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故宫博物院院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故宫博物院院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李文儒

双月刊

0452-7402

010-85117377 85117941

100009

北京景山前街故宫博物院内

故宫博物院院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文物考古类学术性刊物。主要发表有关故宫藏品研究的论文及研究成果,报道考古新发现及学术动态。介绍历代画名家的书画作品和各种古玩、玉器、雕刻、瓷器作品及古建筑等。辟有书画研究、明清历史、古代工艺、古文字研究、古代建筑、古代陶瓷、古籍版本、帖文献、佛教造像、文物保护等栏目。读者对象为文物考古工作者、历史研究人员、博物馆工作人员及广在文物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筑遗产保护初论——以木构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为中心

    孙华
    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遗产是文化遗产最主要的类型之一.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建筑遗产有不同的分类方案,最常见的功能分类方案也应当把综合功能和单一功能区分开来.不同类型建筑遗产会有不同的特点、价值和问题,保护和修复的方法与技术也应当有所差别.建筑遗产属于由不同材料组合的复合不可移动文物,其价值要素构成不同于相对单一可移动文物.因此在保护时,应注意维持建筑遗产的位置、功能和形象,使之能够反映该建筑的设计、材料、结构和工艺,有的文化和地区还需要考虑技术和工艺的延续性.目前对于建筑遗产木构部分的保护和修缮,无论是以新换旧、以旧换旧,还是外部支护、内部加强,都还不能满足真实性的要求.实现建筑遗产的木构部分的最佳保护与修缮方案,还任重道远.

    建筑遗产木构保护修复

    明清北京官式建筑雀替形制分期研究——兼论故宫午门及慈宁门外檐雀替形制年代

    王藏博王奥怡
    1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文物建筑形制类型学研究方法,从北京地区的明清官式建筑雀替做法上提炼出六组计21个形制类型,并结合文献史料,系统梳理出42处标尺建筑,划分出明清北京官式建筑雀替所经历的五个演变历程:即宋元雀替结合期、明式雀替微变期、关外形制传播影响期、清式雀替定型成熟期、清式雀替微变期.同时以此分期为标尺,考证了故宫午门和慈宁门外檐雀替的年代.

    明清北京官式建筑雀替午门慈宁门

    故宫奉先殿后殿内檐额枋彩画营缮历史及工艺做法分析

    卓媛媛王思嘉
    3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奉先殿是清代皇家祭祖的重要建筑,后殿内檐旋子彩画纹样呈现明末清初的时代特征,彩画表面存在明显过色见新痕迹,档案记载其曾经过多次修缮.为了解该区域的彩画营缮历史与绘制工艺,作者从四处构件上采集样品.一方面利用剖面显微分析、偏光显微分析、SEM-EDS,结合历史文献、彩画形制、工艺和颜料史的相关研究成果,全面考证了后殿内檐现存彩画在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四个时期的营缮历史及修缮范围;另一方面通过解读彩画的材料种类和工艺特征,指出在康熙二十年之前的旋子彩画工艺中出现了使用浅色颜料"摊活"的工艺做法,同时,金箔检测结果与清代档案记载共同证实,奉先殿道光时期彩画使用的金箔含金量低于其他时期彩画,是当时江苏制造金箔商户有意控制成本的结果.

    奉先殿旋子彩画贴金剖面显微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SEM-EDS)分析

    略论走马楼吴简中的"四柱结算法"

    崔启龙
    5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柱结算法"是中国古代一种较为先进的会计结算方法,其行用时间最早可追溯至秦代.在走马楼吴简所见大量孙吴时期临湘侯国籍帐文书中,可以发现"四柱结算法"的痕迹,通过梳理、汇总相关复原成果,确认了在仓库月度会计报告(即"月旦簿")及物资细目帐中,已经普遍使用"四柱结算法",县曹汇总结算时,甚至可能在形式上已经发展出"五柱结算法".而户籍文书则仍循"三柱"之旧,这可能与当时特殊的行政需要有关.可见早在三国时期,官厅会计技术的发展已经颇为成熟.

