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古今农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古今农业
古今农业

隋斌

季刊

1672-2787

bjb@zgnybwg.com.cn

010-65096052

100125

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6号

古今农业/Journal Ancient and Modern Agriculture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三农"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王巍溪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习近平关于粮食安全、农业高质量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村改革等重要论述指引下,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农成就经验

    中国养鹰史考略

    岳洋李群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狩猎活动的国家之一,鹰作为人们捕猎的重要帮手,驯养历史至少已有七千多年.古人在长期的狩猎生产活动中,对鹰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完善,对于养鹰法的把握也不断成熟.即便随着时代发展,狩猎在传统社会生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养鹰主要成为王室贵族的一种喜好和娱乐,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仍对养鹰相当重视,相当多人以此为生.该文立足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史料,从畜牧史的角度出发,以古代鹰科猛禽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养鹰的起源,养鹰体系的进步以及养鹰法的发展与成熟.

    养鹰史养鹰法畜牧史

    辽西三燕文化时期农业钩沉

    白燕培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慕容鲜卑迁入辽西地区,经济形态仍然以畜牧为主,农业为辅.随着慕容鲜卑的西迁东进,辽西地区的农业日益发展,三燕时期的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早期)—快速发展阶段(前燕时期)—衰落阶段(后燕)—再发展阶段(北燕)四个阶段,农业发展跟三燕政权对农业重视有关,农业衰落多与战争动荡有关.对辽西农业发展演进进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辽西三燕时期农业

    唐宋时期牡丹栽培与文化变迁

    孙帅杰
    31-3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宋时期是观赏牡丹习俗和中国牡丹文化形成的关键阶段,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唐代以前,牡丹作为一种药物而非观赏植物,尚未实现大规模人工栽培.唐代,由于上层贵族的引领,社会上兴起了观赏牡丹的风潮,唐人初步掌握了较为可靠的栽培技术,以长安地区为中心,形成牡丹栽培产业.中唐以后,牡丹逐渐出现在美术作品中.宋代,洛阳地区形成了完善的牡丹栽培产业链,牡丹栽培技术进一步成熟完善.同时,牡丹也完成了意象化,被赋予富贵寓意,作为一种纹饰广泛出现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类场景之中.牡丹的流行是宋代以后社会走向世俗化与平民化的表现.

    牡丹唐宋时期栽培世俗化富贵

    宋代苜蓿发展探析

    张英冉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人们对苜蓿的形态较前代有了更深的了解.宋代有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南苜蓿,品种较多,分布在西北、华北、西南等地,既有野生苜蓿的分布,也有人工种植苜蓿的记载.除有中央机构管理苜蓿外,地方官员的职能也会涉及对苜蓿的管理.苜蓿在宋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极大地影响着养马业的发展,食用和药用价值也受到了很大重视,也有许多文人将苜蓿作为诗词意象.

    苜蓿宋代农业史

    《耕织图》诞生于於潜的历史背景探析

    臧军
    48-6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越国钱镠奠定了"苏杭熟、天下足"江南富庶的"天下粮仓",三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和宋室定都杭州促进了经济政治中心的南移,南宋初年剧增人口带来社会压力急需农业技术推广载体的创新,京畿郊县於潜天然优越的环境成为水稻蚕桑生产和耕织文化的沃土,"诗画县令"楼璹情系耕织积极担当记录於潜农桑生产的画家,等等.这些得天独厚、适逢其时、正逢其人的历史背景所具备的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条件,构成了《耕织图》诞生于於潜的历史必然.

    耕织图诞生背景

    晚清西人对中国农业的关注——以《中国丛报》为中心

    朱铭婷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在晚清时期受到外国人的广泛关注.《中国丛报》上刊登了许多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状况的报道,其中对晚清中国各地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报道相对详细,关于具体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和加工过程报道也比较清晰,报刊编者深入发掘了中国当时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作物,并在《中国丛报》中专题刊登.《中国丛报》上的农业报道,体现了 19世纪中期西方人士对晚清中国农业的关注重点在于农业生产概况和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农作物,形成这种关注侧重点的原因既与其办报宗旨有关,也与报刊编辑者的身份、获取中国社会情况的难易度相关.

    农业《中国丛报》农作物

    从图像看近代西方对中国家猪及养猪技术的考察和利用

    黄田
    69-80,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图像文献所能表达的信息,往往能够补文字文献之不足.近代西方人考察中国家猪所流传下来的图像资料,展示了中西交流的丰富内涵和多种面相的历史细节.与中国家猪相关的社会活动的图像展示了西方人观察中国社会的一个角度,对中国家猪肥硕多产特征的刻画反衬出英国育种学家们对提高本国猪种质量的鼓励,对科学育种的专业描绘则印证了英国家猪猪种育成史,对中国的母猪阉割技术的考察显示了中外科技交流的丰富细节和多种面相.图像文献值得农史学者进一步关注.

    中国家猪图像育种科技交流

    近代中国外销茶的品种与国际市场

    陶德臣
    81-99,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中国外销茶主要分为红茶、绿茶、砖茶.各种茶的输出数量呈现动态性,并有不同的国际市场.红茶是最主要的外销茶.鸦片战争后,红茶产销迅速发展,19世纪60年代至1895年,年输出数量均超过100万担,占茶叶出口总量60%以上.嗣后,出口数量基本呈下跌趋势.绿茶贸易虽有起伏,但变化不大,一般年出口数量为20-30万担,19世纪70年代前后及20世纪20-30年代是绿茶出口兴盛、繁荣时期,出口数量、在茶叶出口总量中的占比达到新高.1917年前,砖茶出口数量持续增加,最多时年出口量超过60万担,在茶叶出口总量中的占比最高时达42%.红茶出口主市场为英国、美国、俄国,销量大体占红茶总销量的75%.绿茶出口主市场为美国、英国.19世纪末至1917年,俄国绿茶市场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是绿茶销往非洲的繁荣时期.砖茶主要销往俄国,销俄数量大体占砖茶外销总量的90%以上.

    近代中国外销茶品种国际市场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太岳区林业建设述论

    贺文乐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岳区是华北地区战略要地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林区.民国前期,阎锡山政府施行"六政三事",该区林业建设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受战争影响,太岳区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开展了以植树造林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林业建设.通过采取出台政策、广泛宣传与典型示范等革命化举措,太岳区林业建设在增加森林面积与保持水土流失等方面产生了一些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该区生态环境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观,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调整.

    太岳区林业建设抗日战争解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