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吴普特

双月刊

1000-7601

ghbjb@nwsuaf.edu.cn

029-87082121

712100

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1-14号信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Jour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国内唯一集中反映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综合研究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的学术性刊物。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农学”、“农作物学”、“肥料学”核心期刊,被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及文摘刊物收录。本刊在全国科技期刊排名中居第276位。刊物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及专业学会的表彰,其中获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马铃薯品种干旱适应性与其钾素营养特性的关系

    孙梦晴叶佳丽刘溢健王仕稳...
    1-1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盆栽试验,通过对5个马铃薯品种('V7'、'大西洋'、'实验二号'、'大丰八号'和'京张三号')、2个水分条件(保持80%~85%土壤最大田间持水量,3轮干旱-复水)和2个钾肥水平(0 kg·hm-2和180 kg·hm-2)的三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的干旱适应性与其钾素营养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品种马铃薯的干旱适应能力表现为'实验二号'>'V7'>'大丰八号'>'大西洋'>'京张三号',且干旱适应性与钾素营养特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钾素利用效率、植株钾素吸收量、块茎钾素吸收量和钾素吸收效率对马铃薯干旱适应性的贡献度分别为28.44%、15.08%、14.01%和8.55%.正常水分条件和干旱处理下的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与钾素利用效率、植株钾素吸收量和块茎钾素吸收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且与钾素利用效率的相关性最强,在正常水分条件和干旱处理下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96,推测钾素利用能力强的马铃薯品种可通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强其对干旱的适应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实验二号'更适合在北方旱区推广种植.

    马铃薯干旱-复水钾肥钾素营养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干旱适应性

    96份谷子种质资源淀粉多样性及优异资源鉴选利用

    王红梅杨天育董孔军何继红...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双波长微量法对国内有代表性的96份谷子种质资源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其淀粉多样性与直/支比变异类型.结果表明,各品种直链淀粉含量介于0~24.91%,平均值为15.66%,支链淀粉含量介于4.77%~34.26%,平均值为14.67%;44份育成品种和52份地方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变化幅度分别为8.66%~21.81%和0~24.91%;96份谷子的直/支比变化范围为0~3.60,平均为1.18,其中直/支比<0.05的地方品种仅2个,而直/支比>0.33的品种93个,占总数的96.87%.直链淀粉含量小于3.5%的糯性品种3个,其中完全糯性品种2个;高直链淀粉品种4个,直链淀粉含量介于12.0%~18.0%的种质有60份,占总数的62.50%.筛选出适合加工糍粑、汤圆类糯质食品的地方品种3个,为红毛谷、三爪谷和酒谷;可用于加工米粉等高膳食纤维的地方品种4个,分别为金皇谷、金棒子、茄谷和山西白米.96份谷子种质资源中地方品种直链淀粉变异类型较为丰富,育成品种直链淀粉遗传基础相对单一.

    谷子种质资源双波长比色法淀粉含量直/支比

    半干旱区2种雪茄烟叶发酵后差异代谢物分析

    陆岸芷张乐毅王平平陈新颖...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比较2个雪茄品种'海研103'和'青雪204'发酵后烟叶的代谢产物,探究不同品种烟叶间代谢组的差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HPLC-QTOF-MS),对2个雪茄品种烟叶化学成分进行了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海研103'和'青雪204'的代谢物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2个雪茄品种烟叶共筛选鉴定出179个差异代谢物,'海研103'较'青雪204'有114个代谢物显著上调,有65个显著下调.对前40个主要差异代谢物用PLS-DA法进行分析,鉴定为有机酸10种、氨基酸7种、酚酸类4种、核苷酸及类似物4种、碳水化合物3种、黄酮类3种、木脂素和香豆素3种,其他6种.结合KEGG通路分析,发现12条2个品种显著富集的代谢通路.

    雪茄品种烟叶非靶向代谢组学差异代谢物半干旱区

    中性和碱性盐复合胁迫对2个小麦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李刚付凯勇王焱栋李超...
    2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不同浓度的中性盐及碱性盐复合胁迫对2个小麦品种'新冬26号'和'金石农1号'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分别设置0、50、100、200、300 mmol·L-1的中性盐(NaCl)及碱性盐复合(Na2CO3+NaHCO3,摩尔比1︰1)胁迫浓度,测定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粒形态变化、α-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质膜相对透性、发芽及生长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中性盐胁迫下,'新冬26号'萌发3 d后淀粉粒降解程度高于'金石农1号',而碱性盐复合胁迫下则相反.(2)随盐胁迫浓度的增加,与对照相比,'新冬26号'小麦在中性盐胁迫下发芽势、发芽率下降幅度分别为3.37%~78.65%、2.25%~42.70%,在碱性盐复合胁迫下相应下降幅度分别为19.10%~100.00%、17.98%~100.00%;'金石农1号'在中性盐胁迫下发芽势、发芽率下降幅度分别为4.50%~96.63%、3.37%~95.51%,在碱性盐复合胁迫下两指标下降幅度均为2.62%~100.00%.(3)中性盐胁迫下,与'新冬26号'相比,'金石农1号'籽粒的α-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5.59%~3.69%和-69.00%~184.01%;在碱性盐复合胁迫下,与'新冬26号'相比,'金石农1号'籽粒的α-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1.54%~40.48%和-15.51%~134.67%.(4)'新冬26号'耐盐等级在中性盐胁迫200 mmol·L-1和300 mmol·L-1时均高于'金石农1号','金石农1号'耐碱等级在碱性盐复合胁迫200 mmol·L-1时高于'新冬26号'.(5)盐敏感指标的回归方程表明中性盐胁迫下小麦种子的平均耐盐临界值和平均致死极限浓度分别为258.24 mmol·L-1和514.62 mmol·L-1,碱性盐复合胁迫下分别为109.47 mmol·L-1和280.05 mmol·L-1.

