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韩松

双月刊

1674-5205

xbbjb@nwupl.edu.cn

029-85385160

710063

西安市长安南路300号西北政法大学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Journal Science of Law -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 Law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法律科学》是西北政法学院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它以探索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理论为宗旨,努力反映法学研究的新成果。主要发表法学学术理论文章,辟有法律文化与法律价值、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人权与法制、部门法理学、法制现代化、法律制度探微、法学新问题研究、域外法评、长安法史、立法研究、法律实践等栏目,注重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本刊连续被列入“中文核心期刊”、“法律类核心期刊”、“中文社科常用期刊”、“法学类最重要的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地方政府债务问责制的完善

    倪楠
    137-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政府债务问责制作为依据委托代理理论构建的一种制度,其内在要求贯彻有限政府理论、适度干预理论和社会本位理论。自2018年地方政府债务问责制初步建立以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攀升,地方政府债务问责典型案件不断发布,一些制度设计层面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问责制度的关键在于将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事项、问责程序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系统化、体系化和法治化。在重构地方政府债务问责制度中还需制定体系化的法律法规,细化债务问责相关规定;强化参与性问责,配套交叉问责,引入绩效评估机制;健全地方债务问责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地方债务问责救济程序等配套措施。

    政府债务隐性债务违规举债法律责任

    论债权转让表见规则

    杨立新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第49条有两款规定,官方将第1款定性为"债权表见让与",将第2款规定为"债务人确认债权存在",这样既不统一也不协调。第1款的定性是通说,没有不同意见;第2款是对客观事实的具象表述,缺少概括性,应当定性为债权表见责任,这样就能建立起统一的债权让与表见规则体系。债权让与表见规则是指在债权转让中,出让人出具不实通知或者债务人出具虚假确认,形成债权让与或者债权存在的效力外观,使债务人或者受让人获得对债权合理信赖的债权转让规则。该表见规则包括债权表见让与和债权表见责任,其后果都是使债权的表见行为强制有效,分别保护债权让与的债务人和受让人的信赖利益,以实现维护交易秩序的目的。

    债权转让债权表见让与债权表见责任强制有效信赖利益保护

    法典制度文明与行政法典编纂

    张航
    159-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度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构成与表征方式之一。法典可从形式、权威、逻辑和体系等多个维度表现出制度文明的精神,故法典既是制度文明的代表性成果,也是制度文明的创新性表达。在中外源远流长的制度文明史上,法典编纂发挥着为文明国家"正名"、建构国家统一法秩序和铸造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作用,因而从古至今备受统治者的推崇和青睐。我国在推进行政法典编纂工作时,有必要从法典制度文明史的角度"从常观变",进而构建中华制度文明的行政法治图景,展现行政法治文明的中国制度特色。虽然法典形式无涉立场与偏好,但是法典编纂必须在特定制度文明底色和具体国情条件下展开。中国行政法典编纂应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突出特性,塑造中国行政治理的制度韧性,接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行政法典编纂的政治决断和立法安排应在法典制度文明的视阈下推进,并具体处理好行政法典的名称选择、体例设计、编纂步骤、内容框定和立法技术等问题。

    制度文明法典编纂行政法典民族共同体意识立法技术

    当事人视角下的刑事鉴定制度

    赵晏民
    174-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障专门性事实查明的准确性,当事人除作为自身鉴定利益的维护者以外,在更为宏观的司法系统内还承担着鉴定纠错者的角色。当前的刑事鉴定制度设计是一种以"司法主导"与"侦鉴一体"为特征的"非知情人司法"结构,在运行过程中面临信息偏在阻碍鉴定错误的发现、认知隔阂限制鉴定错误的证明、错误鉴定责任主体与纠错主体同一、鉴定纠错裁决的形式主义倾向、刑事诉讼惯性加剧鉴定纠错难以及鉴定纠错功能的辐射范围受限等困境,无法适应刑事案件当事人作为"案情知情人"纠正鉴定错误的制度化需求。刑事鉴定制度的优化需要通过特定的程序操作消除当事人纠正鉴定错误的制度障碍,打造一种相对区隔于"非知情人司法"逻辑的鉴定纠错机制,让刑事案件当事人与司法机关回归"正和博弈"的应然关系定位。

    司法鉴定刑事鉴定制度侦鉴分离鉴定权

    新公司法视域下的减资纠纷诉讼模式研究

    艾茜
    188-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司减资纠纷早在2008年已成为法定案由,但我国司法现状表明,在公司减资纠纷中,债权人鲜有以减资纠纷诉讼模式解决争议的情形,而更多以类推适用法人人格否认、股东抽逃出资、案外人异议之诉等方式实现其请求权。公司减资纠纷诉讼模式和案由呈闲置现象。但如此类推适用却有悖公司法教义,不仅导致了司法裁判规则混乱,而且损害了公司、公司债权人的整体利益和减资股东的诉讼权利。2018年《公司法》第22、177条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根源。2023年《公司法》为解决上述闲置化现象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思路。应按照2023年《公司法》第226条的规定,通过公司决议无效和撤销之诉,建立起统一的公司减资纠纷诉讼模式和裁判规则。

    公司减资纠纷法人人格否认抽逃出资公司人格

    《法律科学》2024年总目录

    199-200页

    书讯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