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气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气象
广东气象

庄旭东

双月刊

1007-6190

gdqxbjb@grmc.gov.cn

020-87672469

510080

广州市福今路6号

广东气象/Journal Guangdong Meteor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粤东一次台风外围龙卷天气过程分析

    陈婉玲郑瑶娜李兆明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了解2117号台风"狮子山"外围环流影响时,揭阳市揭东区出现EF2级强龙卷风的原因,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汕头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等数据对该次龙卷风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龙卷风出现在台风"狮子山"和副热带高压之间的东南急流中,并伴有暖湿能量和水汽的持续输送;龙卷风发生在台风登陆前,距离台风中心约725 km,台风强度为热带风暴级;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较强的0~1 km垂直风切变以及较大的风暴相对螺旋度有利于龙卷母体风暴的发生发展;龙卷风影响前近地面存在明显的辐合线北移,龙卷风发生于辐合中心;龙卷风过境时,路径附近的自动站出现风速骤增和风向突变,并伴随气温下降,但仅其路径西南侧出现短时强降水;从雷达特征上可以看到,龙卷母体风暴存在低层入流缺口、中层回波悬垂特征,并具有较典型的台风龙卷母体风暴的低质心特征;TVS持续两个体扫,对龙卷预警有一定的提前量.

    天气学台风龙卷环境条件雷达特征台风"狮子山"粤东

    粤东地区辐射量的分布特征

    夏云陈裕强卢尉田盛林...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1-2020年汕头各月太阳总辐射观测数据、粤东各地区辐射再分析资料和各月的日照百分率数据,采用Angstrom公式进行回归拟合,获得经验系数,并进行检验,得到汕头太阳辐射量计算值,通过与实况观测值对比分析,判断方法可用性,从而计算粤东各地区太阳辐射量,结果表明:(1)公式计算所得辐射量数据与汕头观测实况数据历年各月平均辐射量变化趋势一致,年平均辐射量差值仅有19.77 MJ/m2,误差率仅有0.38%,年相关系数通过置信水平95%的显著性检验,且标准化均方根误差小于1,该方法得到的辐射量值是可靠有效的.(2)粤东各地区历年年平均辐射量介于5 018.7-5 444.4 MJ/m2;月平均辐射量均呈现明显的单峰特征,2-7月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随后逐月下降.(3)粤东各地区辐射量基本上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布趋势,且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

    太阳辐射辐射量分布再分析资料经验系数粤东地区

    东莞大暴雨天气形势的客观分型

    刘碧琪张劲梅
    12-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大暴雨精细化预报的能力,利用自组织映射这一无监督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2013-2023年东莞大暴雨过程进行客观分型.结果表明:东莞大暴雨过程出现在西南风型、锋面型、台风残涡型、季风低槽型、强盛台风型和东亚大槽型等6类天气形势.合成分析显示,不同类型的大暴雨过程之间的动热力条件存在差异,并产生不同的降水影响,从而形成对应类型的东莞本地化预报参考指标.

    气候学大暴雨天气形势客观分型自组织映射(SOM)东莞

    2020年"5·22"广州和东莞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姜晓岑冼星河张劲梅莫伟强...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NCEP FNL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数据、风廓线雷达数据等,对2020年"5·22"广州和东莞特大暴雨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西北气流中下滑的中β尺度弱波动、夜间加强的低空急流、地面弱冷空气渗入后发展的低压和低槽为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夜间辐合加强的超低空急流,为暴雨提供了极其充沛的水汽;极不稳定的层结和较厚的暖云层,利于高效率暖云强降水的产生.最强降水时段,强中尺度对流雨团产生的弱冷池出流与西南急流辐合交汇,夜间加强的西南急流使暖舌稳定维持在东莞西部,形成等温线密集的气流辐合带,影响广州东南部和东莞西部、北部3 h左右;冷池出流下沉渗入暖的西南气流下方,使暖空气倾斜爬升,利于对流在等温线密集区不断触发,产生局地强降水.西南急流风速与西北引导气流风速相当,并以50°~60°的夹角对峙,使中尺度对流单元移速缓慢,急流偏西风量缓慢增加,使对流逐渐西南移,而不是沿引导气流方向移动.

    天气学特大暴雨冷池对流触发和维持东莞

    强热带风暴"玛娃"(1716)的闪电特征分析

    李敏勋余益君邓纯姚秋芳...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热带气旋(TC)登陆过程中的地闪特征,利用广东地闪定位、广东省天气雷达拼图、FY-2E卫星红外亮温(TBB)和东源探空等数据对2017年9月3日登陆广东的强热带风暴"玛娃"(1716)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玛娃"过程监测到地闪频数45 010 fl,其中正闪频数4 749 fl;地闪频数在登陆后减少约40%,可能与"玛娃"登陆后持续减弱有关.地闪活动主要集中于TC前进方向左侧,呈明显的非对称结构.TC登陆前后闪电活动都主要发生在外雨带,且占据主导地位,闪电活动在登陆后有向TC中心内收的趋势;过程地闪频数峰值出现在"玛娃"登陆前2 h;登陆后地闪频数迅速减少,但正闪比例明显上升."玛娃"登陆前后闪电活跃区域与强回波区域较为重合.云顶低亮温区域出现在外雨带,与地闪活跃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且闪电多发生于云顶亮温小于200 K范围区域附近.500 hPa以下的温度廓线基本在5℃范围内,湿层深厚,呈明显的不稳定层结特征.地闪活动出现的密集时段伴随着强的垂直风切变.

