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社会科学
广东社会科学

双月刊

1000-114X

gdshhkx@163.net

020-38801447

51061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北路369号

广东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其宗旨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学术自由民主,恪守理论联系实际,崇尚笃实严谨学风,努力探究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沿课题和热点问题,为社会主义现化代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908年日本在华领事馆"本邦布教者及布教状态"调查研究

    付海晏
    136-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08年11月16日,日本外务省经驻华公使馆向上海总领事馆等22个使领馆下达了一份机密训令,核心内容是要求各领事馆调查辖区内在华布教日人及布教状态,具体包括布教者的年龄、宗派、布教方法、布教经费、信徒数量、地方官民的人缘等内容.这次调查,是晚清中日布教权交涉陷入停滞之际,外务省了解布教实态、决定今后外交政策的重要举措.通过这次调查,日本在华领事们加强了对华传教上的共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日本对外传教以及外务省的相关决策.这次调查也再次证明了近代中日布教权交涉中日本宗教的侵略本质.

    日本东本愿寺西本愿寺布教权

    比较文学文献学:五山文学唐风地名的来源与使用

    张哲俊
    153-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注释地名是古典文献学注释的主要任务之一,比较文学文献学也需要注释地名,既要注出古今地名的对应关系,也要注出地名的交流关系.日本五山文学的唐风地名非常丰富,日本地名辞典也很丰富,但有关唐风地名的词条并不多见,给阅读与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唐风地名是日本本土地名的中文别称,是中日交流关系的产物.唐风地名与本土地名的对应关系,唐风地名的中国来源、构造,这些都是比较文学文献学的注释任务.五山文学只用唐风地名,几乎不用本土地名,这是五山文学与母语文学的一个分界线.

    文献学五山文学唐风地名汉文学

    世界文学格局与汉语新文学格位

    朱寿桐
    173-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在汉语文学世界形成了"趋势论"和"格局论"两种文化阐释和学术阐释.格局论意义上的"世界文学"承认世界范围内文学构成的现实性、民族性和文化板块品性,每一种语言文学或者每一个民族文学都是一定时期"世界文学"格局中一定格位的或自然或卓越的呈现.汉语新文学和汉语文学正是在"世界文学"的格局认知上确定了自己的"格位",对世界文学曾一度充满着向往之情和赞赏之忱,这使得汉语新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占有独特格位甚至体现独特个性.汉语新文学范畴内,外语文学的翻译文本可以被理解为本民族文学的艺术资源,这也是确定世界文学格局中汉语文学地位的一个重要参数.

    汉语新文学世界文学格局格位

    《穆斯林的葬礼》与20世纪8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问题

    王本朝
    183-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特征的小说.它获有茅盾文学奖的社会声誉,同时经受着文学史书写的怠慢和文学经典化的美学考验.它书写了曲折的爱情悲剧及其复杂的人性世界,彰显出丰富的历史意识及其传统文化内涵,展示了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典型性、史诗性和审美性追求,带有20世纪8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装置特征.与此同时,它在故事设计、细节刻画以及诗意表达上也存在刻板、重复和拖沓现象,这也敞露出特定时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局限和问题.

    《穆斯林的葬礼》现实主义文学装置

    质性资料分析中的质性远读策略

    王宁
    192-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质性资料分析是发挥社会学想象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做好这个环节,尚缺乏足够的方法论讨论.莫莱蒂所说的"远读"可以给人以启发.但他所说的远读促使研究者朝量化远读方向发展,脱离了传统质性资料分析的范围,而传统的质性资料分析方法同样也可以采纳远读策略,但不是量化远读,而是质性远读.与量化远读不同,质性远读既不需要把资料文本变成海量文本或"大数据",也不需要人为地减少分析指标,而是借助抽象来拉开与资料文本的心理距离,从而以更为整体的视野来"俯视"资料.虽然质性远读和传统质性研究方法都强调思维抽象和理论概括的作用,但二者在最高层次的思维抽象和理论概括策略上存在时间性和功能性区别.质性远读的策略主要有三种:及早提高解释的抽象层次、及早采纳理论溯因推理和借助备忘录撰写.

