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金融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金融研究
国际金融研究

陈卫东

月刊

1006-1029

010-66594327 66594243

100818

北京复兴门内大街1号

国际金融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介绍和分析国外金融界的发展情况和趋势。主要栏目有时评、理论园地、环球金融、国际银行业、中国金融观察。国外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市场、金融科技、海外文献、新书评介、大事记等。读者对象为金融工作者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有英文目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力弘扬开拓创新精神 把我国国际金融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记张延年同志的探索与启示

    刘明康
    3-5页

    博弈特朗普2.0,发展和壮大中国经济

    朱民巩冰杨斯尧
    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特朗普2.0时代即将开启.过去8年间,特朗普1.0和拜登两届美国政府已基本形成了直接打压、实施增强美国竞争力以间接压制中国的产业政策、推动西方意识形态联盟以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的"三维架构"对华经济政策体系.该体系发展已较成熟,相关法律制度与执行机制也已建立,将是美国未来压制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体系.特朗普2.0将全面升级这一体系,出台更极端和不确定的对华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将增大.但是,经过近8年的博弈,中国经济韧性已显著提升,贸易和制造业产业链结构不断优化.面对特朗普2.0,我国需总结经验教训,敢于博弈、善于博弈,继续发展和壮大中国经济.

    特朗普2.0对华经济政策"三维架构"中国经济博弈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视角下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基于开放宏观模型的研究

    王祎帆杨翰方王孝松
    2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动态宏观模型,基于国际贸易视角探究在面临国际供应链及需求链断链冲击时,能够保障本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措施.具体地,假设经济主体对国内外偏好可变,且受政府在供需两侧的引导及调节政策影响;提出计算内循环比例的方法、测算内循环比例并引入宏观调控,构建以"双循环"为目标的经济模型.针对外部供应链及需求链冲击对本国经济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比偏好调节与其他措施的作用效果发现:偏好调节方式优于其他调节,可在缓解本国经济受外部冲击的同时,推动内循环比例上升,并且社会福利损失最小.另外,将内循环比例引入偏好调节能够减小仅基于风险敏感度的偏好调节导致的顺周期性.为更好地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应探索将偏好调节纳入政策调控工具,积极考虑将断链风险及内循环比例作为决策依据,并在鼓励科技创新的同时建立健全生产补贴及奖励政策,促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偏好调节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供应链断链需求链断链内循环比例

    重大风险冲击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协调效应

    杨翱陈国进赵向琴熊琛...
    3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运行常常因为受到自然灾害、战争等重大风险冲击的影响而表现出剧烈波动.本文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中引入重大风险冲击,比较下调消费税、下调资本所得税、下调劳动所得税、增加政府支出、常规宽松货币政策、渐进型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对应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协调对重大风险冲击的调控效果.研究发现:第一,重大风险冲击导致经济下行、加剧通货膨胀并抬升政府债务杠杆.第二,相对于积极财政政策,宽松货币政策对重大风险冲击的调控效果更明显.第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进行协调时,积极财政政策对重大风险冲击的调控效果更强,导致社会福利损失更小.本文建议在应对重大风险冲击的过程中,协调政策部门的政策目标,通过发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动作用,削弱重大风险冲击的不利影响,保障经济平稳运行.

    重大风险冲击财政政策货币政策DSGE模型

    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杨科张潇丹陈若晴田凤平...
    4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在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过程中的媒介作用和反馈作用进行了理论探讨,并采用MS-VAR模型对它们之间的时变关联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媒介作用总体上在平稳期和波动期均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其反馈作用虽然在平稳期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在波动期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不同,短期为缓解作用,长期为放大作用;由于"8·11"汇改后人民币可兑换性增强,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两种作用均缓解了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负面冲击;不同类型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媒介作用和反馈作用在不同时期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不同,应该根据不同细分项目、不同时期建立相应的监测和预警体系.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为防范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冲击提供政策参考.

    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系统性金融风险

    地方法人银行违约风险及其对系统性风险影响的研究

    史永东姜尚邢伟泽
    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地方法人银行违约风险持续增加,银行体系承压明显,若发生风险事件,不仅会冲击金融市场,而且在金融市场内传播还会引发系统性风险.本文采用复杂网络方法,通过模拟系统性风险的形成过程,甄别我国35家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发现:2016年以来,对系统性风险贡献较大的银行多为地方法人银行;地方法人银行系统重要性明显低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但违约概率最高.此外,本文还发现,使用机器学习方法能够较好地识别和预测银行违约行为,银行内外部特征和其违约行为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关联.

    地方法人银行违约风险系统性风险复杂网络机器学习

    混合公债视域下专项债的风险研究

    毛捷柏金春
    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是我国财政金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本文在混合公债这个新的研究视域下,利用2019-2022年专项债项目层级的微观数据,结合"十三五"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纲要等重要政策文件,识别了专项债用途混合、信用混同和风险混杂的特征,并实证检验了上述特征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验证了:第一,信用混同假说.专项债的用途混合导致专项债混同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信用,表现为专项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的项目占比提高会显著降低专项债的二级市场信用利差,扭曲了市场定价机制.第二,风险混杂假说.专项债的用途混合导致专项债风险与融资平台债务风险交织,表现为专项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的项目占比提高会显著增加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城投债发行规模,加剧了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复杂性和难度.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专项债等地方债务产生风险的内在机理、优化地方债务治理体制机制,以及从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视角理解超长期特别国债的重要意义提供了新证据.

    专项债混合公债国家重大战略信用利差城投债

    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与地方性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

    袁春生高明敏王少华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使用2011-2022年中国134家地方性商业银行面板数据探究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能够显著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该结论在考虑潜在的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通过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水平、提振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促进流动性创造.从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两个维度来看,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对表外和表内流动性创造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就内部风险管理而言,当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和资产规模较小时,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就外部风险环境而言,当银行所在地区财政压力较大和产业结构整体升级程度较低时,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研究结论为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助力金融强国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不良资产银行流动性创造信贷供给信贷需求

    《国际金融研究》2024年总目录

    94-96页

    《国际金融研究》2025年征稿启事

    《国际金融研究》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