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业与环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业与环境科学
林业与环境科学

曾令海

双月刊

1006-4427

gdfid@sti.gd.cn

020-87028081

510520

广州市天河区广汕一路233号

林业与环境科学/Journal Guang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是推广林业科研成果,交流林业生产技术,情况和经验,普及林业科技知识,报导林业 科学动态,进行林业学术交流,为促进广东林业生产和林业科学实验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森林火烧迹地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格局

    王明怀崔芳科吴泽鹏许秀玉...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森林火烧迹地中的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试验选取广东西江烂柯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肇庆市国有北岭山林场内不同火烧恢复年限(2.5~16.0 年)的样地和未被火烧过的森林公园(对照样地)样地进行调查和研究,详细记录样方内林下植物种类名称、数量和覆盖度等,并计算植物多样性指数.同时,测定了表层土壤(0~10 cm)的理化性质,大团聚体湿筛和微团聚体粒径质量分布.结果表明,(1)火烧后,林下植物种类、数量,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都低于对照样地.火烧后的样地林下植被种类、数量、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枯落物厚度随恢复时间变长总体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Fish-er′s α指数都呈现总体增加的趋势;所测的对植物生长有主要影响的土壤理化性质多与植物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生境Fisher′s α指数呈正相关,而与其他多样性指数负相关.(2)随着火烧样地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pH值、全钾、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都总体上呈现出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而速效钾、全氮、水解氮含量、阳离子交换量都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3)随着火烧后恢复年限的增加,湿筛后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粒径>0.50 mm和≤0.25 mm粒径百分比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火烧有助于短期提高表层土壤的大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火烧后微团聚体≤0.25 mm的 5 个粒径级别,其百分比随恢复时间的延长都有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火烧后短期的生态恢复增强了微团聚体的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

    火烧恢复生物多样性森林土壤理化性质水稳性大团聚体微团聚体

    校园绿地秋季不同活动空间保健因子变化特征及综合评价

    郭云丹于耀泓邱权何茜...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给华南地区校园师生及城市居民游憩出行场所与时间以及校园绿色空间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于2022 年9-10 月,同步观测华南农业大学内5 种活动空间(林荫型、临水型、草坪型、行道树型以及广场型)的保健因子.结果表明,5 种空间内的小气候日变化均呈倒"V"形,除广场型处于Ⅲ级不舒适水平外,其他4 种空间均达到Ⅱ级舒适水平;空气负离子质量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型",林荫型空间空气负离子质量浓度达Ⅳ级保健浓度,其他4 种空间均处于Ⅴ级允许浓度;空气颗粒物(PM2.5 和PM10)质量浓度日变化呈"U"型,林荫型空间达到环境空气质量Ⅰ级标准.不同空间综合保健功能排序为林荫型>临水型>行道树型>草坪型>广场型,此外林荫型空间保健功能在上午10:00 时和下午16:00-18:00 时空间综合保健指数达到峰值,因此建议校园师生此时段前往郁闭度较高的林荫型空间健身游憩.

    校园绿地变化特征综合保健评价人体舒适度空气负离子浓度空气颗粒物浓度

    牛大力及产地土壤重金属安全性评估

    陈颖乐刘璐冰王志宏王颂...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牛大力及产地土壤的重金属安全性,给广东省牛大力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采用ICP-MS和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牛大力产品及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并对产品的健康风险及土壤重金属安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20-2021 年,广东牛大力不存在重金属(Pb、Cd、As)超标问题.结合重金属日暴露量、靶标危害系数和危害指数为评估标准,牛大力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总体上,牛大力产地土壤的重金属安全性较高,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较低.同时,土壤Pb质量分数与产品Pb质量分数、土壤As质量分数与产品As质量分数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产地土壤重金属安全问题与中药材安全性息息相关,为保障牛大力产品质量安全,必须加强产地土壤重金属等有害元素的管控.

