌耐药性医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