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工程塑料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工程塑料应用
工程塑料应用

王金立

月刊

1001-3539

epa@epa1973.com

0531-85878057

250031

济南市天桥区田庄东路3号

工程塑料应用/Journal Engineering Plastics Applic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技术性刊物。报道国内外工程用树脂、塑料及其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加工与应用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及技术改进经验。主要栏目有材料、加工、应用、测试、综术、简讯等,读者对象为从事高分子材料科研、生产及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高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成纤相组成对PBAT/PLA微纤复合材料形貌及性能的影响

    孙静罗珊珊李剑黄安荣...
    148-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在聚乳酸(PLA)中加入滑石粉及扩链剂(ADR-4468),然后利用双螺杆挤出制备了成纤相母粒,并采用自制的多级挤出拉伸装置制备了含有不同成纤相组成的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PLA微纤复合材料.通过熔体流动速率(MFR)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万能试验机及旋转流变仪对成纤相母粒的MFR及微纤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流变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滑石粉及ADR-4468含量的增加,成纤相母粒的MFR逐渐减小,当ADR-4468质量分数为0.7%时,M6-0.7母粒的MFR为1.9 g/10 min.随着ADR-4468含量的增加,形成的PLA微纤直径增大、长度明显减小,当ADR-4468含量为0.7%时,只有少量的PLA形成短状微纤.PLA微纤含量为10%时,PLA-10试样的拉伸强度最大,为53.8 MPa,是PBAT的1.49倍,但断裂伸长率大幅下降.随着PLA微纤含量增加,微纤复合材料的拉伸弹性模量逐渐增大.所有含PLA微纤的试样,其储能模量(G')均随角频率(ω)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成纤相母粒中滑石粉含量的增加,试样的G'和复数黏度(η*)均减小,所有成纤相母粒中含有ADR-4468的微纤复合材料,其G'及η*均高于未含ADR-4468的试样.

    聚乳酸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成纤相微纤复合材料流变性能

    淀粉基纳米胶囊增韧聚乳酸

    王琴孟兵何沛玉魏成...
    15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聚乳酸(PLA)材料本身存在的脆性和价格高等问题,以生物可降解的廉价淀粉为基础,构建纳米胶囊,然后将其作为纳米填料添加到PLA基体中,研究了PL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通过改变羟乙基淀粉(HES)/聚乙二醇(PEG-400),2,4'-和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混合物(MDI-50)的比例,制备了不同组成的纳米胶囊,并探讨了其对PLA的增韧机理.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动态光散射详细表征了纳米胶囊的形貌、组成和尺寸;使用万能试验机对PLA复合薄膜进行拉伸性能测试;通过计算纳米胶囊间的平均粒径和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结果讨论纳米胶囊的增韧机理.结果表明,纳米胶囊的平均直径约为120 nm,且制备的PLA复合材料具有出色的断裂韧性,与纯PLA膜相比,断裂韧性最高提升了909%;在纳米胶囊间平均距离239~162 nm范围内存在一个临界粒间距离,使基体韧性出现一个突变增长,满足脆性向韧性转变的临界要求;纳米胶囊的增韧效果随黏弹性的增加而增加,与纳米胶囊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呈负相关关系.

