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公路交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公路交通
广东公路交通

苏培新

双月刊

1671-7619

gdgt@chinajournal.net.cn

020-86330729,83730263

510420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丛云路283号

广东公路交通/Journal Guangdong Highway Communications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广东公路交通系统,并与全国公路交通系统科研、水利、林业、市政等行业的相关单位对口交流。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紧密结合广东公路交通环境建设,及时报导科技成果,交流技术经验,反映水平动向,传播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为推动广东公路交通科技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Fluent仿真的宽幅路面排水路径长度与水膜厚度研究

    骆保国陈旭李旭华王国华...
    1-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普通整体式双向四车道或六车道高速公路相比,八车道及以上宽幅高速公路具有路幅宽、流量大、排水时间长等特点,在强降雨条件下易出现路面积水.通过对同一降雨量下的S型曲线超高缓和段宽幅道路工况进行Fluent模拟,研究在不同路幅宽度、纵坡、横坡、超高渐变率下最大排水路径长度及内侧行车道水膜厚度分布的变化规律,分析线形指标对径流长度与水膜厚度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高超高渐变率有利于降低最大排水路径长度及行车道内侧水膜厚度;增大纵坡有利于降低行车道内侧水膜厚度,但会导致最大排水路径长度大大增加;路幅宽度增加会导致最大排水路径长度、行车道内侧水膜厚度均增大.SPSS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纵坡对最大排水路径、行车道内侧水膜厚度的影响最大,超高渐变率对最大排水路径、行车道内侧水膜厚度的影响最小.在宽幅超高缓和段设计过程中,仅调整线性指标组合无法使道路满足强降雨天气下的行车安全需求,建议采取特殊排水措施以降低行车风险.

    Fluent仿真模拟道路线形指标宽幅高速公路

    沥青混合料流变试验评价指标量化方法研究

    冯叶斌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直接试验法和差分法造成流动数计算存在一定偏差、影响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评价精度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四参数模型拟合法确定流动数,并对模型拟合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直接试验法、差分法和四参数模型拟合法的结果进行了有效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拟合后的四参数模型的二阶导函数零点为流动点,采用该方法求解的流动数结果稳定,不受试验过程数据波动的影响,且与动稳定度相关性好、有效性高.

    道路工程流变试验流动数量化指标

    直投改性剂在普通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中应用研究

    陈聪凝刘峰张启然陈楚鹏...
    15-2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直投改性剂在普通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中的应用效果,采用浸水马歇尔、冻融劈裂、车辙和单轴贯入试验研究直投改性就地热再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开展了直投改性就地热再生试验段的铺筑,总结了直投改性就地热再生混合料施工过程控制要点,对直投改性就地热再生路面进行了路用性能跟踪监测.结果表明,直投改性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达到 10 994 次/mm;冻融劈裂强度比为88.2%,残留稳定度为96.8%,单轴贯入强度达到2.436MPa,直投改性就地热再生混合料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就地热再生施工时按照145~150℃拌和45s的现场拌和工艺可保证直投改性就地热再生混合料拌和均匀;直投改性就地热再生路面的压实度,渗水系数,构造深度,摆式摩擦系数均满足规范要求.经跟踪观测,直投改性就地热再生路面运营一年后,路用性能良好.

    再生沥青混合料就地热再生路用性能直投改性施工工艺

    基于宏微观试验与分子模拟的高黏沥青-集料界面黏附研究

    邓真明李辉詹武练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结合宏观界面拉拔试验、优化水煮法试验和微观躺滴法试验,研究了高黏沥青和辉绿岩、石灰岩两种集料之间的界面黏附作用,所制备高黏沥青中高黏剂掺量为 10%~15%且老化程度不同,并比较了宏微观试验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黏沥青与辉绿岩集料之间的黏附作用略好于石灰岩集料.随着高黏剂掺量的增加,界面拉拔黏结强度增大,水煮剥落率降低.老化后界面拉拔黏结强度降低,水煮剥落率增大.拉拔黏结强度随试验温度的降低而显著提升.高黏剂掺量的增加对界面黏附功的提升作用大于对界面剥落功的抑制作用.高黏沥青的老化对界面黏附功的降低作用大于对界面剥落功的提升作用.表征界面黏附作用的宏微观指标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性.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分析了含水与无水环境中高黏沥青与集料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以表征界面黏附状态.

