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医药杂志
福建医药杂志

陈秋立

双月刊

1002-2600

fjyyzz@yahoo.com.cn

0591-87516804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7号

福建医药杂志/Journal Fujian Medical Journal
查看更多>>福建医药杂志是福建省卫生厅主管,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主办,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所承办的综合性医药学术期刊,1979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宗旨为贯彻预防为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立足本省,及时报道国内外医药卫生科研成果及防治疾病经验,反映其进展及水平,为省内外各级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主要栏目有论著、临床研究与报道、实验研究、预防医学、实验诊断与临床、诊疗技术、药物与临床、中西医结合、医院管理、综述、护理、基层医生园地等。特色为科学性强,信息量大,具有实用性及先进性。本刊1992年获福建省首届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6年获福建省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7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同年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7,2008年连续获得福建省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7年上网以来,相继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2001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科技部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闽西客家地区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情况临床分析

    陈益升林荣启邹路平林冬梅...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闽西客家地区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患病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2年5-8月在我院体检的闽西客家地区75岁以上老年人2 540人,通过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包括上腹部CT、血常规、血液生化全套、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以及肿瘤标志物,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NAFLD患病率6。26%,男性患病率为2。13%,女性患病率为4。13%;ALT、ALB、UA和TG与75岁以上老年人NAFLD的发生呈正相关(r=0。031、0。106、0。003、0。137,P<0。05),而男性(r=-0。926,P<0。05)和 HDL-C(r=-1。329,P<0。05)与75岁以上老年人NAFLD的发生呈负相关。结论 75岁以上的老年人NAFLD的危险因素包括ALT、UA和TG,性别和HDL-C水平是75岁以上老年人NAFLD的独立保护因素。

    非酒精性脂肪肝客家地区7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情况相关因素分析

    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胃肠息肉术的应用效果

    林豪
    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消化内镜(DE)下高频电刀胃肠息肉(GP)术对患者术后疼痛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进行GP治疗的患者75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DE下高频电刀治疗,观察组给予无痛DE下高频电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术后疼痛感、胃肠道激素水平以及术后72 h的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息肉切除个数为(3。08±0。75)个,对照组为(3。23±0。45)个,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76。84±7。46)mL,低于对照组的(85。47±6。8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息肉切除时间为(48。92±3。13)min,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12。69±1。78)h,均短于对照组的(52。07±3。28)min、(14。38±1。96)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h、术后12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为(2。03±0。25)分、(0。76±0。1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26±0。19)分、(0。94±0。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胃泌素(GAS)、胃动素(MOT)水平为(127。06±17。41)pg/mL、(243。42±24。56)pg/mL,高于对照组的(115。38±17。32)pg/mL、(230。72±21。4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为(40。83±4。76)pg/mL,低于对照组的(45。12±5。0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手术前后差值分别为(30。17±3。14)pg/mL、(22。23±4。56)pg/mL 及(4。09±1。02)pg/mL,均小于对照组的(32。23±3。35)pg/mL、(28。41±4。32)pg/mL及(5。37±1。06)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2 h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的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下高频电刀GP术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有利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早日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

    消化内镜高频电刀胃肠息肉术后疼痛胃肠功能

    半截石斜仰卧位联合可弯曲负压输尿管鞘在上尿路结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许剑锋卓伟峰黄鸿源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半截石斜仰卧位联合可弯曲负压输尿管鞘在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结石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半截石斜仰卧位下,采取可弯曲负压输尿管鞘、输尿管软镜治疗。结果 所有手术均一期顺利完成,其中2例患者因输尿管解剖异常,改行经皮肾穿刺导丝引导下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平均手术时间(100。53±38。90)min,其中手术时间>90 min有11例(占64。7%);术后住院时间2。0(2。0~3。0)d;术后清石率82。4%;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结论 半截石斜仰卧位联合可弯曲负压输尿管鞘在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结石是可供选择的方案之一。

    输尿管软镜输尿管鞘上尿路结石体位

    微创通道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12例

    王连运王永康高长彬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通道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直径<3 cm,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采用微创通道显微手术切除病变。收集所有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和预后情况,其中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预后情况包括术前1 d、术后14d、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后6个月MRI平扫和增强,CT平扫、三维重建检查。结果 12例病变均全切除,术中出血量为50~120(72。6±12。6)mL,术中均未输血;手术时间为110~165(95。5±31。6)min;住院时间为6~12(8。5±2。8)d。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脑脊液漏及感染。术后6个月12例患者的ODI评分由术前的26。00±2。03恢复至4。69±1。14;7例神经根疼痛患者术后6个月疼痛均完全缓解,VAS评分由术前的7。89±0。78降至1。78±0。67。与术前比较,ODI评分和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MRI随访期内影像学病变均无复发,CT复查显示关节突及脊柱稳定性均未受影响。结论 微创通道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全切除率高,并发症少,对肌肉、关节突关节损伤小、脊柱稳定性好。