    牛大力土壤重金属安全性健康风险潜在生态风险

    浙江省三门县古树资源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朱弘洪凌涛任典挺李贺鹏...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掌握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古树资源现状构成特征,探索其空间分布格局,基于 2019年三门县古树普查基础数据,分析了全县古树的优势树种、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特征,并结合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全县古树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三门县共有古树 681 株,隶属 24 科30 属35 种,其中针叶树种7 种,阔叶树种28 种,常绿15 种,落叶20 种;优势种包括樟Camphora offici-narum、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朴树Celtis sinensis等 9 种,占总株数的85.46%,构成古树资源的主体;一级、二级和三级古树分别占比12%、21%和67%.(2)物种多样性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海游街道的物种多样性综合排序最高(H′=2.265,D=0.854,J=0.507,关联度=0.978),而蛇蟠乡的排序最低.(3)结构特征方面,古树的树龄集中在100~150 a、胸径集中在110~160 cm、树高集中在15~20 m、冠幅集中在15~20 m;胸径和冠幅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拟合方程为y=0.614 37x-0.375(R2=0.455,P<0.01).(4)空间分布方面,各乡镇(街道)古树的核密度分布差异显著,高密集区主要位于西北部(海游街道、海润街道和健跳镇)和中部(横渡镇);最近邻分析显示,古树整体(NNI=2.968,Z=42.929,P<0.000)和二级古树(NNI=2.968,Z=42.916,P<0.000)呈显著的离散分布,而一级、三级古树及主要单一树种则呈显著的聚集分布.

    三门县古树空间分布格局最近邻分析核密度分析

    广州市12种垂直绿化植物光合特性及滞尘能力研究

    王芙蓉伍祖莹陈平许铭宇...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光合特性和滞尘能力较强的垂直绿化植物,以广州市 12 种垂直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使用Li-6800 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光合与生理参数,采用洗脱称量粒度分析法和微孔滤膜法测定植物滞尘能力.结果表明,鸭脚木 Heptapleurum heptaphyllum 净光合速率(Pn)最高,红花檵木 Loropetalum chinense、吊兰BS(花城汇北区样地)Chlorophytum comosum等蒸腾速率(Tr)较低,耗水量低,抗性强;除了红花檵木和毛蕨Cyclosorus interruptus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LCP)接近阳生植物,其余植物LCP均接近阴生植物.花叶青木Aucuba japonica、吊兰BS 滞尘量最大,对比两个样地的吊兰和鸭脚木得出,同一植物在不同生境的滞尘存在明显差异,随污染程度的增加滞尘量具有明显增幅;12 种垂直绿化植物的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TSP)大小为:花叶青木>吊兰>鸭脚木BS>花叶鸭脚木Schefflera actinopylla>毛蕨Cyclosorus interruptus>绿萝Epipremnum aureum>鸭脚木SQ(高德置地广场样地)>白脉椒草Peperomia tetragona>吊竹梅Tradescantia zebrina>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合果芋Syngonium podophyl-lum>红花檵木>巢蕨Asplenium nidus>吊兰SQ.对比SQ和BS包含的相同植物:吊兰BS 的TSP、干重滞尘量、PM>10、PM10 和PM2.5 分别是吊兰SQ 的 8.93、3.24、7.65、15.99 倍,鸭脚木BS 和鸭脚木SQ 的TSP、干重滞尘量、PM>10、PM10 和PM2.5 的比例为:2.16、1.43、0.67、5.35、9.74.在进行城市垂直绿化建设时,花叶青木、吊兰、鸭脚木和花叶鸭脚木可作为优先选择的植物.

    垂直绿化光合特性日动态滞尘能力粒径

    五指毛桃活性成分含量近红外光谱建模研究

    王颂刘璐冰王志宏徐巧林...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NIRS),对广东省主要五指毛桃Ficus hirta产地样品的水分及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建立定量模型并进行预测效果评价,实现五指毛桃成分含量的快速检测.研究在广东省湛江、茂名、云浮、河源、梅州5 个主要产地采集五指毛桃292 份,以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的质量分数作参比,采用NIRS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根中水分、补骨脂素及佛手柑内酯含量的快检定量模型.结果表明,五指毛桃水分含量、补骨脂素及佛手柑内酯质量分数的定量模型相关系数为 0.97、0.91 和 0.83;校正均方根偏差为 0.23、0.18、0.03;交互验证均方根偏差为 0.27、0.25、0.04;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20、0.20 和 0.03.五指毛桃NIRS定量模型中,水分模型稳定性和准确性较好,检测精度达到近红外快速检测设备通用要求;补骨脂素模型预测效果较好,相关性良好;佛手柑内脂模型效果较差,该指标含量较低,且分布梯度相对集中,建议作为初筛参考.