    宏微观试验高黏沥青集料界面黏附

    平面布索斜跨拱桥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卢雄强郝柏青刘顺发李新平...
    28-3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面布索斜跨拱桥的吊杆一端锚固在拱肋的拱顶区域,另一端锚固在主梁的中线上,所有吊杆位于同一个平面内.这种平面布索斜跨拱桥设计新颖,不仅其拱梁结构受力明确,而且外观简洁优美,车辆行驶的通视性好.为了研究该斜跨拱桥的设计参数的取值对结构静力特性的影响,本文以中山市一座平面布索的斜跨拱桥为工程背景,通过建立空间杆系有限元模型,对拱肋刚度、吊杆下锚固点间距、拱轴线水平投影与主梁中心线的夹角等三个设计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移动荷载作用下,拱肋刚度变化对拱的内力和变形影响较为明显,而对主梁弯矩和挠度的影响较小;吊杆下锚固点间距的增大将导致拱的内力减小,使主梁的跨中弯矩增大;拱轴线水平投影与主梁中心线的夹角在15°~27°范围内变化则对拱与主梁的内力和位移没有明显的影响.本文研究成果可为该类桥梁的初步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斜跨拱桥杆系有限元分析敏感性分析

    清花高速公路北江特大桥方案设计比选

    张福群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对清花高速公路北江特大桥的设计方案进行全面比选,以确定最优的建设方案,鉴于北江特大桥复杂的水上交通环境以及本桥在清花项目中的关键作用,选择一种科学、合理且经济的设计方案至关重要.本文形成了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包括跨径组合、约束体系、主梁及主塔四个维度,通过技术与经济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各方案进行了深入的比较与分析,得出最佳方案.该方案不仅减少了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措施费,降低了库区及水利枢纽船撞风险,还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节约了运营成本.本研究的成果不仅为清花高速公路北江特大桥的设计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还对类似桥梁工程的设计比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北江特大桥方案比选约束体系主梁主塔

    环形桥塔侧倾稳定临界荷载的解析计算方法

    李俊陈彪刘顺发陈志凯...
    45-4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自锚式悬索桥的环形桥塔为研究对象,基于曲线构件的空间弯扭变形的基本方程,获得环形塔侧倾时的弯扭变形能和荷载作用产生的外力势能,采用能量法推导出了环形桥塔的侧倾失稳临界荷载的解析解,提出了环形桥塔侧倾失稳临界荷载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将本文的理论计算值与有限元计算结果比较,验证了本文给出的计算方法的正确性.本文还分析了环形桥塔的半径、圆心角和截面刚度等参数的变化对环形桥塔侧倾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形桥塔的侧向抗弯对其侧倾稳定性贡献较大,而环形桥塔的半径与圆心角的选取对其侧倾稳定性的影响应获得重视.

    环形桥塔侧倾稳定临界荷载能量法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微型桩处治公路高边坡稳定性分析

    邓温悌张豹田卿燕王云...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国内大量采用"微型桩+锚索"加固方案治理临滑边坡,但加固原滑动带后坡体还会随着土体蠕变产生新的潜在滑动带,传统穷举迭代方法受边界条件限制很难准确搜寻新的滑动带.为了探究该类边坡的工后稳定性,基于强度折减法搜寻最危险滑动带的优势,通过FLAC3D软件强度折减法对岩土体抗剪强度参数进行折减,推测加固前后边坡滑动带的变化以及当前工况条件安全系数.以某运营高速公路"微型桩+锚索"处治四级路堑高边坡为工程依托,采用以上方法计算的结果表明,施加工程措施前的边坡安全系数仅为1.06,滑坡范围涵盖第一至第四级边坡,施加工程措施后可使边坡安全系数提升至1.68,潜在变形范围大幅减小,缩小至仅为桩前土体;边坡治理后监测结果显示:表面水平位移全部测点累计增量仅为10mm左右,第二和第三级边坡平台深层水平位移累计值均小于5mm.

    公路高边坡微型桩处治强度折减法稳定性评价变形监测

    就地固化技术在道路软土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李平
    56-6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Abaqus软件以广州市南沙区典型软土为例,建立平面二维模型,对就地固化技术在道路软土处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就地固化层具有明显的板体支撑作用,对上部结构荷载应力起到扩散和滞后的作用,有效减少了路基沉降,提高了路堤施工期的稳定性;就地固化技术可有效应用于大于5m的软土路基;就地固化路基路堤预压期满足软土路基的90 天预压要求即可.

    就地固化软土处理路基沉降预压期

    广州地方道路智慧交通数智化转型升级研究

    刘国栋黄劲朱铁汉邢诒海...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总结国内智慧交通数智化标杆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广州地方道路智慧交通数智化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智慧交通数智化升级建议,助力广州智慧交通高质量发展.

    地方道路智慧交通数智化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