    走马楼吴简四柱结算法月旦簿官厅会计

    唐代房嶙妻高氏书《安公美政颂》的再发现

    王玉来
    6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女书家房嶙妻高氏所书《安公美政颂》,自明末原石佚失,直到清中期才重现学界.清末缪荃孙考证确认该碑就是今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净信寺所藏的《净信寺碑》,并在所著《<金石录>今存碑目》中予以公布.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得知该碑现存太谷净信寺东碑廊,自清中期以来碑身前后颠倒放置.传统金石学者偏重拓片研究,少有关注该碑原石情况,因此相关论著的录文次序颠倒,错讹严重.本文根据《山右石刻丛编》等文献重新录文,并分析该碑的营建与书丹过程,发现负责营建《安公美政颂》的太谷地方精英熟悉唐代社会流行的碑铭风尚,是房嶙妻高氏受邀书丹该碑的主要原因.

    《安公美政颂》房嶙妻高氏净信寺缪荃孙

    晚唐《李栖元等造弥勒像记》与四川荣县龙洞摩崖造像

    李红扬
    8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省自贡市荣县龙洞摩崖造像LDE-14、LDE-16两龛之间的碑记已经风化不存,但该碑的清代拓片和录文留存至今,即《李栖元等造弥勒像记》.现存与龙洞造像有关的三篇石刻文字,反映出唐代会昌年间剑南东川军将李栖元率军平定荣、泸等地动乱的史实,以及在宣宗复佛政策颁布的背景下,李栖元、郑璪等军政人士带头在荣县龙洞进行开龛造像、修建寺院、施舍田地等系列活动.造像记的发现,为深入探讨龙洞摩崖造像与地域社会的关系提供了可能,展现出龙洞造像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荣县龙洞摩崖造像李栖元会昌灭佛

    绘画所见永乐时期明朝与帖木儿帝国的文化交流

    马顺平
    9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永乐时期(1403-1424),明朝与帖木儿帝国是当时亚洲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经济文化均处于各自辉煌阶段.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藏《牵马图》残本、《海东青图》以及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细密画《花园宴会图》,是记载这一时期两国经济文化交往的珍贵历史图像.画面中出现的大西马、海东青、猎豹,呈现出当时亚洲宫廷狩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而织金服饰、青花瓷,则显示了中国文化对帖木儿帝国贵族生活的深入影响.明朝使者出现于失剌思的宫廷宴会中,更是印证了永乐时期明朝西域外交活动的重要时刻.上述绘画文物,对于拓宽明朝与帖木儿帝国相互关系的研究视野与研究路径,具有典型的意义.

    帖木儿帝国失剌思朱棣沙哈鲁海东青

    重构语境——明清时期的"六根清净图"

    廖旸
    11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万历《方氏墨谱》《程氏墨苑》刊印了"六根清净"墨样,构图恍若月下竹影,竹梢圆轮实则为梵字金刚笑轮.前者墨锭另一面铭"六根清净",印"生欢喜心",正、背图文呼应且互补,后者的编者程大约更借题挥斥胸臆.方本此墨与布袋弥勒合款;至清乾隆十六罗汉像屏之上,类似竹图则与因揭陀尊者相表里,寓意安养于极乐世界.从合款到移植入更广阔的语境,图样在流转过程中经艺术家们创作重组,其精神内涵潜移默化.以"六根清净图"为线索,可见利用各种象征元素不断重构语境的过程,以及跨媒介、跨阶层、跨族群、跨文化的交流互动.

    六根清净图布袋弥勒贯休十六罗汉图梵字轮语境重构

    低温黑色釉彩原料及工艺的初步研究

    段鸿莺段佩权杨玉洁纪东歌...
    129-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铅釉为基础,以铁、铜、钴、锰等为着色元素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低温铅釉彩,其所蕴含的科学技术和艺术内涵在我国陶瓷史上是独特且不可缺失的.在这些丰富的色彩中,黑色因其色彩特点,较少应用于器物上,相关文献记载和测试分析均较为少见.本文通过对元、明、清不同时期陶胎的低温黑色釉进行对比分析,对不同时期低温黑色铅釉的原料进行归纳与小结;通过对明、清不同时期瓷胎的低温黑色釉彩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梳理了黑色釉彩的原料组成、预处理工艺及呈色特点,并揭示其出现与发展的历程.

    黑色低温釉彩原料预熔发色处理呈色特点

    Abstracts

    146-1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