    质性资料分析近读远读心理距离社会学想象力

    中国数字游牧的生成、实践与维系——基于"流动基础设施"的视角

    王炳钰
    206-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中国数字游民的质性研究,本文从"流动基础设施"视角出发探讨基础设施力量和环境如何形塑游民个体的工作与生活实践及流动体验.研究发现,"制度性""实体与技术性"及"社交性"基础设施能够生成并推动数字游民的职业发展、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同时,这些基础设施的"故障""中断"和"失效"会对其工作与生活及整体流动进程产生阻碍与破坏.此外,研究阐明,数字游民个体在面临基础设施所带来的困境时能够展演能动性,并寻求、整合和调配基础设施资源,积累相应能力和资本,以维系或中止其数字游牧的生活方式.由此,本文将"流动基础设施"这一视角引入中国语境下数字游民等议题,进一步拓展其作为分析框架的深度和广度,并在实证层面促进对中国青年流动和生活方式变化等研究主题的关注和发展.

    中国青年数字游民生活方式流动流动基础设施

    从界限到界域: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话语变迁

    赵万林
    222-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学科的基础议题,但其在学科发展历程中的话语变迁还缺少充分关照.梳理专业关系的话语变迁发现,在由"专业"与"友爱"两种属性构成的关系光谱之中,专业关系研究经历了"确立友爱—遮蔽友爱—重现友爱"的过程.在社会工作先驱那里,助人者与受助者之间构成友爱关系.但经由比斯泰克的阐述,加之受到专业化和市场化的影响,这种关系的友爱属性在20世纪70至90年代逐渐被遮蔽.正是在这一时期,界限话语开始兴起,并成为专业关系的主导性话语.直到90年代末"关系为本"的社会工作出现,以及社会工作实践场景的转换,友爱才得以重新显现在专业关系的光谱中,而界域也开始成为界限的竞争性话语.梳理专业关系的话语嬗变有助于引导我们对本土专业关系和相关伦理议题的反思.

    友爱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界限界域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领域法学的功能担当

    刘剑文
    237-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与现代化普遍特征的有机统一.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法学理论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伴随现代化进程加快,法律调整对象呈现领域化态势,社会问题愈发错综复杂和综合多变,传统部门法学知识体系难以全面、有效地予以应对.领域法学既是法学研究新范式,也是国家治理新思维,具有问题导向性、整合协同性、开放包容性等典型特征,与部门法学构成互补关系.从功能上看,领域法学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法律规范体系、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促进国家治理思维和方式转变,为法治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领域法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应从加强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司法专业化改革、创新法学教育模式、丰富法学研究方法等多维度实现其功能担当.

    中国式现代化部门法学领域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国家治理法治

    领域法的体系构造与价值定位

    侯卓
    254-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领域法的提出是实用主义方法论的体现,是对部门法划分所彰显的理性主义立场的调适和补充.领域法所针对的"问题"是有规范价值的问题域.较之部门法,领域法的规范结构有一定特殊性,其正视主体的差异性并予以制度回应,在合法-违法之外另对行为给出鼓励和限制两种评价,权利义务结构非均衡且向弱势主体倾斜,责任形式具有差异性,责任类型具有综合性,追责目的具有多元性.依据不同标准,可对领域法作基础性领域法-综合性领域法、一般领域法-重点领域法、传统领域法-新兴领域法、国内领域法-涉外领域法的界分,其生成路径也有脱胎于传统部门法和发轫于传统部门法未顾及之处两种.领域法直接规范特定领域的秩序,能提升法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制度设计和制度运行都有多方面助益.

    领域法部门法概念体系功能价值

    财税法的领域法进路与范式革新

    熊伟
    270-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财税法作为领域法学的典型范式正面临领域整合的隐忧.在财税法学中全面贯彻领域法学思维以推进范式革新,尚需深入把握财税法的领域属性和深层逻辑.财税法的领域法基础在于调整纷繁复杂的"财-政"关系,其领域法特质在于控制"财"而实现"政",包括以财辅政、以财行政、以财引政、以财限政,进而最大程度实现"财-政"关系的法治化.基于此,财税法需将公共财产治理作为推进其领域法建构的核心,在公共资金、公共资产、公共资源三元架构下完善学科系统.当前,财税法的范式重塑需要立足理财治国观和公共财产法理论,实现"从财到法"与"从法到财"相向而行,并在进一步廓清财税法内部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再体系化.

    领域法学财税法学"财-政"关系公共财产法治化再体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