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地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地理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 中国地理学会
干旱区地理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 中国地理学会

陈曦

双月刊

1000-6060

aridlg@ms.xjb.ac.cn

0991-7885506

830011

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干旱区地理/Journal Arid Land Geograph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干旱区地理》主要刊载干旱区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即:自然地理、全球变化及气候变化、土壤学研究、水文与水资源,环境变化、景观生态研究、植被与生态建设、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动物生态学与动物地理学、区域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生态与及其生态系统建设、灾害与防治、资源开发与利用、干旱区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干旱区资源环境研究重大科学问题:还刊载干旱区研究成果,研究报道、学术活动、消息和书刊评价等,并反映干旱区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干旱区研究报道;同时还免费刊登有关国际地理学合作研究信息、国际会议通知、英文版新书介绍、地理专业招聘招生启事等内容。《干旱区地理》的办刊宗旨:反映干旱区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给我国干旱区带来的气候暖湿化、内陆水分循环和水环境、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与重建、绿洲生态经济的建设等重大科学问题,以及沙漠改造利用,发展交通等方面科研成果,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和发展干旱区地理学提供论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981-2020年陕西省暖季不同历时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蔡新玲蔡依晅叶殿秀李茜...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81-2020年陕西省暖季(5-9月)9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量资料,结合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4个历时(1 h、3h、6h、12h)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陕西省短历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4个历时强降水高发区均位于陕南秦巴山区,稀发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和陕北长城沿线。(2)各历时降水极值的空间差异均较大,历时越短,极值分布的局地性越强。(3)近40 a,陕西省各历时强降水均呈增多增强趋势,尤以3h强降水的增加最为显著。(4)各历时强降水的趋势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非均一性,陕北黄河沿线和陕南中南部强降水呈增多趋势,陕北南部和关中平原中部呈减少趋势,且历时越短,强降水呈增多趋势的范围越大。(5)强降水日变化南北不同,历时越短,强降水的日变化越明显,特别是陕北短历时强降水日变化最为突出,且在傍晚或夜间易发生强降水事件,其危害更大。

    短历时强降水变化趋势时空分布陕西省

    内蒙古冰雹特征及基于机器学习的冰雹识别方法研究

    辛悦苏立娟郑旭程李慧...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59-2021年内蒙古人工观测冰雹记录,分析冰雹分布的时空特征,并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冰雹识别方法。结果表明:(1)时间分布上,冰雹事件出现的站数和站日数均呈现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冰雹多集中在阴山山脉和大兴安岭一带,冰雹多发区沿山脉伸展分布。(2)冰雹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每年5-9月是冰雹频发月份,占全年雹日的91。79%,雹日中12:00-19:00是冰雹的多发时段。(3)利用随机森林、LightGBM、K近邻和决策树4种机器学习算法,通过数据预处理、预报因子选择、模型训练、模型调优等步骤,对内蒙古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建模与评估。评估结果表明,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冰雹天气过程,各模型的TS评分均达到0。83以上,命中率达到92%以上,随机森林算法在测试集上识别效果最优。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冰雹预报预警和人工防雹工作提供参考。

    冰雹站日数时空特征机器学习冰雹识别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研究

    杨燕燕王永瑜徐绮阳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采用水足迹法测度2000-2020年黄河流域56个地级市的水资源实际消耗情况,通过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揭示用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DPSIR框架构建脱钩努力指数模型测度水资源利用脱钩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农业生产用水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所占比重均在90%以上。(2)经济发展效应与人口规模效应对水资源消耗起正向驱动作用,用水强度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起负向驱动作用。(3)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效果整体较好,主要有弱脱钩和强脱钩2种状态。具体来看,中游和下游地区的脱钩状态优于上游地区;工业生产用水和服务业用水的脱钩状态优于农业生产用水。(4)水资源利用脱钩效应转变过程中,产业结构效应和水资源禀赋效应是实现区域脱钩的重要因素,而用水强度效应和水资源禀赋效应是实现行业脱钩的关键所在。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水资源与经济绿色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水足迹DPSIR框架对数均值迪氏指数脱钩模型黄河流域