    小麦中性盐胁迫碱性盐复合胁迫种子萌发幼苗生长

    增温及其应对措施对小麦光合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

    吴钥乔云发金丽惠苗淑杰...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2—2023年小麦生长季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进行大田试验,以当地常规耕种方式为对照(CK),设置3种应对增温措施,分别为选择耐高温品种(CV,'淮麦33')、添加生物炭(BC,20 t·hm-2)、增施氮肥(NF,总施氮量增加50 kg·hm-2),采用开放式增温系统将小麦整个生育期的气温提高1.5℃,测定不同措施下小麦旗叶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光合、酶活性的变化以及植株的生物量和产量.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增温使冬小麦旗叶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强,但增温对小麦旗叶叶面积、SPAD值、光合特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存在生育期差异.增温条件下,添加生物炭和增施氮肥处理孕穗期小麦MDA含量、POD活性、CAT活性分别降低12.50%和21.22%、15.65%和12.91%、19.75%和14.33%,SOD活性分别升高455.75%和395.58%;开花期小麦SOD活性分别下降9.89%和31.89%,CAT活性分别升高20.94%和17.12%,最终产量分别显著增加50.29%和23.45%.改变品种处理的小麦旗叶叶面积、SPAD值、净光合速率和产量无显著变化.因此,应对未来可能的增温环境,添加生物炭和增施氮肥可能是较为有效的措施.

    小麦增温品种生物炭氮肥光合特性产量

    楸子MpRZ1基因的克隆及响应干旱胁迫表达分析

    王顺才杨镇菱檀可馨王红明...
    52-6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干旱胁迫下楸子(Malus prunifolia)转录组得到的4条RZs转录本,通过电子延伸和RT-PCR方法克隆得到1个新基因MpRZ1,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及功能特性进行预测,并与苹果(Malus domestica)RZ家族成员进行同源性比较,利用qRT-PCR技术验证干旱胁迫下MpRZ1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MpRZ1基因cDNA全长930 bp,开放读码框为843 bp,编码28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30.97 kDa,等电点为9.37,无N端信号肽,无跨膜结构阈,推测该蛋白可能定位于细胞核中,是一种不稳定的碱性亲水蛋白,含有38个潜在的磷酸化修饰位点,13个O-GlcNAc和5个N-Glyc潜在的糖基化修饰位点.该蛋白二级元件主要以无规卷曲和α-螺旋组成,两者占比达87.1%.MpRZ1蛋白N-端含有1个保守的RNA识别基序,由5个反向平行的β-折叠与2个α-螺旋排成β1α1β2β3α2β4β5拓扑结构,C-端的甘氨酸富含区含有1个CCHC型锌指和一系列(GGX)n和(DRX)n重复序列.序列比对和聚类分析显示,MpRZ1编码蛋白与拟南芥、水稻RZs蛋白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属于RZ基因家族成员.通过苹果基因组搜索得到9个推测的MdRZs基因,其编码蛋白均为碱性亲水蛋白,其中2个MdRZs编码蛋白(MdP0000088428、MdP0000272138)与MpRZ1编码蛋白的序列相似性超过96%.楸子和平邑甜茶叶片中RZ基因的表达水平均在干旱胁迫9 d时达到峰值且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表明MpRZ1基因参与干旱胁迫的应答过程.

    楸子RZ基因克隆干旱胁迫平邑甜茶基因表达

    不同防护措施对早熟朱柿抽条的防护效果及其生理机制

    刘格格侯锐王宁宁黄军保...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定植1 a的早熟朱柿幼树为研究对象,设置树干缠防寒布+反光膜、树干培土、树干涂白、树干缠防寒布、枝条喷涂水果保鲜剂、枝条喷涂高脂膜、枝条喷涂石蜡乳化剂共7个防抽条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的抽条率以及一年生枝的水分状况、细胞活力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结果表明:防寒布+反光膜处理和培土处理抽条率为0,水果保鲜剂、高脂膜、石蜡乳化剂处理抽条率介于30%~60%之间,涂白、防寒布处理及对照的抽条率为100%.石蜡乳化剂、防寒布+反光膜处理和培土处理的凌晨水势显著高于水果保鲜剂处理和高脂膜处理(P<0.05),两组差值为0.5 MPa左右.培土处理的枝条导水损失率(PLC)较水果保鲜剂处理和高脂膜处理显著降低,分别降低10.95%和11.24%(P<0.05);韧皮部细胞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幅为13.53%~34.87%(P<0.05).培土处理的韧皮部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和NS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提高13.79%~28.80%、9.15%~39.65%和14.87%~29.61%(P<0.05),培土处理的木质部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和NS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提高20.59%~35.27%、14.19%~37.90%和17.40%~37.00%(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防抽条技术措施下的抽条率与枝条PL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枝条凌晨水势、木质部相对含水量、韧皮部细胞活力、木质部淀粉含量、木质部NS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可见,防寒布+反光膜处理和培土处理对柿树冬春季抽条有较好的防护效果,能维持枝条水分状况和韧皮部细胞活力,并促进NSC向枝条运输.

