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新闻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新闻界
国际新闻界

陈力丹

月刊

1002-5685

010-82509362

100872

北京中关村大街59号

国际新闻界/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国际新闻界简报》。新闻传播专业刊物。主要研究国际新闻事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介绍国际新闻人物,报道热点问题,并对重大新闻事件作背景分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当代中国新闻理论"标识概念"的基本构成及其主要关系

    杨保军
    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中国新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由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理论新闻学和交叉新闻学四大分支构成的比较完备的学科结构,其中,历史新闻学是根源,应用新闻学是基础,理论新闻学是灵魂,交叉新闻学是延伸.当代中国新闻学的标识概念是由四大分支领域的标识性概念构成的.本文主要从理论新闻学三大分支——新闻本体论、新闻业态论、新闻关系论—出发,初步分析了当代中国新闻学标识概念的基本构成情况.论文提出,在新闻本体(新闻本身)论视野中,标识概念主要有"正面事实""正面新闻""整体真实"等;在新闻业态论视野中,标识概念主要有"党媒""耳目喉舌""党性""人民性""马新观""新闻舆论""正面宣传(报道)""正确舆论""舆论引导""全媒体""媒体融合"等;在新闻关系论视野中,当代中国新闻关系的典型表现模式是"偏向型"模式——宣传偏向、政治偏向与社会偏向,标识概念主要有"人民中心""新闻手段"等.尽管每一板块拥有各自的标识概念,但由于新闻理论本身是体系化的存在,因而三大板块的标识概念本质上也是内在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新闻理论的标识概念体系.

    当代中国新闻理论标识概念基本构成主要关系

    从赵占魁到焦裕禄:穆青典型人物发现及其报道的"暗靶"逻辑

    方提尹韵公
    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延安社会生态为背景,详细解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业化历程,以及由此产生赵占魁及其"赵运"的现实土壤,并阐释了延安罢工事件错误诉求的症结,进而深刻揭示了穆青典型人物发现与报道的"暗靶"逻辑及其辩证唯物论的哲学基础.这一独特而创新的观点,对我们提升典型人物发现与报道的规律性认识,有所启发,有所帮助,更有所增益.

    赵占魁延安时期唯物辩证法

    作为党报新闻常规的"对表"——仪式的视角

    刘鹏沈荟
    3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表"在党报编辑工作中已成常规,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学术关注.本文以仪式理论为视角,以《头版春秋》为主要经验材料,梳理了"对表"的起源、实践、象征意义及功能等.认为以下级党报对中央党报版面形式的复制为特点的"对表",既是党和国家政治秩序的延伸和表征,也是对以党中央、特别是党的最高领导人为核心的政治权威秩序的象征性建构.

    对表新闻常规媒介仪式党报中国特色新闻学

    1980年代"群众路线"新闻实践:"关广梅报道"生产与刊发考论

    史承杰
    5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87年的关广梅现象系列报道掀起了全国范围内关于"姓'资'姓'社'"的讨论,颇具分量.经对《经济日报》高层领导的讲述、记者的亲身回忆及刊发文本的考证,本文认为"关广梅报道"展现了 1980年代党报自我革新的过程.论文首先还原了记者组的"三访本溪",指出他们通过一系列新闻实践,从混杂的新闻文化走向了真正的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在理性与感性上达成双重联结.其次,论文考察了《经济日报》的刊发,其利用"静观其变"与"主动出击"的策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讨论.社论与大讨论最终达成统一,为群众路线融入了"人民性"这一特征.论文最后指出,此前关于该新闻实践的认识存在后视的问题,更反映出1980年代新闻学书写中存在的偏向,唯有"回心式"地挖掘传统党报理论,才有可能真正建设中国特色新闻学.

