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师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师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教师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顾明远

双月刊

1672-5905

gdsz@chinajournal.net.cn

010-58807942

100875

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内

教师教育研究/Journal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全方位地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其读者对象为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学、研究和管理的工作者,关注自身发展提高的各级各类教师,有志于教师职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及社会其他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师—学生积极情感表达一致性对中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基于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

    李协吉孙洪涛高佩琪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师生情感互动愈发引起关注.本研究整合了互动仪式链和人与环境匹配理论,采用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技术,以40 位中学教师和482 位中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师生积极情感表达一致性对中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关系及情感反应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在师生积极情感表达一致的情况下,师生情感表达双高一致性对学生的情感反应具有更显著的影响;而在师生积极情感表达不一致的情况下,相较于教师低/学生高的状态而言,教师高/学生低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师生积极情感表达一致性通过影响学生的情感反应来促进其学习投入行为水平.本研究深化了积极情感表达一致性对学习投入影响的过程机制,可为教育干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积极情感表达情感反应学习投入影响

    "好导师"怎么评?——基于"双一流"高校"好导师"评选方案的文本研究

    申超李红春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我国"双一流"高校"好导师"评选方案的文本分析发现,各校"好导师"评选制度总体呈现如下特点:在推荐环节上强调以他荐为主,多种推荐途径并存;在评审主体上强调多元参与,以在读研究生为主;在评选标准上重视导师自身素养,相对忽视导生交互质量;在评选方法上强调依托质性材料进行投票或打分;在激励环节上强调多种激励类型,重在肯定导师已有成就.各校的评选制度总体上对导师以育人为本的职业价值有所忽视,渗透着以量化评分为主的工具主义价值取向,尚缺乏对导师专业发展的人本主义价值关怀.建议各校优化"好导师"的相关评选制度,以进一步发挥其在导师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好导师评选制度"双一流"建设高校

    中小学教师作为实践型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素养模型建构

    王清张美琪李琼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中小学教师深度参与高质量教师培养,明确中小学教师作为实践型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及地位,研究基于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师教育的九种核心实践,结合实践共同体理论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建构了涵盖基础素养、核心素养和拓展素养三层次进阶式专业素养模型.其中,基础素养强调立德树人、自我发展和研究创新;核心素养涵盖示范阐释、启发引导、评价反馈、沟通辅导和跨界协作;拓展素养则关注课程开发和教育引领.该模型不仅为实习指导教师的遴选与中国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标准制定奠定学术基础,还对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完善开放协同联动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有重要意义.

    中小学教师实践型教师教育者核心实践专业素养

    西南民族地区优秀乡村教师典型特质及其形成规律

    胡娜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基于扎根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16 位西南民族地区优秀乡村教师为研究对象,探析这一群体的典型特质及其形成规律.研究发现,优秀的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具备三大典型特质,情感特质表现为教育情怀滋养积极情感参与校内外生活;德性特质表现为关爱民族乡村师生形塑坚韧品质;专业特质表现为探索民族文化课程开展在地化适应性教学.进一步透视其成长规律,发现专业发展是基础条件,德性生成是控制机制,情感形塑是核心动力,教育实践是现实保障.基于此,培养西南民族地区优秀乡村教师应建构理实融合的教师教育体系厚植专业基础,构建多元在地互动机制强化德性自觉,挖掘具身性成长经历深化情感动力,依托双循环教育网络丰富教育实践.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优秀教师典型特质

    教师AI素养: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准备——基于UNESCO"AI CFT"框架和7份政策文本的分析

    薛淑敏鄢莹莹徐梦杰
    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是教育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参与者与实践者,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一个全面的教师AI素养框架,以在AI快速发展的时代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2023 年 9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面向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意见征集草案,提出了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应包含的6 个素养域(人工智能思维、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基础、人工智能教学法、人工智能工具、关于和基于人工智能的专业学习)、3 个进阶水平(理解、应用和创造)的18 种具体素养,旨在通过这样一个包容性框架,指导各地教师、教学团体和教师教育系统发展教师应用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能动性,管理应用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威胁.

    人工智能素养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教育人工智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新时代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建构——基于《论语》"为己之学"的解读

    张璇周霖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论知识分子被如何界定,其核心要素始终指向"对世界进行解释".敏锐性、公共性与俱进性是知识分子的基本特征.不能忽视的是,重申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是新时代教师身份建构的应有之义.教师职业的意涵、中国传统教育的实践经验以及深化教育改革迫切需要教师成为知识分子.通过深度解读《论语》"为己之学",可以发现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前提要素是教师能够学以悦己,学以冶己是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基本立场,同时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应以学以尽己为精神追求.新时代需要彰显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既需要培育教师的理论自觉,也需要塑构教师文化涂层,同时教师自身要汲取传统思维方式中的智慧,在"平和的适应"与"深刻的追求"间保持张力.

    教师身份知识分子为己之学

    新西兰高等院校职前教师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以奥克兰大学等7所公立大学为例

    王俊民袁瑀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西兰作为教师质量领先的发达国家之一,非常重视职前教师培养.新西兰职前教师培养主要有三年制"教学学士"、"+1"本科和"+1"研究生三种模式,覆盖职业资格三级水平,具有培养周期短、准入机制严格和淘汰机制灵活等特点,有利于筛选和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高等院校的小学教师培养实行"全科"模式,中学教师培养主要实行"3+1"综合模式.分析奥克兰大学等7 所公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课程设置重视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关注教育与社会和文化的关系,强调文化响应教学;专业实践强调基于重点教学任务的表现性评价,表现出渐进性和循证特点.新西兰职前教师培养对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职前教师培养具有一定启示.

    新西兰职前教师培养模式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