    天气学地闪频数雷达回波相当黑体亮温强热带风暴"玛娃"广东

    雷达定量降水估算产品在北江中下游的评估

    王敏梁健陈晓旸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国内外通用的检验方法,分别通过近2 a的长序列和2024年4月中下旬的降水过程对单双偏振雷达逐小时的定量降水估算产品在北江中下游流域的表现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双偏振雷达定量估算产品在各量级降水的TS评分均优于单偏振雷达定量降水估算产品,尤其在≥20 mm/h的短时强降水量级上效果更佳,同时降低短时强降水的空报率和弱降水的漏报率;(2)双偏振雷达定量降水估算产品在各时次不同量级降水上的IRTS均为正值,且在白天(10:00-18:00)≥20 mm/h短时强降水的评分最高,说明白天对流性短时强降水的估算产品明显优于单偏振的雷达定量降水估算产品,而在夜间时两者差异不大;(3)2024年4月中下旬的降水过程中,双偏振雷达定量降水估算产品在各量级降水准确率均有提高,且≥20 mm/h的短时强降水方面提升最好,10 mm/h以下的次之.

    天气预报雷达定量降水评估北江中下游

    粤东臭氧污染特征与风场的关系

    梁洁华陈浩夏云黄文君...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2019-2021年粤东4个地市国家环境监测点的臭氧(O3)数据,粤东国家气象站风向、风速资料,统计分析了粤东O3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与风场的关系,并利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对O3的空间分布进行分型探讨.结果表明:近3年O3的污染情况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粤东的O3污染集中在秋季,粤东北部地区污染比南部沿海要严重.O3的空间分布特征可分为两种类型:Ⅰ型为粤东北部中度污染型,占80.6%;Ⅱ型为粤东沿海重度污染型,占19.4%,沿海污染比内陆污染严重.当处在Ⅰ型污染时,吹偏北到东北气流时多为清洁气流,风速越大,越不容易造成臭氧污染;而东南风背景下有利于上游污染物向下游输送,从而造成粤东的臭氧超标.当处在Ⅱ型污染时,风速较小,多以本地污染为主,外来输送影响较小.Ⅰ型污染主要来源于福建东南沿海,轨迹占40%.Ⅱ型污染的个例数较少,无法很好地确定本地以外的潜在源区.

    环境气象O3风场粤东

    基于Morlet小波分析的珠海颗粒物与臭氧污染特征

    黄文敏刘小菊许楷铖邱正鑫...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Morlet小波分析对珠海市2015-2022年PM2.5、PM10及臭氧质量浓度时间序列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M2.5、PM10质量浓度和超标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PM2.5质量浓度年均值由30.83 μg/m3降至17.30 μg/m3,超标比例由32%降至6%;PM10质量浓度年平均值由52.83μg/m3降至30.28 µg/m3,超标比例由24%降至3%.臭氧污染质量浓度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值在80~95 µg/m3间波动.PM25、PM10与O3-8h质量浓度的时间序列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变化,且主周期均为准300 d;三者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但对于300 d左右的较长周期,O3-8h会提前约提前255 d变化.

    环境气象可吸入颗粒物臭氧小波分析小波相干分析珠海市

    佛山市跃增型臭氧污染特征及气象影响分析

    余锐步巧利侯灵钟立华...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5-2022年环境监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利用合成分析和客观天气分型等方法,对佛山市跃增型臭氧(O3)污染特征及其与不同气象要素和天气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2022年佛山市共发生47次O3跃增过程,主要集中在夏、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跃增当天的O3峰值浓度是跃增前一天的两倍以上.跃增当天的O3质量浓度在10:00-23:00明显高于前一天同时段,其余时段O3质量浓度略偏低,这种日变化特征与NO2有关.台风外围是造成跃增型O3污染的主导天气型,其次是变性高压脊.偏南风频率增加为O3及其前体物的传输提供条件,在本地气温升高、日照增多的作用下快速发生光化学反应,叠加降水减少、相对湿度降低,综合推高跃增过程的O3质量浓度.

    环境气象臭氧气象条件佛山市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高速公路浓雾预警研究

    尚媛媛廖瑶李雪廖波...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20-2021年贵州省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结合地面、高空气象观测及卫星云图等多源资料,筛选出36次浓雾过程,分析了辐射雾和锋面雾的分布特征,探讨高速公路浓雾的气象阈值,通过选取与贵州大雾相关的气象要素建立预警模型,同时运用EC预报资料进行预警指标检验.研究表明:(1)贵州全年各月均可能出现浓雾,其中锋面浓雾多于辐射雾,锋面浓雾常出现在秋冬季;辐射浓雾夏季发生频次高于其他季节且出现次数明显少于前者.根据大雾的空间分布特征,全省各区域都有可能发生这两种雾,但锋面浓雾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区域,贵阳、息烽、开阳为中部地区浓雾多发中心,大方、普安、晴隆为西部中心;辐射浓雾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区域,其中息烽、开阳为中部区域的辐射雾中心,德江、万山、丹寨为东部区域的中心.(2)使用SMOTE算法平衡数据后,采用SVM、RF和LR模型建立浓雾预测模型.实验显示,结合SMOTE的RF模型预测效果最佳,准确率达90.6%,有效提升预报精准度.

    交通气象高速公路浓雾机器学习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