    柿树防抽条措施抽条率水分状况细胞活力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

    水肥一体化减氮对陇中地区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於凝王林林李玲玲李世清...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2—2023年在陇中地区开展马铃薯水肥一体化试验,共设置4个种植模式,包括农户旱作高肥模式(T1,基施氮肥260 kg·hm-2,生育期不灌溉)、合作社高水高肥模式(T2,基施氮肥260 kg·hm-2,生育期灌水150 mm)、水肥一体化模式Ⅰ(T3,基施氮肥102 kg·hm-2+追施氮肥98 kg·hm-2,生育期灌水90 mm)和水肥一体化模式Ⅱ(T4,基施氮肥42 kg·hm-2+追施氮肥98 kg·hm-2,生育期灌水90 mm),探究补灌减氮水肥一体化技术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补灌减氮水肥一体化显著促进了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增长、地上部和块茎干物质积累,显著增加了商品薯率,T2处理下马铃薯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速度放缓.2022和2023年,T3处理马铃薯块茎产量较T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00.7%和229.1%,较T2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0.4%和38.6%;T4处理马铃薯块茎产量较T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94.4%和216.2%,较T2处理分别提高26.3%和33.1%;T3和T4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022—2023年,各处理间WUE表现为T3>T4>T2>T1;相较于T1处理,T3处理两年WUE分别显著提高46.2%和146.4%,T4处理分别显著提高44.0%和135.7%;与T2处理相比,T3处理两年WUE分别显著提高51.1%和55.1%,T4处理分别显著提高48.9%和48.3%.综上,水肥一体化显著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水肥一体化处理下基施氮肥42 kg·hm-2、追施氮肥98 kg·hm-2、生育期补灌90 mm的栽培措施,可作为陇中半干旱地区马铃薯高产高效生产的推荐模式.

    马铃薯水肥一体化减氮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基于HYDRUS模型的葵花田土壤水药运移模拟研究

    马宇静周青云张宝忠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不同施用量的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情况,通过开展田间试验,结合HYDRUS模型对河套灌区葵花田土壤含水率、草甘膦和高效氟吡甲禾灵的运移过程进行模拟,探究不同施用量的草甘膦和高效氟吡甲禾灵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施用量处理的草甘膦和高效氟吡甲禾灵主要分布在0~5 cm和5~10 cm土层,0~5 cm土层的残留量较多;施药后7 d,0~5 cm土层草甘膦和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残留量分别减少71.0%~75.8%和94.7%~94.9%,5~10 cm土层草甘膦和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残留量分别减少48.0%~50.0%和86.2%~89.9%;施药后21 d,土壤和地下水中均未检测到草甘膦和高效氟吡甲禾灵.由HYDRUS模型模拟结果可知,土壤含水率、草甘膦和高效氟吡甲禾灵残留量的模拟值与田间实测值吻合度较高,该模型能够用于模拟葵花田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和除草剂的运移规律.

    土壤含水率草甘膦高效氟吡甲禾灵土壤残留HYDRUS模型数值模拟

    盐分对水分蒸发和土壤裂隙发育的影响

    冯浩轩武廉策邢旭光马孝义...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揭示盐碱土壤干燥开裂机理可为干旱半干旱盐碱地区基于裂缝网络的精量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通过设置5种土壤含盐量(0、0.3%、0.6%、1%、2%,分别记作CK、T3、T6、T10、T20)处理,开展恒温土壤蒸发试验,探究含盐量对土壤蒸发过程的影响,并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蒸发过程中土壤干缩裂缝网络几何形态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蒸发过程具有相似性,即蒸发过程均包含一个线性阶段和一个非线性阶段,但各处理蒸发阶段占总蒸发阶段的比重不同,T20处理最早进入减速率阶段,说明盐分导致土壤渗透性减弱.(2)累积蒸发量随土壤含盐量的增加而降低,即CK>T3>T6>T10>T20,表明盐分可以抑制土壤蒸发.(3)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增加,开裂含水量不断降低,土壤裂隙面积和长度逐渐减小随后趋于稳定.水分蒸发和表面开裂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水分流失过程中游离Na+对土壤颗粒的化学影响和沉淀Na2SO4晶体对土壤孔隙的物理影响.(4)相关分析表明,累积蒸发量与土壤开裂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含水量与土壤开裂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且累积蒸发量与裂缝参数的相关程度整体高于土壤含水量与裂缝参数的相关程度.

    土壤盐分土壤蒸发土壤干缩裂缝累积蒸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