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新闻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新闻界
国际新闻界

陈力丹

月刊

1002-5685

010-82509362

100872

北京中关村大街59号

国际新闻界/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国际新闻界简报》。新闻传播专业刊物。主要研究国际新闻事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介绍国际新闻人物,报道热点问题,并对重大新闻事件作背景分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基本概念"Kom-munikation""Verkehr"的翻译与马克思的传播观

    陈力丹闫艳
    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大量使用了Kommunikation(传播)、Verkehr(交往)等概念进行论证.很多情况下这两个词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交通运输,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消息传递、电报往来、人际传播和关系建构等等.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为依据,将其中这两个词以及相关的Transport(运输)一词的原词、派生词、复合词共计1213处,对照约1200万字的现有《资本论》及其手稿的中译文,制作各种比照表格和写出分析文字约50万字.确认相当多的Kommunikation、Verkehr被译为"交通""交通运输",而当代汉语"交通"主要指火车、轮船等运输工具,无形中造成马克思丰富的传播观被遮蔽.本文对这种情况从五个角度切入做了全面梳理,努力回归马克思论证的原意.

    马克思KommunikationVerkehr交往传播交通

    技术想象与技术实践的交织——科学传播视域下公众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评估与使用

    刘鸣筝王硕
    3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人机交互中公众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评估与使用情况.借助科学传播理论和AIDUA研究框架,对1805份样本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深入探讨了公众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多维认知态度的形成因素,以及其对公众细分内容生产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公众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评估与使用是在技术想象与技术实践交织互构的情境下进行的.在初次评估阶段,个体的科技乐观主义人格、先验技术经验以及其周边社群的社会影响力等前端外围因素构建了公众的技术想象,驱动着他们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与实践.在二次评估阶段,公众基于技术实践而形成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收益与风险感知织造了他们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积极与消极交织的多维认知态度.在行为结果阶段,公众的多维认知态度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细化的内容生产.

    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生产人机交互SCOT

    从归纳算法到审计算法:直播电商创业者的非正式算法知识研究

    段世昌
    5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直播电商创业者关于算法的非正式知识——算法八卦入手,讨论平台与劳动者之间的可见性政治."八卦"强调这种算法知识的非正式性,是一种多见于口头流传、较难捕捉且分析较少的研究对象.基于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本研究发现,算法八卦的内容分为归纳算法和审计算法两部分.归纳算法表明了创业者如何简化算法规则并确立劳动规范,包括明确执行内容生产、实时监视和分析平台反馈来生产数据的"跑数据"劳动过程.审计算法体现了创业者再阐释算法意义的同时也合理化了平台的治理措施,体现在创业者对算法的创新性、去中心化以及公共性的审计.文章最后总结了算法八卦体现的从边缘知识来理解平台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总体性技术环境的理论价值.

    算法八卦直播电商平台平台劳动

    社交聊天机器人的性别偏见——基于小冰系列的对话测试研究

    马中红吴熙倡
    7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人工智能社交聊天机器人被视作具有人性特征的通信者,了解它们与人类进行交互过程中的性别偏见问题十分重要.本文使用对话测试的方法,设计了一系列用于测试机器人性别偏见的问题,对国内三款主流社交聊天机器人进行测试,并基于交互文本展开质性编码分析.结果表明,社交聊天机器人在自我性别认知、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平等、应对性别骚扰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偏见,且与社交聊天机器人本身被赋予的男女性别角色无关.作为人机交互技术产物的社交聊天机器人的性别偏见,由用户参与、对话系统技术支持、科技公司和程序开发者共同建构,而以社交聊天机器人为代表的AI在学习和模仿中复刻与强化了人类社会性别结构性力量的性别偏见.