    五指毛桃活性成分近红外光谱技术定量模型

    石灰对降香黄檀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苏木荣朱士铭徐大平崔之益...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酸化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讨石灰用量对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人工幼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在降香黄檀人工幼林造林过程中施加不同量(2.5 kg·植穴-1;5 kg·植穴-1;10 kg·植穴-1)的石灰,分析生长指标和光合生理指标.结果显示,造林后 33 个月,降香黄檀净光合速率、叶面积、苗高、地径均随施加石灰量的增加逐渐上升.在施加石灰量为 10 kg·植穴-1时达到最大值,其净光合速率、叶面积、苗高、地径依次为9.76 μmol·m-2·s-1、19.89 cm2、359.97 cm、5.91 cm,比对照提高了192.20%、77.08%、35.03%、44.02%(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酸性立地条件下,添加石灰有利于降香黄檀人工幼林的生长,造林早期每植穴添加10 kg石灰较为适宜.

    石灰降香黄檀人工林

    不同处理对软荚红豆育苗效果的影响研究

    谢石杨林玉华钟泳林严法麟...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软荚红豆Ormosia semicastrata播种育苗效果,在研究软荚红豆果荚与种子形态特征的基础上,测定其种子室内和场圃发芽率,并采4 种方法培育苗木,比较其生长效果.结果表明,软荚红豆果荚平均长为11.81 mm,平均宽为 8.77 mm,平均重为 0.373 7 g;种子平均长为 8.09 mm,平均宽为5.69 mm,千粒重为 242.32 g.果荚出籽率约为 64.84%.室内最高发芽率为 70.00%,平均发芽率为53.33%,从第7 天开始发芽,21 天后结束;不同方法处理种皮,场圃发芽率差异极显著,以T6 处理发芽率最高,为84.37%;4 种处理培育苗木,以T2(黄心土基质且全光照)保存率较高,达到 94.44%.两种基质相比,黄心土保存率比轻基质保存率高5.55 个百分点,软荚红豆幼苗生长相当缓慢,11 个月平均苗高为6.61 cm,平均苗径1.75 mm.

    软荚红豆形态特征发芽率育苗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上粗木质残体质量估算模型构建

    段懿芳李超荣李兆佳林芳...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支撑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附近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估算,研究采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 400~1 800 m之间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采集的 300 个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 debris,CWD)样品,以分解等级和体积参数为自变量构建CWD质量估算模型.CWD样品平均直径3.332~5.919 cm,平均长度 1.55~2.80 m,平均密度 0.150~0.224 g·cm-3.尽管直径、长度和密度在个体和样地之间的差异较大,但总体上不随海拔和森林类型而变化,代表性较好.CWD分解等级对样品特征有显著影响,样品密度随分解等级增加而下降.建立的模型拟合度高,分解等级和体积参数均能有效解释CWD质量变化.

    粗木质残体质量估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不同混交比例桉树—红锥混交林对林下植被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朱琪邓海燕马安琪申琳琳...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混交比例的桉树Eucalyptus robusta、红锥Castanopsis hystrx混交林对土壤肥力和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以广东省廉江市石岭林场 4 种混交比例的桉树—红锥混交林(桉树为华桉一号,红锥为当年生盆栽实生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分析以及综合比较,对不同混交比例下的桉树—红锥混交林的土壤理化性质、林下植被组成和植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桉树—红锥 5∶1 混交林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最多,1∶1 混交林林下灌木物种组成最少,3∶3 混交林林下草本物种组成最少.4 种桉树—红锥混交林林下植被Patrick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 5∶1 混交林显著高于3∶3 混交林.3∶1 混交林林地的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大,其次为 5∶1 混交林;3∶1 混交林的土壤最大持水量在0~20 cm,20~40 cm,40~60 cm,3 个土层均显著高于 1∶1 混交林,在 20~60 cm土层均显著高于3∶3 混交林;5∶1 混交林林地的最大持水量仅在 0~20 cm土层显著高于 1∶1 混交林,在20~40 cm土层显著高于3∶3 混交林.桉树—红锥混交林林下植被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在 5∶1 混交林和1∶1 混交林与全磷含量显著负相关;Shannon-Wiener变化度指数在 3∶3 混交林与全磷含量显著负相关,在1∶1 混交林与全磷含量显著负相关;Patrick丰富度指数在3∶3 混交林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显著正相关,在3∶3 混交林与全氮含量显著负相关;Pielou均匀度指数在3∶1 混交林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通气度均显著负相关,在5∶1 混交林与与全磷含量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5∶1 混交比例更适合林下植物的生长,但1∶1 的混交比例更适合土壤肥力的保存.

    林下植被土壤肥力混交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