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西安工程大学 全国纺织教育学会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西安工程大学 全国纺织教育学会

高勇

季刊

1006-8341

xuebao699@163.com;xuebao@xpu.edu.cn

0086-29-82330074;82330694

710048

西安市金花南路19号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Journal Basic Sciences Journal of Textile Universitie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原西北纺织工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它以繁荣科学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培养人才,推动现代化建设为办刊宗旨。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及英语等五个基础学科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方面有创见性或实用性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与文献综述等。读者对象为自然科学工作者,高等院校教师及研究生等。本刊面向全国广泛征稿。对于学术水平高,具有创新性的稿件优先发表,稿酬从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光谱信息的拉曼成像技术助力生物质材料结构设计研究进展

    林泽婉叶冬冬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研究人员对生物质材料进行了诸多结构设计,以提升其性能并获得高性能生物质材料.其中,拉曼光谱技术因其高分辨率、无损检测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质材料的多尺度结构表征.介绍了拉曼成像技术,并详细总结了课题组基于拉曼峰位、拉曼峰偏移、拉曼峰强度及偏振拉曼等光谱信息对生物质材料进行拉曼成像,以辅助验证材料结构的研究进展.此研究进展为拉曼成像技术在其他材料上的扩展应用提供了参考.

    拉曼成像生物质材料结构表征拉曼峰位拉曼位移拉曼峰强偏振拉曼

    纺织结构仿生材料研究与应用进展

    杨奥林刘乐乐马丕波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纺织材料可加工性强,产品多种多样,应用广泛.同时,仿生科学的迅速发展备受关注.纺织工程与仿生科学结合逐渐紧密,纺织结构仿生材料因其性能优异、可设计性强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促进纺织结构仿生材料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应用,从纤维仿生、织物仿生、复合材料仿生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纺织结构仿生材料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其在医疗、军事、防护等领域的应用,展望了未来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目前,仿生纺织材料存在微观机理分析不成熟、复杂无序、结构难以织造以及研究成果难以产业化等问题.因此,认为应推动新型纺织技术与功能性原料结合,探索多尺度表征材料多级结构的方法,加快推进研究成果落地.研究结果可为纺织结构仿生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进一步提升其功能性、稳定性与普适性.

    仿生学纺织材料仿生纤维功能纺织品纺织复合材料

    不同阻燃剂对尼龙材料加工改性的研究进展

    余厚咏陈芸卉张云云任谢丹...
    22-2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尼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以及耐腐蚀、耐油性、耐热性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军工、深海等高端领域.但尼龙材料具有可燃性,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雾、有毒气体和熔体滴落,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害.总结了阻燃尼龙基体的加工方式和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氮系阻燃剂等常用传统阻燃剂改性尼龙材料的技术发展、应用和困境,分析不同种类阻燃剂对尼龙性能的影响机制,并重点论述了生物基阻燃剂及碳基阻燃剂2种先进尼龙阻燃改性方法的优势、发展及潜在应用.

    阻燃尼龙共混共聚后整理无卤阻燃剂

    聚氨酯基可控释放微纳米材料结构设计及应用研究进展

    师文钊张领刘瑾姝陆少锋...
    3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氨酯因其结构的多孔性、灵敏的刺激响应性以及与其他无机或有机材料复合的可加工性能,被广泛用于微胶囊、纳米胶束、纳米水凝胶等可控释放材料的制备研究.分析了聚氨酯用于微胶囊、纳米胶束、纳米水凝胶等可控释放材料研究的结构设计思路,并详述了不同制备方法对聚氨酯基可控释放材料可控释放性能的影响.主要介绍了界面聚合法和乳液聚合法制备单壳层/双壳层微胶囊、化学交联法制备刺激响应型纳米胶束以及物理交联、化学交联和互穿网络技术制备刺激响应型纳米水凝胶.同时总结了聚氨酯基可控释放微纳米材料在纺织化工、医用、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分析了聚氨酯基可控释放材料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对其未来应用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聚氨酯微胶囊可控释放纳米胶束纳米水凝胶

    织物单双层结构设计对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

    董洁付凯悦孙润军邢文祺...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织物结构对织物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采用导电镀银纤维与不锈钢长丝以及绝缘锦纶长丝为原料,织造了具有电磁屏蔽性能的单双层织物.在织物结构中,以锦纶长丝为经纱,导电纤维作为纬纱,按照一定的比例设计并织造了系列单层和双层织物,并对织物的基本性能及电磁屏蔽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双层织物中纬纱为1根锦纶纤维和2根镀银纤维交替织造织物(B1)的电磁屏蔽性能达到最佳,为42.4 dB;纬纱为1根锦纶纤维和2根不锈钢纤维交替织造织物(B4)的电磁屏蔽效果为40.5 dB;电磁屏蔽性能随着导电纤维含量的增加显著提高;在导电纤维含量相同时,镀银纤维织物的电磁屏蔽效果比不锈钢纤维的电磁屏蔽性能好;双层织物的电磁屏蔽性能优于单层织物.

