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汪久文

月刊

1003-7578

GHZH@chinajournal.net.cn

0471-4313634

010019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247信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近20年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肉牛紧密产业组织模式能否促进繁育养殖增收?——基于北方农牧交错带427个繁育户样本的实证分析

    王玉斌吴曰程
    96-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构建了肉牛繁育养殖户的成本收益核算框架和利润函数,利用微观调研数据和多元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肉牛繁育户参与不同产业组织模式的收入情况,并评估了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相对于传统松散型的增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肉牛繁育户参与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能够显著增加养殖经营收入,且"混合一体化"的增收效应优于"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规模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扩大繁育户规模利于发挥紧密型模式的增收效应,在规模偏小样本中,增收大小关系为:"混合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在规模偏大样本中,增收大小关系为:"混合一体化>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

    肉牛繁育养殖户产业组织模式养殖经营收入

    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农户调研数据

    王本业孙国艳罗龙泉李妍...
    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广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是解决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有效途径.研究基于黄河流域中上地区农户调研数据,通过有序Probit模型与ISM模型研究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层次结构.研究发现:1)受教育程度、价值感知、农业收入占比、耕地经营面积、政府推广与社会网络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影响.2)影响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6个显著影响因素既相互独立发生作用又相互关联,并处于三个不同层级.其中,价值感知是位于第一层的表层直接因素,农业收入占比、政府推广与社会网络是位于第二层的中间层间接因素,受教育程度、耕地经营面积是位于第三层的深层根源因素.

    农户行为水土保持耕作技术ISM模型发生机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辑委员会名单

    113页

    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粘土夹层水力性质及其生态水文意义探讨

    刘斐耀尤全刚薛娴黄翠华...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水力性质是土壤水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影响因子,其对土壤水分分布状态、土壤水分循环的强度与速率具有重要影响.粘土夹层虽在干旱区呈不连续分布的状态,但其植被覆盖率却远高于相同水热条件下的非夹粘土壤.文中以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粘土夹层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持水性和导水性质进行测量,同时利用壕沟法对该地15年林龄的深根系乡土物种多枝柽柳根系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夹粘土壤剖面的水力性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粘土夹层对干旱区植被恢复和重建的生态水文意义.结果表明:1)土壤颗粒组成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持水性和导水性的重要因子.2)15年林龄多枝柽柳根系生物量(d<2mm)在粘土夹层上下界面处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3)粘土夹层具有较高的持水性,其可通过毛管作用补给其他土层,同时,粘土夹层阻滞了土壤水分的运移,二者的共同作用改善了粘土夹层上下界面处的土壤水分条件.粘土夹层可以改变土壤水分入渗和存储的环境,在含有粘土夹层的土壤上进行植被建设,有助于干旱区固沙植被的恢复和建设.文中研究为了解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文过程、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粘土质夹层土壤水力性质生态水文意义荒漠绿洲过渡带

    半干旱区雨养农田绿肥作物轮作休耕技术措施研究

    赵仰徽齐向辉任稳江车宗贤...
    12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休耕地科学合理的管护方式,以半干旱生态退化区耕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毛苕子→春油菜→箭筈豌豆(R1)、春油菜→箭筈豌豆→毛苕子(R2)、箭筈豌豆→毛苕子→春油菜(R3)3个不同绿肥作物轮作序列,及撂荒(CK1)、裸闲(CK2)共5个处理,开展3年定位试验,通过系统监测不同处理条件下农田土壤水分、养分等指标参数,明确不同处理对休耕地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轮作处理可年生产绿肥干物质2257.5-3478.3kg·hm-2,其年均农田土壤水分耗散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 17.69-71.36mm,但绿肥干物质还田使0-20cm 土层有机质较撂荒和裸闲处理显著提高了 8.87%-32.8%.R3处理一个轮作周期的绿肥总干物质还田量较R1、R2处理增加了 54%、19.9%,水分总耗散量较R1、R2、CK1、CK2处理增加了 62.98mm、29.14mm、140.34mm、202.78mm,水分生产效率较R1、R2处理提高了 39.3%和21.4%;3年轮作结束后,0-40cm 土壤容重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介于1.151-1.219g·cm-3之间;R3处理0-20cm 土层有机质分别较R1、R2、CK1、CK2处理提高了 27.5%、2.6%、44.5%、18.4%.综合来看,传统撂荒和裸闲方式耕地质量恢复较慢,合理的绿肥轮作还田可有效加快耕地质量恢复,以箭筈豌豆→毛苕子→油菜轮作还田方式效果最佳,可在半干旱生态退化区推广应用.

    休耕耕作措施绿肥轮作土壤水分理化性状

    植被覆盖对季节冻土区黄土斜坡水热变化及稳定性影响

    李广汤明高张明礼左炙坪...
    13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覆盖对斜坡土壤水热变化具有显著影响,而水热变化会导致斜坡地下水位、稳定性改变.以黑方台斜坡植被覆盖区域、无植被区域的土壤温度与含水量监测数据为基础,基于水热力耦合数值模型,研究植被覆盖对季节冻土区斜坡土壤水热与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1)无植被区域土体冻结深度更厚,冻结持续时间更长,促进地下水往植被覆盖区域渗流,导致植被覆盖区域土壤含水量更高.2)在冻结期,无植被区域地下水位的上涨幅度高于植被覆盖区域,在相同灌溉条件下,植被覆盖区域更容易发生滑动,其滑移面也更陡.(3)黑方台植被覆盖区域滑坡具有渐进后退式演化特点,每次滑移面均会沿滑坡后壁凹槽底部发生,形成逐级后退的破坏模式.

