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故宫博物院院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故宫博物院院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李文儒

双月刊

0452-7402

010-85117377 85117941

100009

北京景山前街故宫博物院内

故宫博物院院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文物考古类学术性刊物。主要发表有关故宫藏品研究的论文及研究成果,报道考古新发现及学术动态。介绍历代画名家的书画作品和各种古玩、玉器、雕刻、瓷器作品及古建筑等。辟有书画研究、明清历史、古代工艺、古文字研究、古代建筑、古代陶瓷、古籍版本、帖文献、佛教造像、文物保护等栏目。读者对象为文物考古工作者、历史研究人员、博物馆工作人员及广在文物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鲜卑金器的形制、制作与演变

    倪润安
    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檀石槐鲜卑系统金器包括马形牌饰、鹿形牌饰、漩涡纹耳饰等,呈现出与中原文化反差强烈的文化面貌.该系统金器为了解鲜卑金匠、金器制作及其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线索.其设计内涵在于追求草原情感因素的表达,以及对欧亚草原西部图像造型的借鉴.檀石槐鲜卑系统金器主要发现于檀石槐鲜卑大联盟的东部和西部,中部很少见,这一特点应与檀石槐鲜卑王庭、制作部落和金矿资源的分布有关.其中塔坨墓地所属部落后来成为段氏鲜卑集团的一部分,使段氏掌握了金器原料和生产技术,一度势力强大.段氏被慕容鲜卑吞并后,其金器技术又促进了三燕金器的发展和兴盛.三燕金器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步摇冠,是鲜卑金匠将汉式与草原风格两方特点糅合后创造出的新形式.

    檀石槐鲜卑系统金器设计内涵制作部落金步摇冠

    海外回归的两件粟特彩绘浮雕石床前档图像

    荣新江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检察办公室返还中国的两座石棺床底座的前档图像做了详细介绍,并联系其他相同类型的石棺床或石椁图像,如2000年西安北郊(北周长安城东郊)发现的北周同州萨保安伽石屏、2003年在安伽墓附近发现的北周凉州萨保史君石椁、1999年山西太原发现的隋虞弘石椁、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美秀美术馆购藏的北朝后期石床围屏、20世纪初河南安阳一座北齐墓出土而流散海外的石床围屏上面的图像,指出两个石床前档的中心构图是人面鹰足的袄神斯洛沙(Srōš)护持着神圣的火坛,证明这两件前档图像的祆教文化属性,并参考安伽、史君、虞弘的族属,推测拥有这两座石床的墓主人应当是信奉祆教的入华粟特人,很可能是北齐都城邺城或附近的胡人聚落首领——萨甫.

    粟特石棺床安伽史君虞弘祆神萨甫

    中国境内所发现的祆教圣火坛

    葛承雍
    3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祆教是世界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因为圣火是袄教传播的象征,所以圣火坛是其最著名的文化标志.本文对中国境内考古出土、海外回归及流散的祆教圣火坛进行了图像整理与分析,指出在中国境内屡屡出现袄教元素的北朝隋代墓葬石葬具,填补了史书的阙失,证明袄教不仅流及波斯及周边的亚洲国家,而且曾经在其他一些亚洲地区盛行一时,从这些圣火坛可以窥见波斯族群和粟特人迁徙、演变、融合的壮阔史诗,还原中国与波斯文化早期交往交流的史实.

    祆教圣火坛北朝隋代萨珊波斯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鋬指金杯考——兼谈吐谷浑与粟特的商贸关系

    付承章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中出土了一件鋬指金杯.本文通过将其与唐、粟特艺术中的同类器物进行比较,认为它可能是一件7世纪的粟特输入品,反映了吐谷浑同粟特之间密切的商贸往来.这样的发现在当时并非孤例,共同验证了吐谷浑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此也进一步证明,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是吐蕃时期青藏高原东部十分普遍的文化现象.

    2018血渭一号墓鋬指金杯粟特吐谷浑

    北魏薛怀吉墓志盖与石棺线刻图像研究

    武俊华
    5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北魏孝昌二年(526)薛怀吉墓出土墓志盖及石棺残存线刻图像进行了解读和复原.通过对北魏洛阳时代十四组墓志和十组石棺图像的内容与布局分析讨论,指出这些线刻图像题材最早且集中见于北魏洛阳时代晚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主体纹饰多为四神升仙图,偶见孝子故事;各类组合神兽等辅助纹饰在图像选择与形式设计上并无定式,大多装饰在次要位置,应当存在统一的"蓝本"供制作者取舍.

