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等建筑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等建筑教育
重庆大学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
高等建筑教育

重庆大学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

刘东燕

双月刊

1005-2909

gdjzjy@yahoo.com.cn

023-65112294

400044

重庆市沙坪坝正街174号

高等建筑教育/Jour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查看更多>>本刊于1983年创刊,于1992年对外公开发行。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办刊宗旨,以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振兴建筑类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建筑类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己任,对发展我国高等建筑教育的理论、思想,对办学方针、体制,对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等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讨,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主张和重要的决策性建议。本刊导向正确,科学精炼,编排合理,指导性、学术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hatGPT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隐忧与化解

    刘盛余捷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ChatGPT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语言模型,一经面世便引发了其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热议.当前,世界各国高校对ChatGPT的态度存在分歧,这反映出人们对ChatGPT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隐忧.这些隐忧主要涉及弱化学生学习主体性、威胁大学教师身份认知及对学术伦理的冲击.这种隐忧源于人们对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对教育形态的影响,以及对高等教育中物化逻辑的担忧.为此,需坚守"以人为本"的价值准则,理性看待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坚守高等教育本真,让高等教育实践归回塑造学生心灵的目标;主动迎接ChatGPT带来的挑战,并采取相应防御措施.

    ChatGPT人工智能高等教育

    对中国高校平均学分绩点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童小东陆金钰范圣刚宛敏...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源于欧美高校成绩评价体系的平均学分绩点已成为中国高校学业水平评价的主要指标.由于其与学生的评奖评优、免试研究生推荐、境内外升学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从而引发了广泛的关切.针对当前中国高校在课程百分制成绩与绩点的转换方法上存在的利与弊进行了思考,并基于学习成效的科学评价,提出了推动中国高校与欧美高校在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体系上接轨的建议.

    平均学分绩点百分制成绩国际化学业水平评价区间转换法线性连续转换法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三链协同+四力驱动"课程体系构建

    叶堃晖彭铭梨刘俊颖傅晏...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工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改革面临着巨大挑战.迫切需要解决"专业边界不清晰、工程教育理念贯彻不充分、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够"等问题,以确保工程造价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厘清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症结点入手,以重庆大学工程造价专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机制"的培养理念,构建有特色的"本体驱动力、行业渗透力、国际胜任力、未来引领力"四力驱动培养框架,形成"三链协同+四力驱动"的课程体系.实践表明,该体系可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螺旋式上升,并为同类高校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做好课程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工程造价专业认证课程体系三链协同四力驱动

    "六位一体"视角下新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综合评价研究

    刘伟黄青呈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生的创新潜力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索新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水平,首先,运用文献分析、专家意见征询等方法,从研究生自身个性思维、理论基础教学、多学科的交叉、科研支撑条件、社会实践能力、导师育人机制六个方面初步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结合TOPSIS法和综合指数法两种评价方法,构建了新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最后,选取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方向的24位研究生进行综合评价.两种评价方法的结果基本相同,表明评估体系能够客观地反映新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水平,目前新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研究生自身个性思维、导师育人机制、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应通过培养学生创新兴趣、制定合理培养方案、大力支持实践活动等措施,促进新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六位一体TOPSIS法综合指数法

    基于OBE的课程目标全过程达成情况评价方法与实践——以科技与专业外语课程为例

    陈鑫刘聪李启才凌志彬...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出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论基础,建立OBE理念下的课程持续改进机制是现阶段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底线,因此,提出了全过程课程持续改进框架,建立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全过程评价方法,并以科技与专业外语课程为例针对2016级和2017级本科生开展了全过程评价与持续改进实践.形成性评价的课程目标达成增长率随着课程教学的推进逐渐提高.相对于2016级,2017级的终结性课程目标达成率平均提升13.1%,支撑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达成情况提升12.7%.全过程评价与持续改进同时促进了本轮和下一轮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效促进了学生解决土木工程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研究可为我国工科专业课程建设和持续改进提供借鉴和参考.

