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观察
国际观察

胡礼忠

双月刊

1005-4812

gjgc2008@126.com

021-35372901

200083

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科研楼711室

国际观察/Journal International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研究国际问题和传播国际信息的综合性刊物,融学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着重刊登国内知名国际问题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中青年研究人员有真知灼见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

    马汉智于江
    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习近平关于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系列论述及中非各自新发展、中非关系新进展出发,全面阐释了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方位、理论内涵、实践要求、重大意义、有利条件及风险挑战.本文认为,"高水平"体现着对中非命运共同体"质"的规定和要求,强调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强调"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在发展中非关系中的强大理念引领作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立足新的时代和阶段,以中非友好合作精神为价值遵循,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战略引领,以不断推动中非务实合作提质升级为具体抓手,以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基本支撑,以携手实现现代化为努力方向,不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宝贵经验.笔者发现,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发挥长板效应、示范效应、撬动效应.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人心并转为具体实践,是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有利条件,而美国从维护霸权需要出发,对中非合作的干扰破坏是主要的外部挑战.

    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从交流到交锋:17-19世纪中西方文明交往的过程分析及启示

    陈康令
    2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三个世纪里,新兴西欧国际秩序与传统东亚天下秩序的主要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共同经历了三个逐步激化、层层递进的碰撞阶段.17世纪是"东观西望"、各取所需的接触—试探阶段,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更多还是充满浪漫主义情结,双方试图在彼此的文明特征中寻找共通之处.18世纪是"西来东往"、各执一词的交流—交锋阶段,无论是康熙皇帝与罗马教皇之间的宗教礼仪之争,还是乾隆皇帝与英国国王之间的外交礼仪之争,都是在交流中包含着交锋、在交锋中增进了交流.19世纪是"西升东降"、势不两立的对抗—磨合阶段,欧洲殖民主义狂飙突进,造成东西方国际秩序从理念差异走向了利益矛盾.纵观近代西欧世界对东亚世界在理念、利益、力量等领域形成的冲突格局,国际形势演变的基本脉络可以概括为"因'理'而起""随'利'而激""尽'力'而疲",最终的结果是作为"守成秩序"的传统东亚天下秩序被作为"崛起秩序"的新兴西欧国际秩序所吞噬.我们应充分吸取教训,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珍视文明的历史性、关注文明的现代性,努力构建更加和平、公正、繁荣的世界新秩序.

    全球史文明互鉴中学西传礼仪之争殖民主义

    论通用人工智能的新突破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多重影响

    高奇琦
    5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第三波人工智能浪潮的过程中,到目前为止有三次代表性事件.第一次是"AlphaGo战胜李世石"事件,第二次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的突破,第三次则是以Sora为代表的多模态大模型的突破.通用大模型让人类看到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希望,可以被看作是未完成意义上的奇点创新.通用大模型的奇点创新将对搜索、电商和娱乐这三个互联网的传统业务形成颠覆性的影响.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之上,将会出现以奇点创新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这是一种以人工智能为中心的生产力,主要表现为去劳动力化.美国会继续采用"小院高墙"战略将其新质生产力控制起来,防止对外进行扩散,同时美国还会利用其价值观科技联盟体系巩固其新质生产力优势.处于通用大模型技术顶端的美国将会运用这一技术优势实现其政治目标,并可能通过操控政治舆论以图颠覆他国政权,这势必会增加世界政治经济中的竞争和冲突.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中美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某种不对称平衡,通用大模型技术的出现将会打破这种不对称平衡.

