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分子影像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分子影像学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
分子影像学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

季刊

1674-4500

xbbjb104@fimmu.com

020-61648176

510515

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子影像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ImagingCSTPCD
查看更多>>《分子影像学杂志》(ISSN1674-4500;CN44-1630/R),是《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管理的国家正式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0.75。 现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等收录。本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等。本刊不收审稿费,稿件的发表周期在6个月以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T影像组学可辅助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赫晓磊王俊王艳
    73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T影像组学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于2023年1~10月收治的210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肝纤维划分为无纤维化组(n=137)和合并纤维化组(n=73)。所有患者均接受CT平扫+增强扫描,应用Shukun Radiomics V94软件自每张CT图像的感兴趣区域内提取不同的CT影像组学特征。将入组患者划分为训练集(n=147)和验证集(n=63),通过LASSO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并建立CHB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价模型性能。结果 提取的1227个定量影像特征参数通过LASSO降维筛选后共保留了23个具有预测性能的组学特征用于构建CHB患者肝纤维化诊断模型,训练集的曲线下面积、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51、0。789、0。792、0。735;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74、0。733、0。751、0。703。结论 通过CT影像组学特征辅助诊断CHB患者发生肝纤维化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CT影像组学

    定量CT评估内脏脂肪及皮下脂肪与结直肠腺瘤的相关性

    王诚明徐志锋熊伟翔杨云竣...
    736-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定量CT评估腹部内脏脂肪(VAT)及皮下脂肪(SAT),探讨腹部脂肪分布与结直肠腺瘤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7月经病理确诊的10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作为腺瘤组,又将腺瘤分为早期腺瘤(n=36)和进展型腺瘤(n=64),之后收集我院同期的无腺瘤健康人群158例作为正常组,收集基本临床资料并运用定量CT测量腹部L2/3椎间隙水平的VAT及SAT面积。分别比较腺瘤组与正常组、不同病理类型腺瘤组的脂肪分布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VAT、SAT与结直肠腺瘤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腺瘤组的VAT面积高于正常组(P=0。015),而SA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型腺瘤组VAT面积高于早期腺瘤(P=0。02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脂、BMI、VAT及VAT肥胖为结直肠腺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44、1。325、1。147、1。895、2。185,P<0。05)。结论 VAT与结直肠腺瘤的发病存在一定联系,VAT越高,发生腺瘤的风险可能也越高,也更有可能演变成进展期腺瘤,而SAT与腺瘤的发生则无必然联系。

    定量CT结直肠腺瘤内脏脂肪皮下脂肪

    B1场校正T1 mapping可作为肺结节良恶性诊断及病理分型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方法

    洪琴肖勇符益纲周笑...
    741-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B1场校正T1 mapping在肺结节诊断及病理分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8月~2022年7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肺部B1场校正T1 mapping扫描的54例患者,共计57个肺结节,其中良性17个,恶性40个。由2位独立测量者A、B手动勾画测量病灶的初始T1均值,测量者之间可重复性使用组内相关系数进行评价;比较T1均值在良恶性肺结节之间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区分良恶性肺结节的最佳阈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T1均值在不同病理学类型肺结节之间的差异。结果 肺结节的T1均值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之间均显示了较好的测量可重复性(组内相关系数为0。977、0。953)。测量者A及测量者B测得良性肺结节的T1均值分别为1615。98±337。28 ms、1618。52±362。82 ms,测得恶性肺结节的T1均值分别为1376。87±262。50 ms、1392。51±301。30 ms;良性肺结节的T1均值比恶性肺结节更高(P=0。006、P=0。020)。ROC曲线显示,以T1=1350。33 ms为界值进行诊断,恶性肺结节的敏感度为53。66%,特异度为87。50%,ROC曲线下面积为0。720(95%CI:0。586~0。831)。其中T1均值在腺癌、鳞癌及小细胞肺癌中存在差异(测量者A、B:P=0。009、P=0。010)。小细胞肺癌的T1均值高于腺癌和鳞癌的T1均值(P=0。003、P=0。049),但是腺癌和鳞癌之间的T1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4、P=0。774)。结论 B1场校正T1 mapping成像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可成为肺结节良恶性鉴别及病理诊断的快速的、无辐射的定量影像学检查方法。

