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李培根

双月刊

1001-4233

gangong@mail.hust.edu.cn

027-87542950

430074

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内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ournal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3年创刊。1992年以来,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8年11月中国工程院成立教育委员会,决定将本刊作为会刊;是我国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性权威学术期刊。从2005年起,增加页码、扩大版面,敏锐的触角、创新的理念、优质的稿源,及时、全面、深入地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成果,受到了高教界和工程界的广泛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设计的交互主体性和设计方案的选择定案——设计哲学研究之三

    李伯聪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设计学和设计哲学领域,设计分类是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可以把"行业""用户""创新程度""规模"等六个不同的维度作为分类的一级标准,应该运用"多维度"交叉和结合的方法进行设计分类.必须从"物理-器理-人理-事理"相结合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设计活动.不同的设计类型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必须既研究设计活动的整体性问题,又对不同类型的设计工作进行分类型的深入研究.哲学中的交互主体性、设计学中的交互设计和设计中的交互主体关系存在密切联系.必须关注对不同设计类型中的用户和设计师的"委托-代理"关系和"用户研究"方面的诸多问题的研究.要研究设计活动中出现和形成交互主体关系的必然性和条件性及其理论基础.在设计阶段的最后,需要依据有关的选择原则对诸多"备选设计方案"进行选择以形成和确定一个最后的"设计定案".这些领域中都有许多设计哲学问题需要分析和研究.

    设计哲学设计分类器理交互主体性委托-代理关系用户研究

    国家关键领域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的田野研究:以核能领域为例

    李曼丽杨芊芊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程实践创新力是培养卓越工程师之肯綮,工程实践性知识则是工程实践能力的根基.研究以清华大学核研院为个案,综合应用深度访谈法、实地观察法、档案法等,基于工程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机理,深入剖析国家关键领域科技领军人才的成长规律.通过总结不同阶段的核人才持有和运用工程实践性知识的方式与关键特征,研究提出核人才成长路径—EIIS模型.在新手阶段,通过接受部分被外化的工程实践性知识,形成基本的工程认知图式;在熟手阶段,在以"传帮带"为核心的学徒制中,通过内化模式获得即时性实践智慧;在专家阶段,在牵头负责大型工程科研项目中,通过整合模式逐渐发展出适应性专长;在领军阶段,不断积累的实践性知识获得从经验到理论、从技艺到信念、从操作层面到战略层面的深化和拓展,并集中表征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核能领域科技领军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实践性知识人才成长规律

    面向"强基计划"理工双学位培养的探索式学习课程——以清华大学未央书院为例

    林今梁曦东李正操陈立庚...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理工双学位模式开展人才培养,是清华大学贯彻实施国家"强基计划"的重要举措.在"数理基础科学+工程衔接方向"的理工双学位教学培养推进过程中,核心挑战是如何在极为有限的学分条件下,实现国家"强基计划"提出的两个"聚焦".为此,清华大学未央书院以探索式学习课程的建设作为突破口,全面实施以学习成效为中心的系统性课程改革.针对十二个工程衔接方向的已有课程与培养特点,未央书院启动"探索式学习"的课程改革.探索式学习课程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结果,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有效解决以往学生只习惯听从教师讲授、疏于自主探索的问题,在有限的学分条件下提升了学生学习成效.通过四年的实践,未央书院为千余名理工双学位强基学生规模化建成了数十门具有探索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在完善培养方案、联动其他能力培养环节以及启迪科研探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初步达到了巩固基础、综合知识、衔接前沿与科研探究的课程设计目标.

    强基计划理工双学位探索式学习课程

    车联网产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张永宏王泉王骥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养车联网产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对于推动车联网发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专业体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产教协同育人合力不强等问题."一群双动·三化·三元"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专业集群为载体、以教师动态聘任与学生动态进出为抓手的教育教学机制,重构模块化、项目化、企业化课程与实践体系,创新高校、企业、园区三元协同育人机制.取得了较好实践成效,为培养契合车联网产业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效路径.