    基于环境质量指数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效益评估

    艾力克木·司拉音安外尔·艾则孜塔吉古丽·喀斯木史智文...
    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质量指数(EQI)是由气候/气象、水资源、土壤、地形地貌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环境要素组成的,能够快速全方位定量评估自然环境总体质量的工具。基于遥感、实地监测、文献等多源数据,用熵值法、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等方法计算EQI,对2000、2010年和2020年塔里木河下游自然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在生态输水作用下,2000-2020年塔里木河下游自然环境质量有显著改善。其中,EQI相对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近河道两岸和湖盆周边。(2)2000-2010年环境质量改善(改善面积为15620 km2)较2010-2020年(改善面积为13831 km2)明显。(3)环境质量较差及以下(EQI<0。4)和较好(EQI≥0。8)等级的EQI的增加最为明显,而环境质量差(0。4≤EQI<0。5)和良好(0。6≤EQI<0。8)等级的EQI增加不显著。生态输水量的增加显著减少了EQI偏低和中等区域面积,促进了EQI偏高的区域面积增加,说明总体上生态输水改善了研究区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指数综合评估多源数据塔里木河下游

    塔吉克斯坦受威胁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及保护空缺研究

    李雨凡李文军马苏力娅苏宇琦...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威胁物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对象。为了解塔吉克斯坦受威胁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现状,基于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塔吉克斯坦国家红色名录评估数据,梳理塔吉克斯坦受威胁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比较世界IUCN和国家级红色名录评估的差异,并结合塔吉克斯坦受威胁植物丰富度分布格局图和塔吉克斯坦保护区图层,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叠加法与差距分析(GAP分析)对塔吉克斯坦受威胁植物进行保护空缺分析。结果表明:(1)塔吉克斯坦受威胁植物物种数最高的属依次为:葱属(Allium)、郁金香属(Tulipa)、阿魏属(Ferula),主要受到放牧、采集和采矿工程等因素的显著不利影响。(2)2015年版的《塔吉克斯坦红色名录》[NRL(2015年)]与2022年IUCN红色名录第三版数据[IUCN-RL(2022年)]中共有受威胁物种228个,11种被2份名录共同收录,其中,IUCN-RL(2022年)中受威胁等级比NRL(2015年)中高的有6种、低的有4种、相同的仅1种。评估尺度、分类观点不一致和物种情况发生实质变化及评估资料不全面是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3)塔吉克斯坦各地理区受威胁物种分布较分散。受威胁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是吉萨尔-达尔瓦査A(Hissar-Darvasian A)。(4)塔吉克斯坦保护区仅覆盖了该区域约22%的领土,且保护区范围并未完全与受威胁物种丰富度较高地区重合,重点地区保护程度不足,需要加强保护。

    塔吉克斯坦植物多样性受威胁植物分布格局保护空缺

    中国季风边缘区表土孢粉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吴思琪魏海芹陈春珠魏立斯...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中国季风边缘区表层土壤孢粉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化石孢粉重建区域植被和古季风演变的可靠性。通过对中国季风边缘区的38个样点(年降水量区间30~650 mm)的表土样品进行孢粉分析,研究了表土孢粉组合特征与气候、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低海拔、温带草原地区,气候相对温暖干燥,孢粉组合以苋科和蒿属为主,且蒿藜比(A/C比值)与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中国季风边缘区的高海拔、高寒草原草甸地区,气候相对寒冷湿润,孢粉组合以莎草科、菊科和禾本科为主导,蒿属和苋科花粉的百分比之和平均为25。8%,并且该区域A/C比值与年均降水量未呈现明显相关性。(3)乔灌木孢粉总百分比与年均气温/最热月气温之间的相关性要强于与年均降水量之间的相关性。(4)这些孢粉组合特征反映了中国季风边缘区植被和水热条件在海拔上的分布特征,孢粉数据冗余分析(RDA)结果也清晰揭示了孢粉组合及主要花粉类型在最热月气温和海拔梯度上的分布。此外,真菌孢子在研究区高寒地区土壤表层中大量出现,反映了该区域放牧强度大、伴随土壤侵蚀速率高的环境特征。

    季风边缘表土孢粉植被气候放牧强度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毛乌素沙地NDVI变化的量化分析

    常文静丛士翔王融融丁旭东...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驱动植被动态变化的两大关键影响因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评估植被动态变化的有效指标,能够合理地评价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可持续性。基于SPOT/VEG-ETATION NDVI时间序列数据、气象数据和地表覆盖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相关性分析及残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1998-2019年毛乌素沙地NDVI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厘定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大驱动因素对毛乌素沙地NDVI变化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1)1998-2019年毛乌素沙地NDVI整体以0。0067·a-1的速率增长,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的分布趋势。但NDVI增长整体持续性不强,未来可能出现波动。(2)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了毛乌素沙地NDVI的增长。其中,NDVI变化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气温的相关性则较弱。大型生态工程的实施与气候要素的耦合驱动了毛乌素沙地86。30%的植被改善,和已有生态建设工程成效研究结论相符。(3)归因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促进了毛乌素沙地83。20%的NDVI增长,而降水量驱动了毛乌素沙地73。14%的NDVI增长,降水量与人类活动的耦合作用对NDVI的影响更为显著。