    产出导向教育工程教育认证持续改进专业课程形成性评价

    专业认证视角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探索与实践

    卢黎谢强郑妮娜王志军...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但课程质量评价一直存在评价标准多样化、评价客观标准不足、评价结果区分度差等问题.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深入开展对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简称评课)提出了更高要求.评课工作需要贯彻产出导向、以学生中心和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专业认证的要求既对课程教学质量合理评价带来了更多挑战,又为解决质量评价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聚焦于土木类专业理论课程评价,基于OBE理念,探讨了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视角、评价依据及评价方式等问题;以各种评价主体为线索,分别论述了不同评价主体在课程评价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方案.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同行评教团、双听制等应对方案保障了评课工作的顺利推进,教师对待教学的认真态度不断强化,对评课工作的理解度和支持度不断提升,总体评课结论的可靠性相对较好;学院全部课程评价平均分数逐年提升,学生对课程质量的满意度较好;学院持续获得了更多的教学成果和教学奖励.通过近几年积累的评价基础数据,可以勾勒出学院整体的课程教学质量轮廓,为评课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为类似较大师生规模的土木类学院提供了参考.

    专业认证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课程评价

    多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长江大学土建类专业为例

    肖桃李折海成丰燕朱国庆...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土建行业的转型升级,专业融合与渗透更加显著.以长江大学土建类专业为例,开展多专业协同育人实践.首先,从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多专业协同思政等角度出发,分析土建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并结合专业课程、专业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制定多专业协同育人实施路径;其次,通过分析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土建类多专业协同育人的价值指标,形成思政引领下的多专业价值链;最后,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专业思政为着力点,多专业协同思政为目标点,构建土建专业"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该研究成果在长江大学土木类、建筑类专业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对同类高校具有借鉴意义.

    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多专业协同思政育人模式

    "双碳"目标驱动核电站建设交叉学科发展研究

    王雨竹贺敏王莹宋伟...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低碳高效的核能发电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简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核能科学与土木工程交叉学科(核电站建设)发展缓慢成为制约核能发展的关键问题.以满足"双碳"目标的国家需求为导向,构建了"核红色文化""知识新体系"和"核建筑新科技"三位一体发展新模式.提出了课程思政与核安全文化的互动融合,构建了"核红色文化"及其教育;表明了核能安全与结构性能提升的内在统一,构建了核建筑全寿命低碳发展的新知识体系;归纳了"双碳"目标与核建设新技术的关系,形成了核建设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研究成果为核电站建设交叉学科提供了快速发展路径.

    "双碳"目标核电站建设核能应用土木工程交叉学科

    基于校企合作的新工科课程探索与实践

    丁研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校企共建是当今新工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常态化路径,也是建立和完善新工科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与必然抉择.然而,现阶段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校企合作没有形成全方位、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对工科学生就业问题开展的调研问卷发现,现阶段新工科专业校企合作链条中存在供需发展不匹配、学用结合不紧密、实操训练不深入等问题.本研究基于新工科课程特点并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出发,提出了校企合作下新工科课程体系发展策略及课程体系建设路径设计,建立高校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双教模式",通过对课程教学设计、实践应用形式、技能考核评价进行改革,加强对校企合作中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着重提高学生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运用紧密结合的能力,以"工程认知-项目实践-协同评价"为进阶,建立校企一体化培养高质量工科人才的实践体系,培养与时俱进、适合当前行业需求的工程技能人才.

    新工科校企合作路径设计

    新工科视域下工程伦理教学困境解决对策及教学模式设计

    王传林吴鸣
    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程伦理教育有助于提高工程专业学生伦理和道德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感.近几年,我国提出新工科建设,要求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思维、跨学科合作,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新工科培养目标不仅要学生掌握扎实工程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崇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工程伦理课程涉及工程实践背后的伦理、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等问题,开设工程伦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等.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要求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修工程伦理课程,但目前工程伦理教育存在课堂教学效果不高、学生学习层次较低、学生的工程伦理水平较低等问题.研究分析了目前工程伦理教学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对策,项目基于新工科培养要求对工程伦理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教学创新设计.教学内容从创新思维培养、跨学科融合、实践教育、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五个方面作出改革.教学方法则采用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发展而来的任务驱动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估方式采用任务评估、问卷调查、数据评估和作业评估四种方式,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工程伦理水平和教学效果.

    工程伦理教育教学困境教学模式新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