    车联网创新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产业发展

    技术变革视角下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改革与实践

    王书亭凌玲陈继勇谢远龙...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械设计对象的迅速变化、设计理论的不断发展、设计技术的持续进步,对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设计、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保证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能更好地适应技术变革视角下人才培养需求,聚焦教学理念、知识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采取"创新教学理念、重构知识体系、更新授课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考核评价"五位一体改革措施,推动课程教学由"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实践表明,改革后的课程有利于塑造学生新质设计观,可有效提升面向机械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系统性分析、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新质设计观机械工程

    知识图谱和大语言模型辅助新工科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方法

    王佐旭
    40-46,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工科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常要求内容新、教学方法新,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知识图谱由于其强大的结构化表示能力、高效的知识检索能力和优秀的知识推理能力,适用于工科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同时,大语言模型具有优异的自然语言理解和推理能力,能够基于预训练模型完成知识抽取、自然语言问答等功能,可与知识图谱相结合来构建新工科课程教学资源平台.本文提出了一个知识图谱和大语言模型技术辅助工科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方法,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深度学习技术、预训练语言模型等技术完成工科课程知识的本体构建、知识抽取和知识图谱快速构建,并以制造信息学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例进行了应用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新工科专业课程资源的整理和建设,对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工科课程知识图谱大语言模型教学资源建设知识抽取

    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教育技术体系对规划教育的影响

    李翔吴志强甘惟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规划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教育技术体系在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规划的传统教育技术体系长期依靠人类智能,变化甚微.基于规划教育要素构成,本研究提出新教育技术体系,系统比较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优劣势,探索两者如何优势互补,作用于规划教育各构成要素,辅助规划教育.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者核心素养和多元智能理论两种途径,探索人工智能介入规划教育的技术和应用场景可能性.根据学科发展规律,提出人工智能辅助规划教育的理论,讨论新教育技术体系推动规划教育学科转型的可行性.

    城乡规划教育工程教育人工智能技术体系转型学科发展

    依托现代产业学院的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紧缺人才培养

    邢延蔡述庭肖明熊晓明...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集成电路具有技术密集更新快、多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及资本投入巨大等特点,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面挑战.本文遵循新工科建设理念,依托集成电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充分利用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平台,立足产教深度融合,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能力培养路径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构建了"一核多元三层"的课程体系,创立了涵盖企业导师的"双师双境多法"教学模式,设计了"内综外融递进"的能力培养路径,确立了"两面两级两维"的评价方式,建立并实践了紧缺人才培养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人才供给提供了坚实保障.

    新工科产教融合紧缺人才培养集成电路产业教学改革现代产业学院

    "OODA+AI"驱动的自动化领域工程科技未来人才培养——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赵玉新许德新刘志林王辉...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服务国家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引领自动化领域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人才,提出了 OODA循环理论为理念,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为手段,"OODA+AI"驱动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新路径.构建了 OODA循环人才培养迁移模型,设计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OODA循环的方案,建设了"观察、判断、决策、执行"迭代循环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形成了智能多元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打造了高水平创新实验教学、高端实验教学仪器研发、智能技术应用、智慧教育赋能"两高两智"实验教学体系,为服务自动化领域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打造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智力引擎提供了有效支撑.

    OODA循环人工智能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自动化领域

    面向新工科的"数据挖掘"课程创新体系探索与实践

    冯林李子豪韩鸿宇李晓宁...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对数据挖掘人才的需求,建立了以"知识&应用创新能力&素质(Knowledge & application Innovation Abilities & Qualities,KIAQ)"为核心价值的"数据挖掘"课程体系,形成了具有新工科特点的"数据挖掘"知识结构.多年的课程实施结果表明,新的课程创新体系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有效实现了课程目标.

    新工科数据挖掘创新能力教学改革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