    关广梅现象1980年代新闻史群众路线中国特色新闻学

    "网络暴力"治理研究中规范判断与理论依据的学理分析

    董天策伍晨阳周润哲聂茜...
    7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暴力事件频频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有关研究也持续升温,但一些基础性的学理问题亟待澄清.本文基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采用多案例研究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暴力治理研究中的规范判断与理论依据进行学理分析.研究发现:现有研究对样本案例中行为是否违法的判断,与司法实际存在较大差距;对案例中行为究竟是何种违法行为的认定,大多不符合规范判断的标准;将样本案例定性为网络暴力的理论依据大多似是而非,理论误用比比皆是.结果,论者对网络暴力案例中行为的定性呈现出扩大化、模糊化、片面化的倾向,不仅不能为网络暴力治理法治化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持,反而可能误导对网络暴力治理的政策导向与司法实践,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网络暴力治理研究规范判断理论依据学理分析

    "具身媒介空间"偏向与"差序格局"的重构——一个空心村的实证案例研究

    乔丽娟
    9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选取张家口市M村为案例,试图解读空心村媒介空间特点,以及该特点对乡村社会结构的影响,并发展出"具身媒介空间"的概念.研究发现:第一,M村呈现出"具身媒介空间"偏向的特点.老人们工具性地嵌入由技术搭建的媒介空间中,再现家庭空间并连接"家""国"空间.但他们更为倚重由"站街"等身体实践构筑的"具身媒介空间",体现出空间的主观性和身体的创造性.第二,"具身媒介空间"的利益和情感互惠性,推动了邻里间拟亲缘关系的建立,原本处于第二圈层的地缘关系逐渐靠近甚至并置于核心位置的血缘关系,乡村社会"差序格局"内部的差序得以重构."具身媒介空间"概念回归了身体的主体地位、凸显附近的意义,强调"身—心—空间"一体理念,对乡村治理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具身媒介空间"空心村"差序格局"乡村治理

    具体还是抽象?健康议题中辟谣专家语言策略与受众态度转变

    谢鹏段嘉慕文龙曹勤伟...
    11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探讨了健康议题中辟谣专家辟谣语言属性对受众态度转变的影响.具体而言,本研究假设辟谣专家在与谣言受众沟通时,相比于使用抽象语言策略,使用具体语言策略能更显著地导致受众态度转变,同时语言典型性和感知专业水平中介了语言策略的作用.此外,这种关系受辟谣专家的专业资本水平及受众心理距离所调节.本研究认为当辟谣专家拥有较高的专业资本水平时,辟谣专家的具体语言策略对受众态度转变的作用会减弱;当受众感知到与谣言作用对象的心理距离较近时,辟谣专家的具体语言策略对受众态度转变的作用更为明显.通过三项实验,本研究的假设得到验证.本研究为健康领域的辟谣沟通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并为健康议题中的谣言治理提供了建议和启示.

    语言策略受众态度转变辟谣健康议题

    从"社会人儿"到"精神小伙":网络主播、江湖表演与男性气质

    吕鹏
    133-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社会工厂"实施空间的短视频/直播,在数字传播的特定情景中复制并生产了社会生活中特定的男性气质,并将其符号化和表征化,以服务于营利的目的,由此这一特定的男性气质便由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为积极的视频化的文化生产.本文通过数字民族志对快手中的男主播及其文化生产进行研究,探讨历时性的男性气质话语从"社会人儿"到"精神小伙"转变过程中,底层生活、江湖文化的表演以及国家与平台治理之间的勾连及张力.通过分析男性气质的复制和生产与虚拟世界的短视频/直播及消费传播之间的关系,以期窥探和揭示底层男性及男性气质实践与文化再生产的一隅,进而更好地理解数字裂变中的当代中国社会.

    网络主播男性气质江湖表演短视频/直播底层

    消极绩效主义实践:基于社交平台青年群体数字囤积行为的研究

    朱丽丽姜红莉
    154-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重新界定了数字囤积的概念,结合深度访谈,探察青年群体的数字囤积行为所关联的心理动机.研究发现,青年群体在社交平台中囤积的数字内容指向"有用"的自我优化实践和"有趣"的数字体验实践,前者源于个体应对社交空间及现实生活的双重绩效内卷的焦虑,后者则指向个体获取积极情感能量的需要.我们认为当下青年群体普遍性的数字囤积行为是一种形式上遵从、行动上怠惰的消极绩效主义实践,其心理驱动是自我剥削与他者剥削的叠加效应,也可以看成是功绩主义精神政治阴影下一种摇摆的"进取式躺平"实践,反映出青年群体情感与行为中的内在矛盾.此外,需要警醒数字囤积现象背后的"悬浮"心态,数字囤积有可能会放大数字实践与现实脱轨的风险.消极绩效主义的数字囤积实践如何应对并粉饰当下社会中的结构主义困境,是我们在这个研究个案之外需要持续深思的方向.

    数字囤积消极绩效主义情感流通悬浮进取式躺平