    植被覆盖斜坡稳定性数值模拟水热变化黑方台

    不同下垫面积雪反演参数的率定研究

    刘致远肖建设史飞飞曹晓云...
    143-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 要:青藏高原积雪分布及其时空变化对地表能量交换、水文过程以及气候环境变化具有重要影响,通过NDSI指数阈值法从卫星数据中获取积雪覆盖信息是当前主流技术手段,但受限于高原积雪偏浅、消融快、下垫面类型多样和斑块化分布显著等特征,采用NDSI固定阈值往往不能精确提取高原积雪分布状况.文中以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为研究区,利用MOD10A1数据分析典型下垫面类型积雪区的NDSI与站点自动观测雪深间对应关系,以确定不同下垫面类型积雪的判识参数NDSI阈值范围,得出研究区典型下垫面草地、裸地、耕地、城镇用地的积雪反演参数NDSI最优阈值分别为0.32、0.19、0.20、0.36,用 Landsat8 OLI 数据判识的积雪空间分布作为"真值"对使用NDSI最优阈值判识出积雪的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草地、裸地、耕地、城镇用地四种下垫面积雪判识提取的总体精度(OA)分别为92.88%、92.56%、97.19%、99.81%,表明考虑不同下垫面类型下的NDSI阈值率定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反演判别精度.

    积雪青藏高原下垫面反演参数NDSI

    苜蓿与羊草混合比例对青贮饲草品质的影响

    丁霞肖燕子孙林何立超...
    15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Tzvel)两种原料不同比例混合青贮后的效果,试验将紫花苜蓿与羊草分别按鲜重质量比10∶0、8∶2、7∶3、6∶4、4∶6、3∶7、2∶8、0∶10混合青贮,并在贮存60天后,对不同比例的混贮饲草进行感官评价、化学成分分析,并通过V-Score评分系统对发酵品质进行打分,最后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不同比例青贮饲草的营养和发酵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确定两种原料的最佳混贮比例.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与羊草混贮效果优于紫花苜蓿和羊草单贮,混合青贮相比于单贮能够更好地保存及均衡青贮料的营养成分,并提高青贮发酵品质,且当紫花苜蓿和羊草的比例达到6∶4时效果最佳.

    紫花苜蓿羊草混合青贮青贮品质

    祁连山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天然更新空间关联性研究

    刘济萌刘贤德马瑞赵维俊...
    161-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海云杉作为祁连山森林生态的建群种,其天然更新的空间关联性及集聚模式对种群更新具有重要意义.于2022年8月对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海拔2800-3300m样地内的青海云杉林进行每木检尺,研究将胸径小于50mm的青海云杉植株划为更新苗,并选取更新苗胸径、株高两个生物指标,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其胸径、株高的空间关联性及集聚模式.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更新苗胸径、株高均表现为空间正自相关,胸径空间关联性呈现为2800m>3100m>3000m>2900m>3300m,株高空间关联性呈现为2800m>2900m>3100m>3000m>3300m,仅3200m样地胸径和株高均表现为不显著的空间负自相关,表明更新苗胸径和株高的空间关联性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2)不同样地更新苗胸径和株高个体间空间正自相关的数量远多于空间负自相关,表明青海云杉更新个体的生长有益于邻近径级个体的生长.3)更新苗胸径和株高整体呈现为低低集聚比高高集聚更为集中,且相互间分界明显,表明邻近径级的植株间关系较为协调,径级差异较大的植株间排斥效应较为明显.4)更新苗胸径和株高均表现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交替分布的现象,且随着海拔的升高,高高集聚现象逐渐消失.

    青海云杉天然更新空间自相关空间集聚

    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空间结构特征与驱动机制

    周霖唐承财周成张旭红...
    171-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核密度评估、Ripley's K(d)函数、标准差椭圆法对我国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以下简称"NNCTCC")的空间结构给予研究,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索得出其空间差异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NNCTCC在我国总体呈"东密西疏、多核分布"空间特征,还形成了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等城市群的多核态势.2)NNCTCC在0~758km范围内集聚程度不断增强,758km以外集聚性则有所下降.在南部沿海经济区分布最为集中,在大西南经济区则相对均衡.3)总体与各批次空间重心均位于112.808°~113.071°E和31.579°~32.365°N范围内.在我国南北方向上差异仍有扩大趋势.4)NNCTCC空间分布受到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驱动.地区经济基础在社会经济维度中影响最大,而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影响较小.自然环境维度中,NNCTCC呈显著的平原和河流指向性,此外,还具有积温与降水地带性特征.

    夜间旅游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空间结构驱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