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社会科学
广东社会科学

双月刊

1000-114X

gdshhkx@163.net

020-38801447

51061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北路369号

广东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其宗旨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学术自由民主,恪守理论联系实际,崇尚笃实严谨学风,努力探究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沿课题和热点问题,为社会主义现化代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文化运动的漫延及局限——以《新人》与少年中国学会的调查为视角

    桑兵
    127-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四后新文化运动在全国迅速漫延,仅仅一年时间,就遭遇主旨不明,做法各异,方面偏倚等问题,引发诸多质疑和批评.为了了解实情,设法改进,《新人》杂志和少年中国学会等机构有组织地对全国大部分地方(缺湖北、贵州、广西)新文化运动的实况进行调查,以打破"新文化派"对"新文化运动"的专擅和垄断,开辟别样进路.调查结果显示,河南、湖南、浙江三省的情况令人鼓舞,山东、安徽、四川有所起色,其余地方,包括京沪,却未可乐观.而主要的积极体现,就在于出版物的增加和传播.消极的弊端,则包括运动集中于城市和知识界,缺少学理性,未能普及全社会和各层面,高压之下学生群体涣散以及新偶像的出现.如何突破浮泛浅薄的瓶颈,成为新文化运动能够深入持久的关键所在.

    新文化运动《新人》少年中国学会调查

    晚清"秉笔华士"群体的滥觞——对近代早期传教士中国助手群体及其编译出版活动的考察

    元青
    146-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近代中国开埠前的30多年时间里,伴随早期新教传教士的东来,一批中国文士以助手身份及独特工作活跃于广州、澳门及南洋地区.其作为一个群体的出现,是早期中西交流的地域特征、传教士对汉语与中国文化知识的需求及中国文士的谋生考量等因素共同促成的.他们协助传教士编纂双语词典等汉语学习书籍,与其合作翻译《圣经》等基督教文献,合力编译出版西学中文期刊及著述,在双方共同演绎的近代早期跨文化传播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传教士的身边人,他们明显受到基督教的不同层面的影响,有的还比较深入,但保守儒家理念的特征同样明显.他们作为下层文士的身份构成,中国传统教育的背景与文化素养,与传教士雇佣合作关系形成的历史动因,在双方合作编译出版活动中的角色作为,徘徊于儒耶之间的文化思想倾向,无不具有后来大规模涌现的"秉笔华士"群体的基本特征.可以说他们是晚清"秉笔华士"群体的滥觞.

    早期传教士中国助手编译出版活动秉笔华士

    日本中共建党史研究之发轫

    张会芳
    159-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政治舞台的崛起,日本自20年代中期起便持续不断对中共建党史进行调查研究,其研究主体多样,探讨问题专业,围绕中共成立时间和标志等问题初步形成关注焦点,并达到一定学术深度.在日本早期的中共建党史研究中,1920年成立说明显占据了主流.研究者虽然也都注意到了中共一大召开的事实,但更倾向于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一大的召开,视为前后两件既有关联又各自独立的事情.其后日本方面关于中共建党史的著述,虽未呈现出类似中国国内逐渐经典化、统一化的叙事趋势,但一定程度受到中国方面经典叙事模式确立的影响.对其进行总结,有助于推进中共建党史研究.

    日本中国共产党建党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

    西方在华侨民演剧之发端及对晚清"曲界革命"的先导作用——英属东印度公司在澳门的演剧活动之考证与研究意义

    范方俊田妮芝
    177-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现代戏剧之发生"的大叙事中,学界通常聚焦于由"春柳社"所开启的受日本"新派剧"和"新剧"的影响路径,而较少关注在此之前由西方侨民从殖民母国直接传入的西洋戏剧.此外,学界过往对于西方在华侨民演剧的史料考证和学术研究,基本上聚焦于鸦片战争之后发生于上海、广州等中国沿海通商口岸的西方侨民演剧活动.但近年来挖掘的新史料则佐证,在鸦片战争之前以英属东印度公司为主体的居澳西侨就已经开展了丰富的演剧活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以英美侨民为主体的西方侨民则把演剧活动和所表演的西方近代戏剧带入这些地方.这为西方近代戏剧在中国的引入和接受奠定了基础,并为其后中国近代戏剧的发生开辟了道路,成为晚清之际中国引入西方近代戏剧进行传统戏剧革新的先导.