    肺癌肺结节T1mapping诊断病理

    腰围结合剂量指数在儿童腰椎低剂量CT检查的应用

    陆洋王莎莎边传振朱明水...
    746-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剂量指数(DRI)结合腰围在降低儿童腰椎CT检查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将2021年1月~2022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学行腰椎CT检查的300例患儿依据其腰围进行分组,腰围≤45 cm为A组(n=120),45 cm<腰围≤50 cm为B组(n=100),腰围>50 cm为C组(n=80);将每组患儿再随机分配到不同的亚组,各亚组对应不同的DRI值,扫描管电压为100 kV,采用DoseRight自动曝光控制技术,采用iDose4重建算法重建CT图像,对其质量进行主观、客观评价,对各组CT检查的容积CT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作对比分析。结果 在图像质量能满足最低诊断需求的前提下,A组各亚组DRI最小为9,B组为11,C组为13;A、B、C组图像在椎间盘区及椎旁肌肉区信噪比均随着DRI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均是随DRI的减小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RI与腰围相结合,能够为儿童腰椎CT扫描个性化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

    儿童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指数腰围

    胃肠间质瘤根治术后5年的预后因素

    何昌银李传明刘芸
    750-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胃肠间质瘤根治术后5年的预后因素,并建立生存预测模型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5日~2018年6月20日本院行根治术治疗的297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以5年为观察截止点,将患者分为无复发生存组(n=232)和死亡(或复发转移)组(n=65),联合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病理及CT特征,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评价模型效能。结果 临床病理特征与患者5年预后的关系:未辅助伊马替尼治疗、核分裂计数较高、高Ki-67指数的患者预后不佳的几率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消化道出血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特征与5年预后的关系:两组患者部位、大小、破裂、是否有粗大的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长方式、溃疡、钙化、上覆黏膜的一过性强化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临床病理及CT特征的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部位、形态、大小、肿瘤破裂、肿瘤囊腔与肠管相通、核分裂像是5年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五,AUC为0。916,敏感度0。877,特异度0。802,正确率0。818。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影响胃肠间质瘤根治术后5年预后的预测模型,该模型的预测性能好,为临床预后判断和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胃肠间质瘤无复发生存预测模型

    HER2放射性分子探针应用于肿瘤诊疗的研究进展

    查圆郭旭高晓敏杨蕊...
    757-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或突变,促进与细胞增殖和肿瘤发生相关的多种信号通路的启动,是肿瘤诊疗的重要靶点之一。核医学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精确定位病灶,通过PET/SPECT显像技术实现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监测。HER2放射性分子探针,包括抗体、小分子多肽、亲合体及锚蛋白重复蛋白等类型,正处于积极研发及临床前/早期临床研究阶段,为核医学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基于HER2放射性分子探针种类与乳腺癌、卵巢癌、胃癌等HER2阳性肿瘤疾病分类,对核医学技术应用于HER2阳性肿瘤诊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HER2放射性分子探针核医学放射性核素乳腺癌卵巢癌胃癌非小细胞肺癌

    影像学方法在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刘懿炜王钢周子博朱桐尧...
    764-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鼻咽癌是一种恶性度较高的癌症,早期颈部淋巴结转移为其典型特征之一,显著影响患者预后。应用影像学方法进行颈部淋巴结检查可尽早筛查出鼻咽癌。本文简要概述了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影像学特征,探讨了MRI、CT、超声等常用影像学诊断方法和PET、荧光成像等新技术在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以及人工智能辅助影像诊断转移性颈部淋巴结的最新应用。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方法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将更加精准,可为疾病的早期发现、精准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有力支持。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影像学检查人工智能

    小脑梗死的影像评估及临床研究进展

    陈文静沈龙山朱越
    769-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发病率并不高,仅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3%,但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一旦病情恶化进展迅速。由于小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多样化且不典型,小脑梗死并未被充分认识,容易漏诊误诊。小脑梗死的病因机制复杂很难确定,传统影像技术常常受椎-基底动脉解剖变异的影响,难以区分解剖变异和疾病。为了进一步发现和诊断小脑梗死的病因,可以考虑增加基底平行解剖扫描MRI,基底平行解剖扫描MRI作为飞行时间磁共振血管造影的补充序列,可以提供准确的椎-基底动脉三维解剖视图,旨在区分动脉粥样硬化、夹层及发育不全。小脑梗死症状不典型、病因复杂及预后差,本文从临床表现、影像评估、临床诊断及治疗等几个方面对小脑梗死进行综述,更进一步全面了解小脑梗死,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小脑梗死小脑后下动脉基底平行解剖扫描枕下减压颅骨切除术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王钧豪韩玲燕苏一飞成睿...
    774-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胶质瘤微血管生成的病理学基础及其在肿瘤发展和治疗中的重要性广受关注。磁共振灌注成像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手段,通过反映组织内微血管分布和血流灌注情况,已应用于胶质瘤的分级诊断、分子诊断、肿瘤鉴别和预后分析。对磁共振成像数据的分析可实现胶质瘤的精准分类,有助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同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该技术能够为胶质瘤的分子亚型分类提供依据,指导更精准的治疗策略,并用于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本文综述了胶质瘤微血管灌注的生物学机制和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

    脑肿瘤胶质瘤磁共振灌注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动态对比增强成像动态磁敏感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