    北魏薛怀吉墓志盖石棺线刻图像

    制赞作图:再探南宋马麟《道统圣贤图》的制作脉络

    陈韵如
    6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理宗在淳祐元年(1241)正月"幸太学、谒孔子",将所作《道统十三赞》赐国子监以宣示诸生,至今刻石仍存.南宋画家马麟所作《伏羲》因有宋理宗《道统十三赞》序与赞文,向被视为相关创作,与《尧》《禹》《汤》《武王》等共五轴均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又合称为《道统圣贤图》.马麟《道统圣贤图》虽是宋理宗《道统十三赞》的延伸物,但二者是否属于同一使用脉络?何以刻成碑石的《道统十三赞》并无马麟配图,而马麟《道统圣贤图》于清宫旧藏则系南薰殿图像之一?石守谦曾从劝戒图绘传统分析此套画作,已能说明马麟《道统圣贤图》并非帝王神御画像.不过,马麟各轴计有宋理宗道统赞文,这类圣贤图绘究竟有何意义与作用?本文就此企图重新解析此套图作的制作脉络.文中将透过视觉分析,并举出其与《孔子与七十二弟子》石刻之相似造型,阐述《道统圣贤图》所显示出的"士人化"趋向.再由宋理宗营造缉熙殿之脉络,思考其与经筵讲殿空间的可能关联,指出《道统圣贤图》堪称为此后考察儒教艺术的重要例证.

    宋理宗《道统十三赞》马麟道统图孔子与七十二弟子石刻缉熙殿

    吾道一以贯之:马麟《道统五祖像》研究

    宫力
    8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统五祖像》是南宋画家马麟创作的一套上古道统人物全身组像中的五幅.本文以此件作品的乏考缘由、著录与递藏为切入点,探讨组像的特殊性,继而通过其与宋理宗《道统十三赞》碑文之间的关联,断定赞文创作于绍定三年,组像则是淳祐改元下赐国子监时所作.画中道统人物的选择遵循了朱熹所设谱系,反映了理宗对自身继位正统性的重申.此外,作者对画作的图文内容进行了溯源.

    南宋道统五祖像《道统十三赞》宋理宗

    石涛《罗浮图》册与《罗浮野乘》的相关问题——兼论卷轴山水画与山志版画插图的关系

    李若晴
    104-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涛晚年出佛入道,对于道教仙山罗浮山十分向往,以罗浮山为题材创作了不少山水画.本文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所藏两册石涛绘《罗浮图》册为中心,通过比对,指出石涛依据的乃是韩晃《罗浮野乘》一书,石涛不仅抄录《罗浮野乘》中的诗文,而且构图也来源于书中的版画插图.《罗浮野乘》初刊于崇祯十二年,再刊于康熙四十年,作者认为,石涛作品依据的是康熙版,而且进一步指出,17世纪蓬勃发展的出版业与视觉文化催生了精彩纷呈的山志版画插图,为山水画家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创作源泉.

    罗浮山石涛野乘版画

    蚁鼻钱所谓"巽"为重量单位说

    熊长云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楚国铜器、货币均反映出楚国存在重量单位"(漢)".根据实测推算,1(漢)合3.9克,为楚国一两的四分之一,与"才两""锱"具有异名同实的关系.结合"巽"字蚁鼻钱的重量来看,所谓"巽"应即是重量单位"(漢)"字的简省形变,此字应视作"锱"的通假字,可读为"锱",对应四分之一两.

    蚁鼻钱度量衡楚国货币

    继承与调和:乾隆帝与宫廷萨满祭祀

    聂卓慧
    13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满族萨满祭祀传统由来已久,且屡经变革.满人入关后,萨满祭祀被纳入宫廷祭祀.到乾隆朝呈衰微之势.乾隆帝为挽救其颓势,纂修《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并对祭祀内容、人员和时间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宫廷萨满祭祀既具有典制化、皇族化特点,亦呈现满汉合流趋势.与此同时,祭祀的具体实施却较为宽松,不仅皇帝亲往致祭屈指可数,选派致祭大臣也相对随意,祭祀日期更是频繁更改.因此,乾隆帝完善萨满祭祀的初衷,并非在宫廷中实现满汉文化的"分庭抗礼",而是在二者日益融通的背景下,重新调和满洲传统与国家祭祀关系,并把它纳入有效治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格局之中.

    乾隆帝宫廷萨满祭祀满文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