    西方在华侨民演剧英属东印度公司澳门"曲界革命"先导作用

    "凑戏"现象与红色文艺发生学

    宋剑华
    191-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凑戏"是红色文艺运动初始阶段的一个重要现象,它以回归艺术本原为表现特征,追求大众参与艺术创作过程的"游戏性"与"娱乐性",并且在这种群众性的"凑戏"过程中,去充分体现文艺大众化的本质特征.正是由于"凑戏"是一种回归艺术本质的文艺现象,所以它完全摆脱了五四新文学以来的"西化"影响,不仅为红色文艺运动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同时也在不断地提升工农兵大众的艺术素养,最终经过20多年时间的摸索与实践,开创出了一个"人民文艺"的历史新纪元.

    "凑戏"现象红色文艺发生学

    论陈彦的戏剧观

    胡读书
    204-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彦是中国当代"游走于戏剧与小说之间"的著名作家,在戏剧和小说创作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戏剧是他文学生命的发源地,是他一生坚守的"一口属于自己的生命深井".他的戏剧成就尤其是对正剧艺术的发展和突破还有待深入研究.他的戏剧创作是其戏剧观念的最好实践.他的戏剧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第一,戏剧是引领人类向上向善的灯塔;第二,文学是戏剧的灵魂;第三,继承戏曲传统、关注底层人物、培育民间市场是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之路;第四,戏曲要努力对时代发出有价值的声音.

    陈彦戏剧观戏曲传统

    调节型文化与调节型社会——对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关系的一种思考

    郑震
    214-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家思想致力于在情感和秩序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结合点,以此来实现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秩序.这一思想与一定程度兼顾不同社会等级群体的情感诉求的主导性的调节型文化有着内在关联,正是基于对这一文化类型的判断,我们将中国古代社会称为一种调节型的社会.然而这个通过调节型机制而一定程度缓和了内部张力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也正因此而陷入难以走出自身局限的困境之中,最终难逃一种政治的平庸.

    调节型文化调节型社会儒家思想社会等级地位格局

    权力渗透与基层回应:对五六十年代天津街道生产的制度分析

    林盼
    225-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五六十年代的天津街道生产为案例,探讨街道社区组织生产的动力机制.计划经济时期城市治理的重点是推动形成"生产型城市",全民所有制企业无法将所有的适龄劳动力加以吸纳.替代方案是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留在企业之外,通过构建街道生产组织的方式,将他们动员管理起来.这就要求街居除了完成居民社会服务和救济福利等方面的职能之外,更需要对基层社会加以整合,将其按照全民企业的生产架构进行管理运作,由此加强了国家政权向基层社会的渗透与控制.但在实践过程中,行政力量在介入基层社会,对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进行管控的同时,也受到基层社会的强力回应."非单位人"的能动性一定程度上抵制被组织起来的努力,进而促使街道生产逐步回归社会自治属性.对这一案例的分析,体现出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管理的复杂性,有助于脱离"国家统合社会"的单一叙事视角,加深对这一时期"国家-社会"关系的认识.

    街居制组织生产社会治理天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法典中的创造性转化

    王雷
    238-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我国《民法典》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我们要挖掘和传承包括中华法律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诠释《民法典》的民族性和历史感,厚植《民法典》的历史底蕴、文化底蕴、道德底蕴,并以之释法说理.可以将《民法典》中汲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化、学理化为"四观":法律观、天下观、社会观和家庭观.《民法典》实现了对中华传统法律观、天下观、社会观和家庭观的古为今用与创造性转化.

    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民法典法律观天下观社会观家庭观

    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承继与超越

    狄亚娜
    250-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的重民理念,强调其体察民意、顺应民心的要义,以"共建共治共享"模式补全了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并切实以人民为中心收集、凝聚民意,以权利义务的具体分配机制保障人民自由意志的表达和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法律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以宪法为基础设计选举、协商、自治的民主程序,保障人民全过程参与国家治理,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实现人民意志,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

    全过程人民民主民本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民主选举协商自治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