    电磁屏蔽织物不锈钢纤维镀银纤维锦纶纤维

    埃洛石纳米管改性酚醛复合泡沫的性能研究

    王斌薛功飞俞慧李颜靓...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泡沫复合材料的性能易受前驱体制约,为优化碳泡沫复合材料前驱体的性能,以酚醛树脂为基体,酚醛微球为分散相,埃洛石纳米管(HNTs)为增强相,经模压成型、高温固化处理,制备了 HNTs改性酚醛复合泡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万能试验机和热重分析仪等对该酚醛复合泡沫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HNTs相的引入,可显著提高酚醛复合泡沫料的力学强度与断裂韧性,这得益于酚醛微球和HNTs有效阻碍了裂纹扩展,消耗裂纹扩展功.HNTs质量分数为4%的酚醛复合泡沫,压缩强度和比压缩强度均达到最大,分别为15.4 MPa和38.7 MPa·cm3·g-1,较纯酚醛复合泡沫分别提高了 65.6%和59.3%.改性酚醛复合泡沫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起始分解温度均在350 ℃以上.800 ℃下的残炭率均超过60.8%,最高可达68.3%,这得益于HNTs对树脂基体分解的延缓与热量传递的延缓.埃洛石纳米管改性酚醛复合泡沫的研发,有助于提高其衍生碳泡沫材料的综合性能,对碳泡沫材料应用于空天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酚醛泡沫埃洛石纳米管前驱体力学性能热行为

    导电相含量对高银导电银浆微观形貌和性能的影响

    苏晓磊刘晨曦位野刘毅...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制备PET薄膜所需要的导电银浆,以不同含量的导电相银粉制备高比例银含量导电银浆,并用丝网印刷将银浆印刷至P E T薄膜上.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直流低电阻测试仪、高级旋转流变仪、ACE-QFH型百格刀对导电银浆进行黏度、导电性能、弯折能力、金相分析及附着力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导电相银粉含量对导电银浆有较大的影响,在银粉A与银粉B比例为5∶1,导电相含量为65%,银浆黏度达到最小值为41.2 Pa·s,体积电阻率达到最小值为5.56 × 10-5 Ω·cm,且点和面的接触也比较致密,印制银线边缘光滑无毛刺,表面粗糙度低,附着力最好.

    导电浆料导电相导电性能体积电阻率

    碳纤维织物基MoS2柔性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王凯闵诗茹武萁贾浩...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扩大二硫化钼(MoS2)较小的层间距尺寸,提高其在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存储性能,以高导电性碳纤维织物基MoS2为柔性负载基底,使用碳酸氢铵和碳酸氢钠2种物相调节剂对MoS2的合成过程进行调控,获得不同层间嵌入结构的MoS2材料(MoS2-NH4+和MoS2-Na+),并探究了嵌入离子类型对层间结构及锌离子存储特性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在反应中碳酸氢铵释放的NH4+离子(扩层尺寸0.39 nm)相比于碳酸氢钠释放的Na+离子(扩层尺寸0.12 nm)具有更好的扩层效果.在电流密度为500 mA·g-1下,MoS2-NH4+电极循环3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7.39%,并且在后续柔性纤维状电池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工作特性.提出的具有高性能的MoS2基柔性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为锌离子电池柔性电极材料的结构优化设计开拓了新的思路.

    碳纤维织物基水系锌离子电池二硫化钼柔性电极材料层间距调控

    基于Ag NWs/棉织物柔性压力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

    巫云龙王健骁郑姣姣张梦阳...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柔性传感器制造工艺繁琐、成本昂贵等缺点,以银纳米线(Ag NWs)为导电物质,以棉织物为弹性基体,采用反复浸渍的方法制备出一类具有良好弹性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实验结果显示,棉织物经Ag NWs浸渍后,Ag NWs可均匀包裹在棉纤维上,形成有效的导电网络,且具有一定的柔性.此外Ag NWs的含量越高,Ag NWs对织物的导电性越好.在5次浸渍后,Ag NWs/棉织物内部形成稳定的导电网状结构,其检测灵敏度可达到3.36 kPa-1.在压力为1.74~7.60 kPa范围内,此传感器对压力的响应和松弛时间均为50 ms.证明所研制的压力传感器具有较好的传感性能,可以作为一种优良的柔性压力传感器使用.

    棉织物AgNWs柔性压力传感器灵敏度

    针织结构温度传感器设计及其性能

    郭明靖李肖悦王利君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可穿戴式温度传感器穿着舒适性差、传感均匀度低的问题,设计一种柔软、透气的针织结构传感器来测量人体皮肤表面温度.选取织物组织、添纱密度、添纱行数3个因素,各因素依次设计为纬平、1+1罗纹、2+1罗纹、满针罗纹组织,全添纱、1隔1添纱、1隔3添纱,6、12、18、24、30添纱行数来设计正交试验.利用提花添纱编织技术,设计并织造了 25种规格的针织结构传感器,测试了温度变化过程中织物电阻的变化,采用多指标极差法分析试样的线性度和灵敏度.结果表明:添纱行数与织物组织分别对传感器的线性度和灵敏度影响最大,并因此得到线性度与添纱行数、灵敏度与织物组织的函数模型;其最佳的织物参数组合为1+1罗纹组织、1隔3添纱、添纱30行.

    柔性传感器针织工艺纬编提花添纱传感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