    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奇点创新世界政治经济格局ChatGPT

    东盟区域治理领导权何以评估:一种定量的分析

    李畅
    7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以来,东盟着力提升自身中心性地位,力求在东南亚区域治理中发挥领导作用.东盟强化其领导权的努力能否取得成功,直接决定着东盟组织的未来走向.使用近年联合国大会投票数据检验东盟各成员国外交立场的一致性、大国竞争中的中立性以及是否坚持"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可对东盟提升领导权强化中心地位的现实成效作出有效评估.作者研究发现:首先,除缅甸和柬埔寨曾在部分年份出现过明显偏离东盟主流立场的情况,其余八国都高度自觉地维护了东盟组织的内部团结;其次,近年来东盟各成员国基于"地区中立"原则自觉校正外交立场的趋势越发明显,力求在中美两国在东南亚的战略竞争中保持平衡,以强化自身作为区域合作领导核心的话语力;再次,文莱、印尼、马来西亚对涉缅甸穆斯林权益议题的投票立场,违背了"互不干涉内政"原则,这反映出部分穆斯林国家政府在申明外交立场时,将国民宗教情感优先于东盟内部团结的决策偏好,对其领导区域治理的组织效力形成挑战.文章还分析了部分国家挑战"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深层动因可能是东盟内部各国社会发展形态的多样性以及国家构建的滞后性,这两个因素将长期且深刻地制约东盟在推进东南亚区域治理时发挥领导性作用.

    东盟东盟方式区域治理地区合作联合国大会

    论近年欧美重塑跨大西洋关系的主要特点

    张雪儿房乐宪
    10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欧美开始重塑跨大西洋关系,呈现出外部驱动性、内在稳定性与互动对等性三个特点.具体地讲,特朗普时期"美国优先"政策,使跨大西洋关系跌入低谷.2021年拜登上台后召开的"欧盟—美国"峰会成为处理双边分歧的重要路径之一.对比2021年与2023年两次欧美峰会发现,欧盟对跨大西洋关系的认知与期望兼具"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特点.其中"稳定性"认知主要表现在欧盟依然视美国为关键的经济伙伴,依然重视欧美间气候合作关系并肯定延续欧美人文交流的重要意义;"变动性"则实质上是追求对等性和均衡发展,具体表现为欧盟希望进一步密切双边防务关系,增加安全合作议题,强化与美科技伙伴关系,引导双边科技协调并塑造平等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拓展全球合作空间.欧盟对跨大西洋的认知与期望,将对欧盟的对外政策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欧盟的近期认知与期望有可能重塑跨大西洋关系,欧美关系"议题化"色彩更为明显.另一方面,欧盟对华多重认知定位的内在矛盾性及相应政策的复杂性将更加凸显.深入分析欧盟在近期两次欧美峰会中对跨大西洋关系的认知与期望,对把握欧美关系的新变化及欧盟对华政策有重要意义.

    跨大西洋关系欧美峰会主要动向中欧关系欧洲战略自主

    "全球南方"崛起下中拉合作的新进阶

    范和生王燕
    127-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南方"是中国与拉美地区的共同属性,是推动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运用国际政治社会学理论分析发现,"全球南方"的崛起是"全球南方"国家共有认知、国际社会实践行动和国际体系演化蜕变互促互构的结果.中国是"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全球南方"是中国与拉美的共有认知,独立自主是中国与"全球南方"的共同底色,发展振兴是中国与"全球南方"的共同使命,公道正义是中国与"全球南方"的共同主张.面向现实进展,中拉合作在加强政治沟通、扩大经贸互助、加深民心相通、升级科技合作等方面呈现出互动实践新动向.随着"全球南方"崛起,伴随区域冲突加剧,国际体系演化蜕变加速,中国与拉美在"全球南方"集体认同下的合作机制建设加速推进,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新动能,即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升华中拉合作共识,加固中拉合作基础,拓展中拉合作领域,加速中拉合作进程.目前,中拉合作也面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合作机制不够完善、西方大国有意干扰和人文交流不足等新挑战.面向未来,中国与拉美应在"全球南方"崛起的背景下乘势而上,从强化经贸联系、深化身份认同、巩固合作成果、共享发展经验、拓展多边合作、维护公平正义、坚持开放包容和开展民间外交等方面入手,推动中拉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球南方"中拉合作发展中国家中拉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征稿启事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