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妇女研究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妇女研究论丛
妇女研究论丛

谭琳

双月刊

1004-2563

17656@263.net;luncong@wsic.ac.cn

010-65103472

100730

北京灯市口大街50号

妇女研究论丛/Journal Collection of Women's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92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是妇女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刊物,成为妇女学苑的一个不可多得至诚好友。在《论丛》创刊之际,陈慕华和雷洁琼同志为本刊欣然题词:“妇女事业的进步需要科学理论做指导”,“研究妇女理论,推进妇女运动”。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运用多科的知识和方法,多层次、多角度探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妇女解放和发展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推进妇女事业的发展。它一贯奉行“双百方针”,提倡解放思想,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与探索。在林林总总的妇女性刊物之中,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学术底蕴吸引一大批关心妇女发展、热衷于性别平等的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以及国外学者。《论丛》是应妇女事业发展之需和妇女理论研究发展的呼唤而面世的。它走出的每一步都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每一个妇女运动中的重大事业和每一个时期妇女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都会《论丛》中有所反映。它反映现实,但不句泥于现实,理论上的前瞻性也是一贯的追求。通过对国内外富有创造性的学术观点的推介,《论丛》已被置于妇女研究的前沿地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妇女研究力量——在中国妇女研究会202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2024年9月28日)

    黄晓薇
    1-6页

    包揽式还是合作式育儿更好?中国双亲家庭父母育儿分工状况与儿童发展

    张春泥盛禾肖凤秋
    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父母参与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论文关注中国双亲家庭中父母不同的育儿分工模式对子女发展的影响.根据父母在儿童日常照顾和学业辅导中的角色,论文区分了父亲包揽、母亲包揽、母亲负责辅导而父亲负责照顾型合作和父亲负责辅导而母亲负责照顾型合作四种模式,重点比较这四类模式下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学业表现、心态以及家庭为促进儿童成长所提供的家庭教育环境.基于2023年面向全国112所公立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及其家长开展的"儿童校外生活状况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中国双亲家庭的育儿分工中,母亲包揽型最多,其次是父母合作型,父亲包揽型最少.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母合作型育儿的比例逐渐上升.较之母亲包揽型育儿,父母合作型育儿更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学业表现、心态、亲子关系和丰富课外生活的安排,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当下家庭教育政策所倡导的父母共担育儿责任的现实价值.不过,父亲包揽型家庭的儿童在学业表现、课外生活、亲子关系方面表现不及母亲包揽型家庭,这一抚育类型的家庭值得关注.

    育儿分工父职母职家庭教育儿童发展

    分工实践与观念互动的共塑:情境视角下的中国夫妻婚姻满意度研究

    姜凤姝刘爱玉
    2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性别分工、性别观念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现有文献欠缺夫妻双方的分析视角和互动情境的问题意识.本文使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构建情境视角下的分析框架,以考察经济和家务维度的性别分工实践以及夫妻性别观念互动如何共同形塑婚姻满意度.研究发现:首先,"男人养家,女人持家"的传统分工无法达成两性满意的婚姻,当代中国女性要求丈夫既能挣钱养家也能分担家务,男性虽然要求妻子操持家务,但也看重妻子的经济贡献.其次,基于夫妻双方性别观念的交织对观念互动进行分类,性别观念冲突的类型不利于提升婚姻满意度,个体对配偶经济贡献和家务贡献的重视程度随互动类型而变化,"丈夫现代—冲突型"中夫妻对彼此承担经济责任的要求存在矛盾,表明分工实践与观念互动交互作用于婚姻感受.最后,与性别分工实践相比,夫妻间性别观念契合对中国夫妻婚姻满意度而言更为重要,同时需要关注两种影响在不同婚姻队列和城乡地区间存在的异质性.

    婚姻满意度性别分工实践性别观念互动夫妻互动情境

    从"打工妹"到"女老板":流动女性创业与社会关系构建

    肖索未丁羽翔
    4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对20世纪80年代进京的流动女性创业者的生活史访谈,考察在创业过程中女性对社会关系的能动性构建.对于这些在市场改革早期进京的年轻农村女性而言,创业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往往基于姻缘和业缘,带有明显的自致性特点,是她们积极行动和主动构建的结果.她们经营婚姻关系以平衡生意与家庭,打造兼顾生意与生活的同行女性圈子,并搭建突破性别边界的生意网络.本文通过对流动女性构建有助于创业的社会关系的情境化分析,为女性创业与社会网络的研究领域提供新的经验认知和理论启示.