    毛乌素沙地植被NDVI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相对贡献率

    基于W-OH的矿区重构冻土阻水层功能评价模拟研究

    杨思远杨海龙杨鹏辉张巍...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缓解高寒矿区扰动土体难以形成冻土带来的不利影响,选取5种W-OH浓度(0%、1。5%、2。5%、3。5%、4。5%)喷施于扰动土体底部,重构矿区冻土阻水层,进行抗压试验、入渗试验和模拟降雨试验,分别从物理性能、入渗产流产沙、经济性3个层面进行重构阻水层评价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选出8个影响重构阻水层的主要因子,构建重构阻水层功能评价体系,根据综合评分选出该地区最佳的重构阻水层方案。结果表明:(1)W-OH增强了煤矸石固结体的强度,特别是4。5%W-OH浓度时效果最明显。(2)W-OH浓度上升导致重构阻水层入渗率降低,稳渗历时延长,累计入渗量减少。(3)在降雨条件下,W-OH浓度升高降低了煤矸石固结体的稳定入渗率,增加了平均产流率和平均产沙率,并且平均产流率和平均产沙率都同W-OH浓度、坡度存在正相关关系。(4)4。5%W-OH浓度方案功能综合评分最高,但在实际施工中,4。5%W-OH浓度方案易堵塞喷头,故推荐使用评分次之的3。5%W-OH浓度方案重构矿区冻土阻水层。研究结果可为W-OH在高寒矿区重构冻土阻水层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煤矸石W-OH抗压试验入渗试验模拟降雨试验层次分析法

    基于二次平均状态的土地砾化程度监测评估研究

    叶虎裴浩苗百岭姜艳丰...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从取样、测量到评估分析全流程提高土地砾化程度监测指标——地表砾石覆盖度的监测评估精度,以内蒙古高原西部的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市为研究区,设计不同尺寸的样方,开展二次平均状态取样方法研究。采用地面测量法和测量盘法对比确定小样方中砾石覆盖度的最佳测量方法,通过大、小样方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统计特征分析确定大样方及样地砾石覆盖度的最佳评估方式。同时,探讨了构建"仿生态学"的必要性和初步思路。结果表明:(1)二次平均状态法通过缩减样方尺寸、增加样本数量的方式,使样本更具代表性,且样方尺寸的减小可使测量盘的尺寸随之缩减,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地表砾石覆盖度测量精度。(2)由小样方到大样方再到样地,数据的离散程度越来越小,右偏及尖峰型分布越来越明显,研究区砾化程度的总体特征越来越凸显,同时大样方及样地的砾石覆盖度、地表单位面积砾石质量相关性较高,说明基于二次平均状态取样的土地砾化程度监测结果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稳定性,可用于改进土地砾化程度监测流程及精度,并提高野外工作效率。

    砾化土地地表砾石覆盖度地表单位面积砾石质量二次平均状态仿生态学

    黑河下游胡杨林土壤碳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殷一丹鱼腾飞韩拓谭天逸...
    94-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漠河岸林土壤碳的分布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以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为研究区域,通过采集20个胡杨林样地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研究了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无机碳(SIC)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0~100 cm SOC和SIC均值分别为2。90 g·kg-1和10。79 g·kg-1,SIC为SOC的3。72倍。(2)垂直方向上SOC和SIC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水平方向上从东河上段至下段SOC与SIC虽然均呈现减少趋势,但SIC总量仍大于SOC,说明SIC是干旱区内陆河下游土壤碳的主要赋存形式。(3)土壤理化性质对SOC的解释程度较高,而对SIC的解释程度较低。其中,土壤化学性质(EC、Na+、SO42-、Cl-、Ca2+、Mg2+、K+)对SOC的影响程度最大。综上,黑河流域下游荒漠河岸林土壤碳库是以SIC为主,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土壤理化性质对SOC和SIC空间分异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碱性阳离子是影响SOC的主要因素,而土壤砂粒含量和容重是影响SIC的主要因素。

    河岸胡杨林土壤碳分布特征影响因素黑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