    椎管内神经鞘瘤显微外科手术微创治疗效果

    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认知训练前后P300的改变

    陈恩玉
    86-87页

    脑卒中认知障碍认知训练P300

    干扰NIX通过抑制自噬缓解脊髓神经元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王培文姚学东俞海明庄华烽...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线粒体外膜蛋白NIX能否通过抑制自噬缓解脊髓神经元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 利用H2O2(200 μmol/mL)处理分离的原代脊髓神经元,以构建体外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转染shNIX干扰NIX的表达,并通过流式凋亡检测与CCK-8增殖检测观察脊髓神经元的凋亡情况,PCR检测NIX基因的转录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NIX、LC3与Becl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shNIX能显著下调NIX基因的转录水平与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效果明显,用于后续的实验操作。流式凋亡检测与CCK-8增殖检测表明,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脊髓神经元出现凋亡,降低其增殖速度。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NIX、LC3和Beclin的表达。shNIX使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脊髓神经元的凋亡减少,促进了细胞的增殖,并且使LC3和Beclin的蛋白表达减少。结论 干扰NIX通过抑制自噬减弱了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脊髓神经元损伤。

    NIX脊髓神经元缺血再灌注自噬

    基于体外微量反应评价某些甾醇类化合物对5α还原酶的抑制作用

    林滨蔡沓栗何小蓉何宇...
    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体外微量反应,体外筛选有效的5α还原酶抑制物。方法 从SD大鼠肝脏中获得5α还原酶的粗酶,建立体外微量反应体系,通过反应前后睾酮量的变化来评价受试甾醇类化合物对5α还原酶的抑制作用。结果 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解决非那雄胺及受试甾醇类化合物在水相中溶解度低等的问题,确保微量反应有效进行,从而得到可靠的筛选结果。结论 羊毛甾醇在体外具有较好的5α还原酶抑制效果,或许可以成为新型的5α还原酶抑制物。

    5α还原酶非那雄胺体外脱发

    miR-149-3p通过调控NIS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增殖和迁移

    谢文焌李华水林强
    94-99,封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iR-149通过调控钠/碘共同转运体(Sodium/Iodide Sympoter,NIS)调控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方法 对选取的GSE113629转录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筛选其中表达差异较为明显且在PTC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的MicroRNA(miRNA)作为研究分子。通过在线数据库预测目标miR-NA的下游靶基因,随后检测调控目标miRNA表达后靶基因变化情况并观察靶基因水平改变对甲状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 在GSE112629数据集中,研究发现miR-149-3p在PTC组织中高表达。通过对miR-149-3p预测靶基因进行维恩分析,我们发现NIS是miR-149-3p的重要靶基因。通过分析GEPIA和UALCAN数据库,我们发现NIS在PTC样本中明显低表达,同时发现PTC的淋巴结转移率越高、分期级别越高则NIS表达量越低,并且NIS表达量与患者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呈正相关。在多种PTC细胞系中miR-149-3p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甲状腺细胞系,抑制PTC细胞内miR-149-3p表达后细胞内NIS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当敲低miR-149-3p时,细胞的增殖活性和迁移能力受到明显抑制。结论 PTC中miR-149-3p高表达,并且miR-149-3p能够通过抑制NIS表达明显增强PTC的增殖活性和迁移能力。

    甲状腺肿瘤miR-149-3pNIS增殖活性迁移

    针刺对缺血缺氧大鼠海马自噬蛋白表达的影响

    刘威王翔锋郑晓彬林芩...
    10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电针对缺血缺氧大鼠海马神经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选择SPF级老年雄性大鼠1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长强组,每组6只。模型组及长强组制作缺血缺氧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长强组行电针刺激。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认知功能;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LC3-Ⅰ、LC3-Ⅱ、LC3-Ⅱ/LC3-Ⅰ和p62蛋白的表达。结果 Morris水迷宫实验:与模型组相比,空白组及长强组大鼠潜伏期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长强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海马LC3-Ⅰ、LC3-Ⅱ蛋白表达明显增加,LC3-Ⅱ/LC3-Ⅰ比值明显增高,p62蛋白表达明显较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长强组大鼠海马LC3-Ⅰ、LC3-Ⅱ蛋白表达明显减少,LC3-Ⅱ/LC3-Ⅰ比值明显降低,p6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电针刺激可改善缺血缺氧老年大鼠的认知功能,这可能与电针刺激改善了缺血缺氧老年大鼠海马区LC3-Ⅰ、LC3-Ⅱ、p62蛋白和LC3-Ⅱ/LC3-Ⅰ的表达,调控脑组织自噬反应有关。

    脑缺血缺氧电针海马自噬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银杏叶提取物修复蓝光损伤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机制

    王珊珊李泳宁戴雅彬张月芬...
    10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修复蓝光损伤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银杏叶提取物的活性组分、二级结构及其作用靶点、疾病作用靶点、构建蛋白互作关系网络、筛选出关键蛋白,并进行富集分析。体外细胞实验检测蓝光损伤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添加银杏叶提取物后细胞活性、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相对量和miR-103a-3p mRNA表达量。结果 查得银杏叶提取物20种活性组分、61个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的潜在作用靶点,富集分析发现潜在作用靶点基因本体主要富集到BP,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主要富集到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等。体外实验发现,银杏叶提取物可以提高蓝光损伤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活性,减少ROS相对量,高剂量的银杏叶提取物可以降低miR-103a-3p mRNA表达(P均<0。05)。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可能通过作用于肿瘤坏死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Ⅱ等9个靶点,调节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癌miRNA(microRNAs in cancer)通路等,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细胞死亡、氧化代谢等,从而修复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蓝光损伤。

    银杏叶提取物蓝光损伤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