    流动女性创业社会网络自致性关系

    瑜伽与家:女性健康与家庭关系的互构

    常笑梅笑
    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已婚已育中青年女性是家庭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大量照顾家人和管理家庭健康的工作,但健康研究并未给予这个群体足够的重视,而性别研究大多关注社会结构、权力话语对女性身体经验和健康实践的影响,对家庭关系和女性健康的相互作用关注不足.本研究以中青年女性群体的瑜伽实践为例,考察她们的自我健康意识、健康行为与家庭关系的互构关系.研究发现,练习瑜伽的中青年女性主动管理和促进自身健康,强调"照顾自身健康"的重要性,实际上是为了更持久地行使家庭责任和"照顾他人健康".但同时,中青年女性基于照顾自身健康而开展的健康行为又能够增强她们的自我健康意识并重塑家庭关系.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为女性健康研究补充了"关系"视角,呼吁社会更加关注中青年女性的健康福祉.

    女性健康家庭关系自我健康意识瑜伽

    共病共生与同舟共济:以炎症性肠病为例分析女性长期非正式照顾者的个体与社群获益感

    丁瑜韩孟元陈宝敏
    6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性肠病是无法根治、需终身用药治疗、高发于青少年的少见慢性病,患者身心生活需要悉心照顾.本文从研究和日常服务中发现,大部分照顾者为女性,她们在长期照顾的沉重负担下部分女性照顾者依然显现了较高的照顾动力.通过与24名照顾者和7名患者的深入接触和访谈,本文详细描绘了女性照顾者在饮食营养、病情监控和身心情绪照顾等方面多重衍生和延伸的照顾责任,她们与患者身心精神紧密联结,形成了"共病"关系,并努力建立家庭共同面对疾病的"共生"关系,实现了自我认知和角色适应、学习成长与身心调整、弹性自我边界等个体层面的获益感,为长期照顾提供了部分动力.在社会工作的介入与激发下,"共生"关系拓展到家庭以外,她们通过志愿活动广泛参与、由己及人,获得了同舟共济式的社群获益感,有效弥补了个体获益感的零散和不稳定,为社会工作介入慢性病的长期照顾提供了现实参照.

    女性照顾者长期非正式照顾获益感社会工作炎症性肠病慢性病

    算法凝视下的女性:深度伪造的性别伦理困境与治理路径

    张欣宋雨鑫
    8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度合成技术同传统性别偏见相互叠加,生成了一种新的数字性别暴力形式.在高仿真、低门槛、广传播的合成技术加持下,深度伪造延续和加剧了性别不平等,侵害女性的自主权和人格尊严,更在根本层面系统侵蚀女性群体参与社会交往的真实性信任基础.深度伪造技术所引发的性别伦理困境呈现出普遍性、系统性特征,不应将其简单归因为个别化或偶发性的不良事件.这一困境实质上是技术应用失范、伦理约束缺位及法律规制滞后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深度伪造技术滥用问题,各国虽在技术防控、伦理规范及法律监管层面采取了相应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相关风险,但在治理实效性与问题对应性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鉴于深度伪造技术的系统性治理难题,应构建"技术为伴、伦理为基、法律为盾"的多维治理框架:在技术层面,强化合成技术的安全利用机制;在伦理层面,培育多元主体间的合成伦理共识;在法律层面,构建个体赋权与系统规制相结合、民事救济与刑事制裁相衔接的法律保护框架.

    深度伪造性别伦理困境性别平等人工智能治理

    女性社会主义与丁玲文学

    刘复生
    9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性社会主义革命的精神传统,始于晚清的秋瑾,与民初的无政府主义运动有很深的关联.丁玲成长于女性革命的核心区域,受母亲及其社交圈层熏陶,在少年时代即深受这一革命传统的浸染,后来在上海、北京又继续受到无政府主义和早期社会主义思潮女权观念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女性社会主义思想,它成为丁玲此后思想发展的底色.即使"向左转"之后,丁玲也没有完全放弃早年的革命观念,仍试图坚持女性革命的最初目标和理想,这也导致了她和延安革命模式的矛盾.20世纪40年代以后,丁玲的立场有所调整,由强调女性"自由"过渡到重视女性"自主",努力将女性社会主义理想与革命体制统一起来.丁玲的女性社会主义观念及其发展和调整,在各个阶段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清晰的痕迹.

    女性社会主义丁玲精神传统盟姊写作文学创作

    革命"顿挫"中的"忧郁"与幻想——重读丁玲的《阿毛姑娘》

    冷嘉
    11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阿毛姑娘》放在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的时代语境中进行解读,由此探究丁玲早期小说中人物的"忧郁"所传达的复杂意涵.阿毛从产生幻想到最终毁灭的过程,亦可视为五四后知识女性的精神和情感历程的一个隐喻.从阿毛进入"现代"的心灵历险,可以窥见幻想的运作机制和相关连的"虚荣"所隐含的逻辑,以及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恋爱至上主义"的魅影.丁玲以文学的方式对这些带有时代印记的思想话语和精神症候作了抉心自食般的批判性分析.

    丁玲《阿毛姑娘》大革命幻想虚无主义

    《妇女研究论丛》2024年总目录

    126-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