    人工智能社交聊天机器人小冰系列性别偏见对话测试

    数字符像事件的生成——短视频策展与新冠记忆的展演

    李红涛刘于思程萧潇
    9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从"剧目"概念和数字策展视角入手,揭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若干短视频的生命轨迹,以此理解数字符像事件的生成和疫情及其记忆的展演.对多个案的比较分析发现,数字符像事件的生命历程涵盖流传、驯化和经典化三个阐释阶段.在每个阶段的多模态记忆实践中,社交媒体用户和机构媒体先后投入种种数字策展工作.这些工作制造出短视频副本或变体,续写或翻转表演的剧情,放大或改造表演者和观众的情感,并将之带入宏大叙事.最终,短视频或者稍纵即逝,或者刻入以"感动"为主调的公共记忆.

    短视频新冠肺炎疫情多模态记忆实践数字符像事件数字策展

    诉诸行为还是情绪?平台隐私管理的双重机制

    孟筱筱
    11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平台已经深深嵌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体的隐私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传播隐私管理理论,探究用户使用如购物、打车、外卖等服务性技术系统时的隐私管理策略及其机制.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法发现用户平台隐私管理的双重路径,再通过问卷调查法(N=1419)进一步验证了用户选择特定路径背后的心理机制.结果发现,用户是基于在继续使用平台服务的前提下来决定隐私管理方式的,而这种决策背后又受到了自我效能与隐私计算两种内外部因素的干预.本文将隐私管理策略研究放置在了新兴技术系统服务的语境下,为后续研究非人际情境中的隐私管理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隐私边界震荡数字平台隐私管理策略隐私观念

    "无家可归,无处可依?":虾米难民的记忆想象与情动怀旧

    曲舒文徐敏
    134-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已有记忆实践研究针对表征的、档案的记忆实践做出了丰富的讨论,但是尚未就想象的、非表征的、情感(动)的记忆实践展开充分研究.本文分析了虾米难民之"难"的三种情感性的记忆想象及其情动怀旧意涵.每日推荐的记忆想象展演了心动音乐发现的情动体验及中介化的在世存有感觉;小众风格标签的记忆想象是在后摇和氛围音乐中整合出一种非人类中心的世界想象;而歌单和音乐库的记忆想象则展演了个体、社群与平台协力共建集体音乐档案的情感联结,及其背后的文化遗产价值.这三种情感性记忆想象是虾米难民的情动怀旧的动力基础.在难民们"无家可归、无处可依"的情动怀旧背后潜藏着一种希望伦理:它淘澄出人们对线上公共音乐生活的渴望,使人们反思脆弱的中介化在世存有并找到了三种应对策略,让人们通过(残留的)身体和情动记忆重探与复数身体的关系性联结.

    记忆想象非表征情动怀旧音乐流媒体虾米难民希望伦理

    "不止于赛博对抗":基于产业生态全域考察的电竞素养研究

    赵瑜佩李秋衔张毅
    156-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子竞技的高速发展使得电竞产业愈发走向多边平台化模式与高阶素养要求的职业发展路径.本研究引入"媒介素养"概念,借用梅罗维茨(1998)对媒介素养的"三分法",即内容素养、语法素养与媒介环境素养,提出"电竞素养"这一理论框架,试图以此探讨媒介与技术、劳动、就业之间的动态关系.将电竞视为跨越体育、科技文化、传媒交叉场景的媒介,探讨身处其中的电竞从业者如何理解媒介、运用媒介并最终融入媒介环境,提升自身的媒介生产力.本研究发现,腾讯电竞、教育部、体育局、电竞俱乐部、高等职业院校、本科院校是作用于电竞素养建构的六大关键行动者,推动着从业者为电竞"正名"的共同价值导向、协同创新的专业化要求及自我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构成了电竞素养的三个层次.本研究的贡献在于,将宏观层面的电竞产业发展模式具象化为微观层面对从业者媒介素养能力的要求,通过诠释媒介素养与行业生态的互构关系,明确了从业者如何在电竞这一媒介中完善自身的媒介生产实践,实现数字化生存.

    电竞媒介素养协同演进可持续性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