    聚乳酸淀粉纳米胶囊增韧细乳液聚合

    叔丁基化芳基磷酸酯和碳微球对PC/ABS性能的影响

    刘小忠徐娟李湘
    162-166,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叔丁基化芳基磷酸酯(TBP)和碳微球(CMS)对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PC/ABS)塑料性能的影响,通过熔融挤出法制备了PC/ABS/TBP/CMS复合材料,利用水平垂直燃烧试验仪、锥形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和万能材料试验机等分析了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热性能和物理性能.结果表明,TBP可以提高PC/ABS的阻燃性能,但会降低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在PC/ABS中加入质量分数12%的TBP,PC/ABS/TBP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为28.1%,垂直燃烧测试(UL 94)等级达到V-0级(3 mm),相比于PC/ABS,PC/ABS/TBP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下降19.5%,16.6%,17.5%和56.1%,水平方向模后收缩率(PMSH)、垂直方向模后收缩率(PMSv)和熔体流动速率(MFR)提升68.9%,58.1%和196.1%;随着CMS加入量的增加,PC/ABS/TBP/CMS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先升高后下降,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先上升后下降,热性能、刚性和尺寸稳定性逐渐提高;PC/ABS/TBP/5CMS的LOI为33.2%,UL 94等级达到V-0级(2 mm),相比于PC/ABS/TBP,其最大失重温度、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提高7.5℃,11.7%,12.2%,14.1%和26.3%,PMSP,PMSH和MFR分别降低32.0%,26.5%和19.1%.

    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叔丁基化芳基磷酸酯碳微球阻燃性能尺寸稳定性

    不同抗氧剂体系在聚碳酸酯中的应用对比

    袁冬梅薛鉴鹏李志张璐...
    167-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碳酸酯(PC)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会发生老化现象从而影响其使用性能,通常加入抗氧剂可以抑制或延缓其老化.为了选择适用于PC的抗氧剂体系,选用三种主抗氧剂分别与辅助抗氧剂168复配使用于PC中,并采用多次挤出老化和热氧老化对其进行老化处理,分析了抗氧剂对PC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在加工老化和热氧老化过程中抗氧剂体系对PC老化的抑制效果和抗氧剂体系与色粉的配伍性,从而筛选出适用于PC的抗氧剂体系.结果表明,1790抗氧剂体系使PC初始颜色黄化,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外观色泽;245抗氧剂体系对PC的初始颜色、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影响较小,但在加工老化和热氧老化过程中黄化速度较快,这会对产品的外观颜色产生不利影响;1076抗氧剂体系对PC的初始颜色、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影响较小,并且在加工老化和热氧老化过程中对PC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辅助抗氧剂168对PC初始性能影响较小,但过多的用量在加工老化和热氧老化过程中会使熔体流动速率升高,拉伸性能下降,应严格控制其用量;245抗氧剂体系和1076抗氧剂体系与色剂复配均具有较好的协同效应.抗氧剂1076体系较适用于PC.

    聚碳酸酯抗氧剂加工老化热氧老化黄色指数

    汽车车内VOC控制技术和评价方法

    魏丽霞蔡扬扬刘晓
    173-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汽车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的排放源和标准法规进行了总结,并对车内VOC控制技术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包括内饰件的原材料制备、改性技术和生命周期评价(LCA)的研究进展.分析结果表明,内饰件是车内VOC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与材料用量、展开面积呈正相关;VOC标准法规中,国外标准注重内饰材料自身有害物质含量的检测.此外,开发安全环保的低VOC材料,可从源头降低VOC的排放、协同控制汽车零部件各个生产阶段VOC的排放,是提高车内空气质量的重要途径.

    汽车内饰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评价标准

    天然抗菌剂抗菌机理及在可降解包装材料中的改性应用研究进展

    胥秋张黎高成涛李剑...
    179-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天然抗菌剂在改性复合材料时缺乏理论指导的问题,围绕天然抗菌剂的抗菌机理及在不同可降解包装材料中的改性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简述了天然抗菌剂的作用机理,总结了多种天然抗菌剂与不同基材的协效作用,为天然抗菌剂改性复合材料的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天然抗菌剂抗菌机理可降解包装材料改性应用

    化学法再生差别化PET纤维的研究进展

    洪玉洁徐煜东占海华戚栋明...
    186-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述了化学法再生差别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纤维的研究成果,回顾了PET纤维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废旧PET制品的化学回收方法及再生差别化PET纤维的研究现状,着重阐述了国内废旧PET制品产业回收利用情况相较于国外的优劣势,分析了化学再生回收技术目前主流几种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再生超细纤维、再生功能性纤维、再生仿真纤维、再生异形纤维等再生差别化纤维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未来化学法再生差别化PET纤维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废弃物化学法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产业循环再生差别化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